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童案为何引质疑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to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受关注的“山西6岁男童被重伤双眼案”日前告破。警方已经确认张会英涉案,但网友仍对此争论不休。尴尬在于,在争论声中,很多人其实并非完全不相信警方的结论,而是他们感觉还有很多疑惑未解。
  男童被伤眼案,别让怀疑解构一切
  王石川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5/112128139454.shtml
  张会英投井自杀,已让人浮想联翩,尽管如此,当警方坐实张会英就是嫌疑惑人之际,还是让人感叹真相的残忍。吊诡的是,此前由于警方迟迟未能查出真相,不少网友纷纷斥责警方无能,如今警方确定张会英涉案,仍然引来质疑如潮。
  每个人都有怀疑的权利,但过度怀疑就显得有些矫情。有专家称,“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我们似乎处于“怀疑一切”的尴尬时代,无论官方说什么,“我”就是不信。即便实事求是,“我”也认为弄虚作假;哪怕证据确凿,“我”也满怀狐疑,认为其中有诈。
  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不外乎三点原因。
  一是过于焦虑,缺乏清醒判断。斌斌被伤案同样如此,事发后举国关注,在这种背景中,仍认为警方造假,不是天真就是无知。二是被蒙骗过,于是发乎本能地排斥官方说法。有“民谣”,也有“官谣”,一些官员习惯性撒谎,导致公信力流失。公众被骗了一次,就会生疑:这次官方说的,是不是真的?三是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以斌斌被伤案为例,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应该说这些质疑不是无理取闹,确有一定道理,而警方的回应不够具体。由于信息不对称,网友并没有随警方一道亲临破案现场,也没有从警方那里获知更多的证据,疑问就难以消解。
  这起案件,犹如一张试纸,检测出了复杂的社会心态。消除疑虑,需要警方保证信息及时公开,也需要公众多一些审慎,少一些为疑而疑。
  伤童案破再质疑,网民要的是什么
  刘雪松
  http://news.sina.com.cn/pl/2013-09-06/072028146862.shtml
  山西汾西男童被挖双眼惨案在警方披露部分侦破细节之后,本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结点,告一段落。然而这场几近全民破案的集体围观,质疑、争论的高潮依然不退。
  不可否认,警方公布的部分侦破细节,有事实,也有诚意。但纵观这场全民围观侦破的案件信息发布,依然未能跑赢媒体、跑赢小道消息,暴露出被动滞后带来的尴尬。
  也许在警方看来,披露的这些细节已经足够清楚。但尴尬在于,在这波未停的质疑或者争论中,很多人其实并非完全不相信警方的结论,而是他们感觉还有很多疑惑未解。因此,那种责备网民“不公布说你瞒着,公布了说你编着”的委屈态度,恰恰是一种不愿反思官方信息发布软肋的习惯性居高临下姿态。
  “不破案,质疑警方效率;破了案,质疑警方能力。我不知道网民们要的是什么。”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信息把控的官方,面对信息“饥饿”的网络民意,表现出来的不适应。
  网民要的是什么?是对一个残暴至极的案件的关注,是对一个不幸被挖去双眼的六龄童的同情与关切;是对知情权的尊重,是与警方同样“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共识与追求。但是,从案件侦破以来的仓促发布,到被动应对的侦破细节回应质疑,警方应对媒体和公众舆论表现出来的凌乱,即便算不上太糟糕,但也确实未能达到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的效果。
  在过去很多的重大事件里,之所以小道消息漫天飞,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将公众的知情权当成了好奇心。许多后来证实为谣言的消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民众知情权得不到尊重。
其他文献
美国《自然》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国际上有超过3.5亿人患抑郁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常见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导致生活工作能力下降,也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抑郁症非常普遍,但也经常被人们忽视。大约3/4的英国抑郁症患者没有被诊断,或被诊断但没有被治疗。即使获得治疗的患者,抗抑郁症药物也只对50%的患者有效。纽卡斯尔大学教授说,这似乎非常不可思议,如果癌症也发生这种情况,这简直就是医疗丑闻。
