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反思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6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当前基础教育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改革,反思、创新、研究。
  【关键词】课程 改革 教学 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1]。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如何反思历史教师的“史艺”才能?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在此提点浅见:
  
  一、教学反思之风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但其理论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杜威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与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第二,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不过,这种研究并不等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而是主要针对自身教学中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且,教学反思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等,而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仅就文本形态来说,也与专家学者的论文、报告有所不同,它重在描述分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改进教学的历程等。第三,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档案袋,一次在学习“诸子百家”一课后,有学生在档案里给老师提出意见,认为教师应该先从主要人物开始讲,方案为:介绍文中人物 讲各派的创始各派小故事文中主要内容复习。还有学生在档案里提议,我校曾多次被评为“省级、州级”先进学校,文明学校,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乱丢纸屑、果皮,能不能让学生用我们所学本课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说说治理方案?学生的建议让我震惊,我认为:不管他说的对不对,但至少说明这节课我没上好,他让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反思历史教师的“史艺”才能
  
  “史艺”一词语是我国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在总结章学诚“史家四长”之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赵先生关于“史艺”概念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教学的技艺,主要指历史教学的技能与方法。世间成就万事,无不讲求方法,培根曾将方法比做“照路的灯笼”。毛泽东主席曾将方法举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可见,“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历史教师也必须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恰当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袭照搬别人的方法,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清人顾嗣协诗云:“骏马能厉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学方法亦如此,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等方法各有所长,能否针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仅要看历史教师有无扎实的业务功底,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是否具备了“史艺”才能。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历史教师“史艺”发展的前景更是可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我们历史教师都做那绵绵细雨,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史艺”之树常青,“史艺”之花更加絢丽。[2]
  
  三、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历史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
  1、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比如,关于儿童历史思维的实证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在国外受到普通重视,以英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历史教学界在这个领域就不断探索。先是“学校历史科学委员会”推出一项研究技术:“历史13-16。”经过经验,得出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法,“16岁以下的学生仍然可以逐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等结论。接着,伦敦大学的李彼得和狄更逊的研究朝着精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发现,“儿童的历史理解其实相当复杂”,有些儿童能以“类似史家的方式对相关情况做出解释”。90年代后,李彼得等人进行的“儿童历史概念与教学取向研究”对英国历史教学产生更大影响[3]。在国内,大陆学者赵恒烈、张静等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台湾学者张元对“11岁儿童历史认知能力”的探讨,台湾学者林慈淑等进行的“儿童对多元历史记述的反应”等研究成果,也值得历史教师关注。
  2、丰富历史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历史教师主要应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4]。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观课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后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
  以历史学科来说,其实,平常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我校有位老师从书上看到“戊戌变法”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个可行性较强的剧本“去留肝胆两昆仑”,将它印给班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排演这个历史剧,排演时可增加一些情节,也可适当增加演员,如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等。学生很快组成几个小组。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了,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他在“反思札记”中写到:那天,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是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在排练之际,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5]。像这样的课后小结或反思札记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历史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作为历史教师,其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反思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状态?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发展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也是历史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李朝德:《德宏教育》。2007年
  [3]林慈淑:《历史教与学的鸿沟—英国儿童历史认知的探究(1960’s—1990’s)》。(台湾)《东吴历史学报》第8期,2002年。
  [4]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5]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作者单位:678701云南省陇川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近几年生物高考非选择题得分明显偏低,尤其是实验题型,学生考完后普遍反映理综三科中生物是最难的,尤其实验题部分,题干中有效信息较隐晦,答题没有方向感。这种舆论影响在校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对后续教学必然造成严重影响。就此,笔者想对这一现状作一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解决此问题的一些措施。    一、造成实验题得分低的原因分析    造成实验题普遍得分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位考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主要包
期刊
【摘要】儿童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甚少,而外语学习对成年人来说却极其艰辛乏味,花费时间多收效却很低。通过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得出一些启示,以帮助成年人来学习外语。  关键词:对比 儿童母语习得 成人 外语学习     一、引言    儿童是语言学习的天才,他们高超的语言认知、卓越的交际能力和惊人的语言习得效果令成年人望尘莫及,羡慕不已。纵观儿童语言习得轻松愉快的过程,对照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艰
期刊
近几年来,在研究中考物理命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中考物理命题中,由于疏忽导致的谬误屡见不鲜。现试举如下二例加以说明。    一、由于疏忽,造成命题中的预设答案错误    【例1】(2007年红塔区)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例1选自2007年红塔区初中毕业物理试卷第1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快速普及与发展,电脑与网络正在逐渐演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向前拓展,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同时,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进入学生的生活,无论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既给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向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生中大部分的话题都与上网有关,“什么网站、什么游戏、和谁聊天”
期刊
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规律隐蔽抽象,这些都给生物学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生物教学中,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既可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是提高高考能力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表明,引进数学理念,对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远比空洞的定性描述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数学方法,则可化抽象为具
期刊
中长跑运动是一项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其一来自于队员的先天素质,良好的体型和心肺功能是一个运动员能否出好成绩的基础。其二,后天的专项训练是其运动成绩提高的必要手段。当一位运动员已具有很好的身体优势,这时就需要有先进的训练手段来提高其运动成绩。于是努力提高其运动成绩成了我们基层体育教师迫切的任务。中学中长跑运动员受条件、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他们的课余训练是非常
期刊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然的影响。
期刊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
期刊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
期刊
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那么,怎样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在此,浅谈一下我的几点见解:    一、开设数学实践探究课,创造应用环境  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原则,开展数学实践探究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