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博客学术催化论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Blog)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档案界与时俱进,创办了一些专业博客。本文试对档案博客这种现象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
  
  据管见所及,档案界最早在博客上发布专业帖文的博客是“芊芊无痕”,2004年12月24日博主上传了两篇档案方面的文章。而档案专业博客的创建则是2005年5月。从那时起档案博客陆续出现,但坚持更新的却寥寥无几。
  2005年5月1日,“中国档案学研究”上传了第一篇帖文《试论西周的档案管理工作》。博主是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彦昌老师。“刚开始注册这个博客的时候,是受了一位朋友的影响,出发点有几个:既可以为自己积累资料,也可以为朋友们提供资源,还可以交不少朋友,我又加了一重考虑——为学生们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尤其是我所教授的课程,我都搜集了很多资料”,基于这些目的,他创建了该博客。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这个博客已经公布了3438篇帖文,有327人次的评论,访问量188029人次。“中国档案学研究”成为了目前最好的档案专业博客!
  2005年11月12日,“兰台天地”创建,发布了第一篇帖文《架阁库》。博主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创建该博客的缘由如下:“兰台天地”汇集了网络上的一些学术资料,在这里您将领略到诸多的档案新闻和旧事,感受档案与社会的互动,也许会激荡您的档案情怀。欢迎留言或评论,愿此博客能成为档案界交流的一个平台!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兰台天地”发布了756篇帖文,留言有28条,评论是102人次,访问量是36028人次。
  几乎与此同时,“兰台家园”创建,2005年11月18日该博客发布第一篇帖文《报到》,2006年4月27日该博客从博客网转移到了“天涯”网站。该博客的创办者有以下阐述:“古有‘兰台’,延续至今,略有变迁,但兰台不死,今有档案、档案室、档案馆、档案学、档案事业、档案信息资源等兰台之子,无不呈现兰台家园的兴旺!呵呵,人生在偶然之中与档案结识,与档案学结缘,而今,又偶然地以‘档案学’为名,在这跟风时代中也跟风博客,在宽广的博客世界中播下兰台的种子,企盼其在博客之中茁壮成长!所以,档案亦博客,博客有档案!”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转移到天涯网站上的“兰台家园”有目志71篇,评论10人次,留言为零次,访问量是10977人次。
  2006年3月,湖北大学任汉中老师创建的个人博客——“任大叔的博客”在博客网上开办,第一篇帖文是3月29日的《大学生要学点档案知识》,9月6号发表了最后一篇帖子《请到新家做客》,该博客停止更新。而后任老师转移阵地,专心“经营”和“打造”其在和讯博客网站上的“档案驿站”。该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是《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任老师的博客摘要言简意赅:将哲学的明灯放在黑暗的档案库中,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探询社会发展规律。截至到2006年12月30日,“档案驿站”发布帖文90篇,评论总数924人次,总访问量是15313人次。
  除了以上四个比较显著的专业博客外,还有一些个人博客,由于博主正在或曾經就读于档案学专业,或者由于从事的工作是档案工作,亦或与档案行业有关,所以这些博客中有许多档案方面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草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中就有一些档案方面的文章。
  