一出莆田车站,就有个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人高高举起了一本最新的《方圆》杂志过来招呼,并随手提起了记者的行李箱。“是朱局长派你过来的吧?”“我就是朱志伟,其他人都忙着上案子呢,咱俩正好可以边走边聊。”来人向我一笑,黑红的脸膛透出一份中年人特有的安静。让我一时很难把眼前这个男人和反贪局长联系起来,他倒更像在某所高中教书的语文老师。  “正好时间还早,我开车带你到莆田最热闹的地方转转吧,你也可以好好感受一
今年10月份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检察院积极开展以“进乡村、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服務民生、服务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五进两服务”大走访活动。该院分层次、分部门、分人员,精心确定联系走访对象,全院检察干警深入千家万户面对面谈心交流,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深入企业、学校、社区主动征求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排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隐患。  截至目前,该院已走访群众3000余户
@8月17日,画家李教授和三名购画人谈妥了600万元卖24幅画的交易,并在收到对方汇款到账的短信后把画作交给了对方。但随后他发现,银行账户里并没有这笔钱。办案民警介绍,这是一种新型诈骗手段,有人在李教授的手机内新存了一个手机号码,姓名栏用的是收款银行的客服号码,而李教授看短信时没有留意,以为是银行的收款短信,就把画给了对方。\  作弊夫妻档  @这边厢,“助考集团”在网上发布公告,宣称可以获取任何
4个先前并不熟识的年轻人,在一个叫“犯罪分子”的QQ群里策划一起赚钱的活儿。现实世界里,他们都没有正当的工作,过着窘迫的日子,而在虚拟空间里,他们天马行空,畅谈如何干一本万利的犯罪,无论是绑架、杀人、抢劫,每一种快速发家致富的方式他们都研究琢磨过。  借助网络发白日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不过,这4名年轻人居然从线上到线下,果真走到一起,上演了一场绑架案。  QQ群的致命诱惑  23岁的刘玉青是江苏
阳是个活在梦里的人。  就比如说某节晚自习上课后15分钟,班长在黑板上写下“应到40人,实到39人”后,又转头仔细看了看,忽然咆哮道:“阳呢?阳怎么还没回来?”  讲台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不知道……”“他没带够饭钱被食堂大妈扣住了吧?”“翻墙回家了吗?”“走路睡着了吗?哈哈!”听了层出不穷的回答,班长只能扶额。  “你,你,還有你,去食堂、操场、寝室都看一下,叫几个同学一块儿去。”虽说去
中国的海上成品油走私活动始于20世界90年代初,“油贩子”最开始利用的是伪报品名、少报多进这些手段蒙蔽海关,后来发展到以大规模的海上偷运走私方式为主,内外勾结,直接闯关将成品油走私入境,数量都在数千吨甚至万吨以上,这种情况在90年代末期达到最高峰。  1998年,全国大范围的缉私风暴之后,走私方式逐渐向小型化转变。走私集团利用化整为零的手法,组织众多小型船只开始走私成品油。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渔船打
作为巡视最重要的成果,巡视报告如果不公开,很多问题可能会被内部消化,不了了之,巡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但涉及贪腐的问题如果过早公开,则有可能打草惊蛇,不利于后续的办案  尽管中储粮官方一再否认黑龙江林甸直属库5月31日的大火,与中央第一巡视组四天前的进驻并无关联,但这次“火烧连营”还是烧旺了人们对于2013年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开展巡视工作的10个中央巡视组的厚望与期待。  自2003年中央正式建立巡
《旅行的艺术》是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主要表现为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而英国媒体评论说,这本书教人们如何思考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其本质与价值是旅行者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经过艺术作品及名人的描绘与渲染,某个门可罗雀的地方也会有游客慕
“春运时节人纷纷,一票难求欲断魂,借问车票何处有?黄牛遥指进贤门”,“相见时难别亦难,铁路无力百姓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买车票”……又到了一年春运时了,网络上各种对春运“一票难求”进行吐槽的声音“如期而至”,在这场“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浩大声势中,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质疑,有人选择投机倒把……可北大09级哲学系大学生裴济洋,则选择用最简练的语言写成购票攻略,尽最大可能送人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