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受关注的“山西6岁男童被重伤双眼案”日前告破。警方已经确认张会英涉案,但网友仍对此争论不休。尴尬在于,在争论声中,很多人其实并非完全不相信警方的结论,而是他们感觉还有很多疑惑未解。
男童被伤眼案,别让怀疑解构一切
王石川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5/112128139454.shtml
张会英投井自杀,已让人浮想联翩,尽管如此,当警方坐实张会英就是嫌疑惑人之际,还是让人感叹真相的残忍。吊诡的是,此前由于警方迟迟未能查出真相,不少网友纷纷斥责警方无能,如今警方确定张会英涉案,仍然引来质疑如潮。
每个人都有怀疑的权利,但过度怀疑就显得有些矫情。有专家称,“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我们似乎处于“怀疑一切”的尴尬时代,无论官方说什么,“我”就是不信。即便实事求是,“我”也认为弄虚作假;哪怕证据确凿,“我”也满怀狐疑,认为其中有诈。
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不外乎三点原因。
一是过于焦虑,缺乏清醒判断。斌斌被伤案同样如此,事发后举国关注,在这种背景中,仍认为警方造假,不是天真就是无知。二是被蒙骗过,于是发乎本能地排斥官方说法。有“民谣”,也有“官谣”,一些官员习惯性撒谎,导致公信力流失。公众被骗了一次,就会生疑:这次官方说的,是不是真的?三是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以斌斌被伤案为例,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应该说这些质疑不是无理取闹,确有一定道理,而警方的回应不够具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网友并没有随警方一道亲临破案现场,也没有从警方那里获知更多的证据,疑问就难以消解。
这起案件,犹如一张试纸,检测出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消除疑虑,需要警方保证信息及时公开,也需要公众多一些审慎,少一些为疑而疑。
伤童案破再质疑,网民要的是什么
刘雪松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6/072028146862.shtml
山西汾西男童被挖双眼惨案在警方披露部分侦破细节之后,本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结点,告一段落。然而这场几近全民破案的集体围观,质疑、争论的高潮依然不退。
不可否认,警方公布的部分侦破细节,有事实,也有诚意。但纵观这场全民围观侦破的案件信息发布,依然未能跑赢媒体、跑赢小道消息,暴露出被动滞后带来的尴尬。
也许在警方看来,披露的这些细节已经足够清楚。但尴尬在于,在这波未停的质疑或者争论中,很多人其实并非完全不相信警方的结论,而是他们感觉还有很多疑惑未解。因此,那种责备网民“不公布说你瞒着,公布了说你编着”的委屈态度,恰恰是一种不愿反思官方信息发布软肋的习惯性居高临下姿态。
“不破案,质疑警方效率;破了案,质疑警方能力。我不知道网民们要的是什么。”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信息把控的官方,面对信息“饥饿”的网络民意,表现出来的不适应。
网民要的是什么?是对一个残暴至极的案件的关注,是对一个不幸被挖去双眼的六龄童的同情与关切;是对知情权的尊重,是与警方同样“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共识与追求。但是,从案件侦破以来的仓促发布,到被动应对的侦破细节回应质疑,警方应对媒体和公众舆论表现出来的凌乱,即便算不上太糟糕,但也确实未能达到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效果。
在过去很多的重大事件里,之所以小道消息漫天飞,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将公众的知情权当成了好奇心。许多后来证实为谣言的消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民众知情权得不到尊重。
男童被伤眼案,别让怀疑解构一切
王石川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5/112128139454.shtml
张会英投井自杀,已让人浮想联翩,尽管如此,当警方坐实张会英就是嫌疑惑人之际,还是让人感叹真相的残忍。吊诡的是,此前由于警方迟迟未能查出真相,不少网友纷纷斥责警方无能,如今警方确定张会英涉案,仍然引来质疑如潮。
每个人都有怀疑的权利,但过度怀疑就显得有些矫情。有专家称,“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我们似乎处于“怀疑一切”的尴尬时代,无论官方说什么,“我”就是不信。即便实事求是,“我”也认为弄虚作假;哪怕证据确凿,“我”也满怀狐疑,认为其中有诈。
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不外乎三点原因。
一是过于焦虑,缺乏清醒判断。斌斌被伤案同样如此,事发后举国关注,在这种背景中,仍认为警方造假,不是天真就是无知。二是被蒙骗过,于是发乎本能地排斥官方说法。有“民谣”,也有“官谣”,一些官员习惯性撒谎,导致公信力流失。公众被骗了一次,就会生疑:这次官方说的,是不是真的?三是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以斌斌被伤案为例,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应该说这些质疑不是无理取闹,确有一定道理,而警方的回应不够具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网友并没有随警方一道亲临破案现场,也没有从警方那里获知更多的证据,疑问就难以消解。
这起案件,犹如一张试纸,检测出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消除疑虑,需要警方保证信息及时公开,也需要公众多一些审慎,少一些为疑而疑。
伤童案破再质疑,网民要的是什么
刘雪松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6/072028146862.shtml
山西汾西男童被挖双眼惨案在警方披露部分侦破细节之后,本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结点,告一段落。然而这场几近全民破案的集体围观,质疑、争论的高潮依然不退。
不可否认,警方公布的部分侦破细节,有事实,也有诚意。但纵观这场全民围观侦破的案件信息发布,依然未能跑赢媒体、跑赢小道消息,暴露出被动滞后带来的尴尬。
也许在警方看来,披露的这些细节已经足够清楚。但尴尬在于,在这波未停的质疑或者争论中,很多人其实并非完全不相信警方的结论,而是他们感觉还有很多疑惑未解。因此,那种责备网民“不公布说你瞒着,公布了说你编着”的委屈态度,恰恰是一种不愿反思官方信息发布软肋的习惯性居高临下姿态。
“不破案,质疑警方效率;破了案,质疑警方能力。我不知道网民们要的是什么。”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信息把控的官方,面对信息“饥饿”的网络民意,表现出来的不适应。
网民要的是什么?是对一个残暴至极的案件的关注,是对一个不幸被挖去双眼的六龄童的同情与关切;是对知情权的尊重,是与警方同样“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共识与追求。但是,从案件侦破以来的仓促发布,到被动应对的侦破细节回应质疑,警方应对媒体和公众舆论表现出来的凌乱,即便算不上太糟糕,但也确实未能达到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效果。
在过去很多的重大事件里,之所以小道消息漫天飞,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将公众的知情权当成了好奇心。许多后来证实为谣言的消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民众知情权得不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