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创造精神 精神铸就伟业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1372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简称一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现有员工2.6万人。一院是中国航天和航天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是中国第一个专业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是国家最大运载火箭研制基地,一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
  一院50多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我们研制的运载火箭能够把卫星送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轨道;二是我们研制的运载火箭能够把中国的宇航员安全送入太空;三是我们研制的运载火箭能够把绕月卫星送到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四是我们将在今年底实现自行研制火箭“百次发射”,初步形成运载火箭产业化能力。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航天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历代航天人对“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作为中国航天精神的发祥地,一院始终坚持以“航天精神”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不断丰富、创新“航天精神”内涵,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航天三大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航天精神是逐步创造和形成的,也是党中央领导培育和总结出来的。
  航天精神历经50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三大精神,它们是中国航天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1986年,一院第二届党委总结近30年发展经验,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献身航天、勇攀高峰”的优良院风。当时航天工业部党组高度肯定,进一步归纳提炼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建国50周年前夕,在中央召开的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表彰大会上,把“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2003年10月,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把载人航天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50多年来,对于航天精神的概括和提炼,都是党中央在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正是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航天事业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精神具有时代的开放性,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1999年,航天一院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四永精神”,2005年,提出了“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这是航天精神在一院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航天精神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一)航天精神助中国航天从无到有
  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从无到有的过程,蕴含着第一代航天功臣们的无数心血与汗水。中国航天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技术极端困难的条件之下: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国内各类资源匮乏。中国当时一批最优秀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放弃良好待遇和生活条件,投入航天领域,默默奉献,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腾飞奠定了基础。
  航天精神与导弹事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时,全院仅有175人,中心任务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学习和仿制“1059”。科技人员、工人师傅,认真地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自行设计,走独立研制的道路。在百废待兴的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住帐篷、睡通铺,以苦为乐;面对全新的事业、陌生的技术,夜以继日地苦读学习,坚持不懈地“爬坡”,形成了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给了我们独立研制的本领,造就了第一代火箭专家。1960年11月5日,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枚争气弹发射成功。整个研制过程,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发挥作用的过程。1960年12月,面对赫鲁晓夫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困难,一院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自行设计研制“东风二号”导弹。经过失败的挫折,全院干部职工不断摸索研制规律,精心修改设计和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这个时期,艰苦环境的磨练和形势任务紧迫的要求,使一院职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基础,培养了一支又红又专的研制队伍,为一院自主研制导弹武器,攀登新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精神唱响“东方红”。
  当太空相继有了美国和苏联的卫星后,我国也决定研制自己的卫星。当时,一院承担了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虽然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时期,但是一院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牢记国家使命和航天的责任,认真踏实地进行研制工作。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和平利用太空的第一个里程碑。
  航天精神助中国航天由弱到强
  航天精神创造18个月奇迹。
  1988年底,中国航天走向国际市场,签订了一项大合同:用一枚新型火箭发射两颗澳大利亚卫星。美国休斯公司要求中方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否则有权中止合同并罚款10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要在18个月内拿出这枚新研制火箭。按照发达国家的速度,研制一枚大型火箭至少要3到4年时间。面对挑战和风险,一院人毫不畏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激励一院科技工作者们利用18个月时间,完成“长二捆”火箭研制并成功进行了飞行试验。前来验收的外国专家不由得赞叹到:“中国人真了不起。”一院人凭借着自己敢想敢为的进取精神,自主研制了大推力捆绑火箭,真正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航天精神成就“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这项工作。只有发扬航天精神中“大力协同”作风,才能保证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顺利进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 一院的长征二号F火箭实现了安全、准确将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并通过电视直播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航天的实力与风采。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的设计师们和科研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別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耗费16年时间,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呕心沥血研制而成。为了确保飞船的安全,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他们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以精益求精、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将火箭的可靠性从0.97提高到0.99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航天精神助“嫦娥奔月”
  一院人对事业的追求永无止境,航天精神中的“勇攀高峰”是激励一院科技工作者不断挑战新领域、迈向新高度的精神动力。
  2007年10月24日,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不负众望,把“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我国首次深空探测,这是中国航天史的第三个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环月球低轨道,实现新技术突破,为实现登月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共和国61岁生日献上了厚礼。
  “嫦娥”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开发“中国制造”的高品质航天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我国“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精神助一院勇渡难关
  航天事业是高科技、高风险行业,危险与失败因素伴随每次航天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航天精神总是在关键时期激励鼓舞一院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再次迈向成功。1992年3月,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射澳大利亚卫星时,由于控制系统故障,导致发射中止,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1996年2月和8月,长征系列火箭接连两次发射失利,给卫星客户和航天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与困难。一院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境地!关键时期,大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痛定思痛,总结分析失败原因,一院组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强化科研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措施,广大干部员工紧密团结在院党委周围,同舟共济,负重拼搏,从严要求,终于通过努力扭转不利局面。从1996年10月至今,运载火箭发射连续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精神助一院开拓未来