  二
  
  档案博客的建立,是档案界运用新的方式传播档案知识的一种尝试。档案博客对档案学术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料的积累、交流平台的搭建和专业精神的彰显。
  第一,档案博客为档案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料。档案学研究离不开学术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占有丰富的资料,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继续前行的时候才能有所创新。而现在好多人做研究不是“论从史出”,仅是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主题或观点,在不了解学界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四处寻找材料作为论据支持其观点,这样一来,这种研究就成了“史从论出”,有着极大的潜在危险。所以,做学术研究,学术史要了解,文献综述要做,前人的论著和观点需要了解,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学术资料才能写出好的科研论著来。因此,平时资料的积累能为学术研究奠定厚重的基础。而档案博客的创建和坚持,为档案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网络信息是庞杂的,需要我们具备极高的信息素质和耐心的查寻才能与技巧。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有些网络信息保存不久,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再也查找不到了。专业博客的建立解决了这方面的一大难题,档案博客可以提供网络上关于档案行业的信息,并在该网络空间上得以长期保存,有利于以后查找。
  同时,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所以档案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往往无暇兼顾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而现实又要求档案专业人员顾及这两方面。“档案学研究要关注实践,关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新取向。……研究者必须非常注重实践的发展,并及时地将实践中取得的、符合规律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弥补和健全档案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从事具体档案工作的则需跟进档案学研究,了解专业理论,洞察最新的学术动态,知晓学术热点,甚至自己加入到研究行列中去,并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工作。所以这种互动要求档案工作者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现实中这种互相关注存在着许多障碍,比如,一些档案工作的一线人员不能够及时了解学术研究的情况,而档案学研究者可能不清楚档案工作一线的详情。有了档案博客,这种情况就能有所改观。专业博客可以发布一些学术热点问题方面的帖文,使实践工作者了解一些学术研究的动态和进展,而专业博客转发或上传的一些有关实践工作的文章,使研究者能够把握住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所以,这种学术资料的积累既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条件和基础,又是联系实践和理论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第二,档案博客为档案学研究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现有的档案界交流平台多系现场交流,比如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各种论坛或会议上的交流,不可否认,这种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的发展,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这种交流并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随着报刊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话、邮件、书刊报纸以及网站拉近了档案界的距离,但这种交流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并畅快地交流。而博客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博客改变人们的信息传递体系,打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推动着世界展开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在博客日益兴盛的今天,档案界完全可以在博客世界中开辟一片新天地,在档案博客中进行档案行业的交 流,这种互动将裨益于学术研究。除了资料的积累外,档案博客上的评论和留言对档案学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博客留言或评论的功能和价值,方兴东先生说的很到位:
  “有人经常问我,你的博客中国什么样才算成功?我的回答是肯定不是算收入、甚至不是博访问量,而是如果有一天,博客中国的文章,留言的份量(信息量、观点和思想等内涵)能够超过每一篇文章本身,就算初步成功,达到预定目标了。这个理念就是博客中国追求的理想。……每天,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留言又增加了多少。每天我最看重的数据,就是留言有多少。这远比访问量更重要。留言超过文章,群众的智慧集合超过作者,一定要实现,一定可以实现。……精彩的留言(不管是批评、赞美还是补充)都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和回馈!”
  当然,目前档案界的博客极其有限,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到这个“世界”中。只有档案博客越来越多,博客群才能成立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到档案博客资源充分优化之时,档案博客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将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档案博客彰显了专业人士的执着精神。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使人们从事的活动和职业越来越多。在今天这个物质发达的社会,人的追求是多元的。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应有精神需求。档案学界的情况也不例外——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档案界产生影响,并不在于我们曾经创造国家档案管理体制的辉煌,更不在于我们曾经推动档案管理活动的具体发展,而是在于我们在档案学研究领域的造诣,在于我们的学术理论成果,在于我们的精神产品。这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当一些学风、方法、认识和态度,在数十年中没有给档案学带来改观时,难道我们还会将其再沿袭数十年吗?难道这些东西就没有改造的必要吗?我认为,现在是用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时候了。
  事实上,档案界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早期的缩微技术,到电子文件的出现,再到数字档案馆,乃至电子政务,档案界并未落后。从早期的个人网站“兰台眼”的创办,到档案局(馆)网站的兴盛,再到檔案论坛的出现和百度“档案吧”、“档案学吧”的创建,档案界正是基于专业精神的彰显,才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今,博客浪潮的涌现.使档案界又一次面临了重大的选择。
  同样。档案界也需要宣传工作。档案和档案工作不能总保持神秘的模样,应揭开禁锢于它们的面纱。档案博客助推档案宣传工作,将有利于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加强和深入。
  所以。无论是从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还是从档案学术的前进角度来说,档案人在博客世界里自由翱翔,不仅仅是获益匪浅的选择,更是专业人士执着精神的表现。认定了这个选择,坚持不懈地更新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方显英雄本色!这种执着精神正体现了我们坚守档案工作的奉献与真诚。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2、谷龙、向农、郝婧好:《博客带来了网络时代的新文化运动》,《IT时代周刊》2005(24);王振顶、李歆:《“博客”的含义及源流》,《修辞学习》2006(5)
  3、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4、http://weilaiwansui.blog.hexun.com/5377444_d.htrrd
  5、http://lantai.bokee.com/
  6、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lanmijiayuan
  7、http://rhzds.blog.hexun.com/
  8、王英玮:《知难行易》,《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6期。
  9、[美]休·休伊特著,杨竹山、潘浩译:《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8月
  10、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8月
  11、胡鸿杰:《精神的家园》,《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5期。
  12、胡鸿杰:《改造我们的学习》,《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8月8日,一中院办公室党支部在当事人查阅诉讼档案接待窗口举行了“共产党员先锋岗”揭牌仪式。一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马立娜出席并讲话。此岗位的设立是强化为民作风、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本文就大型辅助船后泵舱在建造过程中,货油泵对中、货油管系试压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处理方案作阐述。
对承接容器的复合材料和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在考虑事业部的资源的前提下,并在工艺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了大型复合材料容器制作、运输.
档案开放绝不仅仅是档案业务问题,它关系到政府的“开明”程度,关系到国家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在政府信息公开提速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重新进行深入反思。    一、机关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不对社会开放是我国实行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实行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的最高法律依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十九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者,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图书馆设施致害问题。本文从图书馆设施致害责任的法律规定出发,探讨了图书馆致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州区档案工作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城区、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坚持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全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通州区档案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市档案局的指导和帮助。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通州区档案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体现了甘做“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