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的编导意识探析

来源 :摄影与摄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电视纪录片在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想满足这一要求,节目摄像人员不但要具備较强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最终的节目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文章首先阐述了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概念及意义,之后针对这一思想意识的提升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希望所提出的措施建议可以为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摄像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意义;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K872.754 文献标识码:A
  一部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要达到这一要求,摄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即在执行摄像任务的过程中从编导的角度出发,对整个摄制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为节目录制效果提供基本保障。对此,有必要从电视纪录片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和意义着手,对其提升策略进行全面细化的研究,促进摄像人员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1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及意义
  1.1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
  从理论角度出发,摄像和编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同为电视纪录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对于最终的节目质量都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一名好的摄像师需要好的编导为其提供发挥的平台,而一名好的编导则需要好的摄像师将其构思得以体现[1]。这也就意味着摄像师要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否则摄像工作就会陷入到被动局面当中,所有工作都需要听从编导人员的安排,一来摄像人员很难独立完成拍摄工作,二来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缺少情感,缺乏整体性。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再优秀的后期剪辑也无法呈现出高质量的节目效果。所以说,电视纪录片摄像的编导意识就是摄像师从编导的视角出发,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对拍摄过程及拍摄效果进行整体构思[2],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使编导人员的创意构思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使所有的影视语言达到一种相互融合的境界,为最终的节目效果提供基本保障。
  1.2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意义
  1.2.1 对拍摄对象进行合理调配
  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以反映真人真事为主要题材的电视节目。因此,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拍摄进度以及画面情节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需要摄像师对拍摄对象进行合理调配,确保画面质朴真实[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使电视节目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之所以这样要求,主要因为纪录片的录制过程不能像影视作品那样,围绕着某一个情节片段进行反复拍摄,直到满意为止。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几乎没有机会按照编导人员或摄像人员的意图进行反复排练,为了确保拍摄进度和拍摄效果,需要摄像师凭借着自身的编导意识对拍摄现象及拍摄人物进行临场调配,力争做到一气呵成,无需二次拍摄。如果摄像师不具备编导意识,不但会拖慢拍摄进度,还对拍摄对象的情感表达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电视纪录片质量和真实性的下降。
  1.2.2 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
  只有电视纪录片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避免一些无效信息出现在节目当中,更可以减少后期的工作量,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由于电视纪录片不像影视作品那样有“剧本”,被拍摄对象也无需按照“导演”的要求去表演,这就导致有些情节或者片段可能是无效的,如果继续针对这些无效信息进行拍摄,不仅会造成拍摄资源的浪费,还导致节目后期剪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在拍摄进程中拿出较强的编导意识,既不错过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又不会造成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使电视纪录片的核心情感得到最佳的呈现。
  1.2.3 减少后期剪辑工作量
  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编导意识,可以有效降低电视纪录片后期剪辑的工作量。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所拍摄到的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不论是面部表情把控还是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上都所有欠缺。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对一些无效场景和情节进行准确判断,有选择性地拍摄,抓住精彩瞬间,只留下那些有意义的片段[4],从而大幅降低后期剪辑的工作量。
  2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的编导意识的提升策略
  2.1 提升沟通质量
  由于摄像工作贯穿于电视纪录片的整个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所以需要随时与节目组内部成员保持密切的沟通。首先,在拍摄前期,摄像师需要与编导人员就节目主题、情感内涵以及主要拍摄内容进行沟通,了解节目主旨,以便于在拍摄的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确保拍摄技巧运用到位。其次,在拍摄的进程中,摄像师需要与被拍摄对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尽量打成一片,融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中,消除被拍摄者的戒心和不自在感,这样才更容易拍摄到被拍摄者真情流露的画面,使节目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感[5]。再者,在拍摄时摄像师还要就一些细节问题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确保各个流程之间衔接到位,有效完成拍摄任务,并成取得简洁、真实的画面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电视纪录片拍摄人员要从主观意识上,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洞察力与观察力,及时捕捉到那些需要沟通的细节问题,并且拿出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双方可以尽快达到共识。此外,摄像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与沟通技巧相关的书籍,掌握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网络上浏览一些与人沟通的成功案例,再通过每一次工作实践,将这些知识储备转化成内在素养与外在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的过程中做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随机应变,与全体工作人员保持默契配合,确保各个拍摄环节的高效开展。
  2.2 关注拍摄细节
  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进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直接关系到拍摄质量和拍摄进度,因此,摄像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细节意识。摄像师要有较强的感知力与敏感度,充分利用拍摄现场的一切相关事物,以物传情达意,从而更加生动、真实地还原事物的本质,使事件的始末能够全面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的内心情感受到触动,对节目本身给予较高的认可。例如拍摄一个农民的生活状况,那么除了跟拍他的日常活动之外,可以拍摄一些居住环境、农用车、锄具和田地等细节画面,甚至一日三餐、衣着、日常用品等都可以拍摄,从细处着手,最终将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细节和整体的完美融合。又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中,有一期为了体现出各种食材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摄像师奔赴各地拍摄了一些食材的生长环境、藏民采集松茸、职业挖藕人等细节画面,在后期剪辑工作中将细节之处镶嵌到整个故事当中,使该片更具层次感与真实性。   2.3 提高审美能力
