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会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吗?

来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愿参与型环境规制,其会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重污染企业的经验数据,探讨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主要表现为缓解企业投资不足,对企业投资过度的抑制作用有限.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更能显著提升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且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缓解企业投资不足方面,在抑制企业投资过度方面不存在.影响机制探讨发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机构持股、银行贷款来缓解企业投资不足,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研究表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激励作用较强,但约束作用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资源型草原小城镇面临着空间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发展用地不足与产业结构亟需转型等问题.本文以典型的资源型草原小城镇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为例,通过空间分析技术从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两个维度研究城镇空间形态演变,通过城镇建成区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系统的模型构建,基于扩展强度指数结合等扇分析法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深入研究草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归纳棋盘井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以期为内蒙古地区资源
公园绿地—道路—居住用地是居民到访、享用绿色空间的主要空间载体和路径,街区是实现其均衡服务、高效布局的基本单元.基于路网自然形成的街区空间,利用核密度、Spearman秩相关、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究公园绿地、居住用地、道路及不同等级道路的空间布局关系.结果表明:(1)三者空间分异特征突出,均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区域;(2)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道路整体具有一定错配特征.公园绿地与道路的整体数量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均较低,而居住用地和道路关系密切.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数量关系显著负相关
鉴于当今传统村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升其活态性是实现保护与利用双重目标的重要路径,以关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活态性评价模型,通过空间数据下载、统计数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价数据,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空间加权叠加分析法,计算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活态性指数、失活贡献率及区域活跃程度.失活贡献率计算结果显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村落利用现状指标层中失活贡献率最大的评价因子分别是传统建筑占比、非遗与村落依存程度、老村居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区域活跃度计算结果显示,黄河西
遗产地景区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但大量的访客也给遗产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研究根据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从游客角度入手,将恢复性评价作为认知评价,满意度作为情感响应,环境负责行为意识作为情绪启动结果,构建遗产地景区游客的心理模型,以世界遗产地厦门鼓浪屿为例,研究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厦门鼓浪屿具有恢复性环境特质,以魅力性特征影响公众恢复性评价程度最大;(2)遗产地景区游客的恢复性评价对满意度有直接显著正影响;(3)遗产地景区游客的恢复性评价对其环境负责行为意识无直接
近年来,我国制定与执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引入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18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国内并购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在短期内抑制企业作出国内并购决策,企业会延迟并购决策,但不会放弃并购行为.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实物期权渠道对企业并购决策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大情况下依然采取并购行为的企业会有更高的并购绩效.研究结
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对明长城沿线大量的军事堡寨进行保护利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遗产廊道理念为指导,以山西省内长城沿线80个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适应性分析为基础,以最小阻力模型方法(MCR)为途经,采用GIS方法进行多因子空间叠加,构建以传统聚落为保护对象的遗产廊道.在适应性分析中,遗产廊道阻力因子包括区域高程、地形坡度、道路交通和河流水系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阻力因子进行分级,并对影响因子进行系数及权重赋值,可以得到山西省内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综合适宜性评价
城市选址历来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蕴含古代城市的文明成果和古人的建筑智慧,对推动当代城市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系统研究古代城市选址和环境演变,既是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提高古城保护水平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要举措.由吴宏岐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的《历史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研究》一书,基于社会历史地理学相关文献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古代都城的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清晰展现古代城市选址逻辑和环境演变历程,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
期刊
进入新时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健康问题凸显,尤其需要解析二者的互动机制.为此,文章基于中国25个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经济、行为和心理多维度社会融入视角,探讨其与流动人口自评生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联系.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健康受个体属性和社会融入因素共同影响,社会融入各维度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心理融合”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显著,而“行为适应”则与自评生理健康联系更为紧密.就影响因素而言,个体属性中的月收入与自评生理健康呈正相关,工作强度与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978年)、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3年)和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伴随城市化发展呈现5个方面显著特征:(1)城镇数量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显著提高,
本文从房价高企的视角,探究了国家对东部地区用地管控政策扩大城乡消费差距的原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用地管控政策显著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城乡消费差距,并可以通过房价作用于城乡消费差距;当房价处于不同水平区间时,用地管控政策对城乡消费差距呈现出非线性影响.根据结论,我国应从供给侧变革用地管控政策,放宽对东部地区的用地管控,使东部地区的土地供给满足城市用地需求、实现城乡之间人地联动,以缓解房价过高的局面,进而达到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