  中国航天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必须看到我们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有着运载能力偏低、推进剂为有毒燃料、型谱繁多复杂、成本偏高等差距。面对差距,一院人怀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凭借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决心研制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它可以将现有火箭最大推力由9吨提高到25吨,把推进剂改为环保的液氢液氧和煤油,形成组合式火箭型谱。目前,一院在天津滨海新技术开发区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生产基地,这意味着从这个时点起,我国火箭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真正和美、俄并驾齐驱发展的时代。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一院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实现突破发展的法宝!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航天科技的时期,我们航天人必须依靠航天精神,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航天精神助一院人才辈出
  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党中央就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针。建院50多年来,一院培养了大批管理和科技人才,走出了许多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在一院工作过的国家部级以上领导有28人,6位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全国共23位),2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有国家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9人。两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奖”得主:王永志、孙家栋,都曾在一院工作过。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工业的领军人物:张庆伟、陈求发、吴伟仁、刘纪原、许达哲等领导也都出自一院。
  人才培养的硕果累累,离不开航天精神的指引。受航天精神影响而成长的航天人,具有以下特点: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航天人,舍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生活条件,心怀祖国,为国奉献,成为一代楷模。从此“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被一代代航天人继承。航天人将个人事业发展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紧密联系,为祖国的强大与繁荣而不懈努力。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
  航天科技领域竞争激烈,只有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畏劳苦、拼搏进取,才能有所收获。航天事业要求航天人必须具备百折不挠、勇往探索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航天事业永远位于不败之地。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
  高科技、高风险,使航天人必须以“保成功”为最高原则,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律、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办事,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
  当面对发射失败,当面对技术攻关,当面对复杂任务,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才能渡过难关,才能走向成功。航天事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必须依靠大协作来完成。航天人只有发扬大力协同精神,抛弃“主角、配角”、“高、贵”之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有机整体,才能保证任务成功。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航天工程的保密性质,注定要求航天人甘当无名英雄。从“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到今天“载人航天”、“嫦娥工程”一线的航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名字不被世人所知。而他们毫不计较,他们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为航天事业不计名利,甘愿奉献。而这种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作风,也使航天精神、航天人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航天精神助企业文化灿烂
  航天精神通过科研生产实践,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一院“企业文化”,如:
  愿景目标: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
  企业使命:引领航天 追求卓越
  企业精神:永不停步 永攀高峰 永保成功 永创一流
  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 以人为本 以诚取信 以质取胜 携手合作
  发展方针:军品固院 民品强院 创新引院 人才兴院 文化育院
  发展方略:归核化 市场化 产业化 国际化
  企业作风:严 慎 细 实
  质量观:质量是政治 质量是生命 质量是效益
  学习观: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 把学习作为终生追求
  市场观:以需求为牵引 以质量创信誉 以创新谋发展 以服务增效益
  人才观: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 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
  它们都成为企业文化家族成员。
  
  新时期航天精神发展
  今天,中国航天和航天一院正立足于新的50年的历史起点上,它要应对的是市场经济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如果说,过去50年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那么今后50年,中国航天人将要进行以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防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二次创业。今年7月召开的一院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全面推进二次创业,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而努力奋斗。”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提出:“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展望未来,这是党和人民、是时代和祖国赋予我们航天人新的历史使命。
  面对新的目标和挑战,一院航天人将继续发扬“航天精神”,坚持以国为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协作,不断适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创新发展,迈向新的辉煌!(责任编辑:罗志荣)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足球运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校园足球。而高职院校受到各种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对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运动教学重视还不够,足球运动教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开展好足球选项课教学对推动校园足球来说意义深远。  关键词:高职院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意义与目的  2014年,国家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该
摘 要:目前,全国乡村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乡村道路交通管理事态严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农村交通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农村交通管理体系,把农民的切身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相关道路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工作方案,根据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结合全国范围内农村交通的实际问题,对目前存在的农村道路管理工作中的难点进行思考,采取高效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基层的思想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基层的思想管理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使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以及有利于实现基层工作的创新,可见加强基层思想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油田企业当中,基层钻井队伍是生产经营的基础环节,在整个油田生产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基层钻井队职工的思想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目前基层钻井队职工的思想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思想管
“让开!让开!我要回家!”没有回答的声音。“大哥,大姐,让我先过去好吧?我的主人已经赶不上上班的时间了。”仍然没有回答的声音。
期刊
头疼1 早醒典型表现及成因rn初入园的宝宝,由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原来熟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入园焦虑,这种焦虑作用于大脑皮层.容易造成兴奋与抑制机制失
摘 要: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地方性、整体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地方地形、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利用先进技术、景观学知识等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人如何才能做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必须思索的话题,希望让城市的
一、令人“头痛”的水、电管理rn1.愤怒的老总rn一天刚上班,公司老总虎着脸,叫上办公室小李和人力资源部部长,一起到后勤部门开“现场会”.rn当着后勤部门全体员工的面,老总
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且病情较重、发病较急和较易猝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作原因是冠状动脉(供给心脏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管)狭窄,使得心脏的供血、供氧锐减。当冠状动脉狭窄在60%~70%以上时,遇到某些诱因如噩梦、情绪波动、饱餐和气候变化或活动增多、劳累过度等,就会突然诱发严重心脏供血不足而发作心绞痛,严重者因缺血过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尤需强调的是有些病人冠状动脉可能已经严重狭窄,但平时并没有心绞痛,第
【摘 要】案例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地理能力,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从案例的选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总结。用实际的案例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得到独立思考,思维发散,师生交流协作和谐,学生建构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几个人搀扶着一位20来岁的站娘匆匆走进诊室.只见她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病人主诉头晕眼花、胸闷不适、全身疲倦.测量血压为85/50毫米汞柱,但她的脉搏并不增快,四肢暖和,除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