  电视纪录片虽然以反映事件的真实性为目的,但伴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以及电视纪录片竞争力的不断激烈,摄像人员同样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力争在节目当中呈现最美好的画面,使观众既能够了解事件的经过,又能够获得美好的视听体验,以此来加深对节目本身的认可度。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进程中,摄像师要主动结合实际拍摄需求去发现美和寻找美,以最佳的视角进行拍摄,赋予整部纪录片最强的生动性与美观性,为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在拍摄《千年文脉》这部影片时,编导想让最终的画面呈现出一种苍茫水色,芦草丛生之感,该片摄像师利用长焦距镜头来增强画面的厚重感,使拍摄效果呈现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从而带给观众一种大气磅礴的视听体验,让这种印象长久留存在观众脑海当中,由此观众对节目给予较高的评价。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应用。
  2.4 丰富情感表达
  对于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言,虽然以反映真人真事为主要诉求,但却仍然需要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内涵来打动观众,向观众传达某种正能量或者新风尚,发挥出电视纪录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价值。因此,摄像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在情感,再将其延伸到拍摄过程当中,将自身情感与人物情感和节目内容相融合,确保最终拍摄出来的人物、场景和故事能够打动观众,体现出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张力与感染力。如果摄像师本身缺少丰富的内心情感,就会导致画面效果空洞无物,观众也无法融入其中,无法建立起忠诚度较高的观众群体。比如在《生门》这档电视纪录片中,会经常出现此类镜头:患者躺在一张背景满是生机盎然植物的病床上,但患者的面容却憔悴不堪,与背景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再配以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患者那种渴望恢复健康的心情。观众基于这种感情接收,生成继续观看节目的欲望,并且与节目所传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形成强烈共鸣,与人相处时变得更加理解、关爱他人。
  3 结语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呈现出多元化观看需求,电视纪录片作为反映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的类型片,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认可。但是,在一部高质量的電视纪录片当中,摄像师的拍摄理念、摄像角度以及摄像手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因此,全体电视纪录片摄像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尽快建立起编导意识全局意识,时常站在编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把控好每一个拍摄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最佳的节目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吴彬.浅谈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镜头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76,224.
  [2]李岷,董皓.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的编导意识探析[J].传媒论坛,2018,1(22):76.
  [3]马威.浅析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J].记者摇篮,2018(02):30-31.
  [4]林敏熙.对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探微[J].魅力中国,2017(22):241-242.
  [5]王正芳.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7(14):7-8.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拍好夜景?一些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会疑惑:光圈快门设置多少?怎么拍虚了?为何拍的不是太亮就是太黑?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参数)是可以轻松地拍出夜景大片的。文章就一些经验和技巧作简要介绍,以期对摄影爱好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拍摄时间;角度与方向;器材选择;曝光参数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1 拍摄时间的选择  拍摄夜景是有讲究的
期刊
摘 要:在我们传统版画教学创作中运用数码技法会运用到的软件有Photoshop、Corel Draw、3DMAX等,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的是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制作的版画图形进行清晰的、高效的效果制作,其强大的色彩搭配、通道工具、图层、路径、滤镜工具和蒙版的用法为传统版画教学中的艺术创作活动打开奇幻的空间。  关键词:数码版画;传统版画;技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7
期刊
《樂在其中》
期刊
摘 要: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无论是现实主义影片还是科幻虚拟,都不曾逃脱对“真实”的追求。纪录片中情景再现这一手法企图复原那些消散的人、事、物,但任何一种替代思维和模仿都会催生新的意义和价值,并以最初的目的影响着整体结构。本文主要阐述情景再现的渊源和定义,梳理情景再现发展脉络,并以王兵导演影片《夹边沟》为例说明。  关键词:情景再现;纪录片;夹边沟;王兵;真实;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592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我国各大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发展迅速、类型多样,明星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及亲近的生活体验成为了荧屏的亮点,像《跑男》《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是在真人秀节目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很多节目在剪辑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节目质量,不能极具感染力地表达出导演想表述的内心及栏目当期主题的深在情感,本文旨在从叙述性、情感性、层次感等方面分析艺术感染力对真人秀节目的重要性。  关
期刊
摘 要:当代摄影艺术作品的文字说明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抽象化、虚无感充斥其中,有碍观者理解。摄影创作者在撰写文字说明时的措辞,不免受到中西方摄影理论的影响,在当下我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治学方法中,亦有失科学性的现象,最后呼吁学者应正视对传统文化用语的谨慎选择和使用。  关键词:作品说明;晦涩;摄影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摄影作品文字说明晦涩难懂的现
期刊
摘 要:民间艺术作为民间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民俗风格。近年来,加强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迁,民间艺术文化正在流失或衰败。在保护和利用好我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实践中,人们研究了许多方法和模式。文章旨在将绘画主义摄影融入民间艺术传承活动中,通过对绘画主义摄影的摄影构图、摄影技巧和善抓意境来探讨绘画主义摄影在民间艺术传承
期刊
摘 要:高校电视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数字化平台,但是功能比较简单,应用范围很小。有效利用电视频道资源,能够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建设电视领导专业培训基地,促进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城市电视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J94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课程资源的设计在高校的各级录音室逐步应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应的设备
期刊
摘 要:信息化技术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终端手机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携的摄影设备。通过手机摄影来创作出一个新型的艺术制作手法,是全媒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全媒体时代手机摄影的发展进行阐述,对手机摄影的艺术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全媒体时代手机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全媒体时代手机摄影的创作表现策略,并进行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手机摄影;摄影创作  中图分类号:J404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下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在宣传工作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摄影能够使宣传工作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在形象上更为多样化;在时间上更为迅捷。充分发挥摄影在宣传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对宣传工作者进行摄影方面的技术培训,而且需要提高其看、问、听等多方面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摄影;宣传工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下社会经济和科技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