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火意象的叙事功能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沉淀为一个重要原型,进而在文学创作中成为独特的意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运用火意象的典型作品,小说中火的意象以不同形式频繁地出现。本文试对一百二十回小说中出现的火意象进行梳理,研究文本中火意象丰富的内涵和象喻意义,并着力分析其多种叙事功能。
  关键词:火意象 《红楼梦》 叙事功能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注意到了火的用途。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对于火的感知和记忆重复了无数次,早已渗入到人类的深层心理。火进入创作活动后逐渐具备了特定内涵和情感意味,沉淀为蕴藉的文学意象。陈植锷先生在其著作《诗歌意象论》中指出,意象具有多义性和歧解性。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在同一作品的不同情境中,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文学功能。a
  在《红楼梦》中,不同意涵的火意象在文本中多次出现,在不断重复中生成自身意义。通过检索统计发现全书“火”字出现167处。其中涉及火意象的重要情节罗列如下。
  考察这九处火意象可知,文本中出现的火意象主要表现为灾难之火和病理之火,且火意象所在的环境氛围都是令人恐惧不安或忧愁哀伤的。从火意象呈现形式看,并非所有火意象都是以实在的火存在的。寺庙失火、贾环推灯、马厩走火、藕官烧纸、黛玉焚稿、茅庐遭火等情节中出现的是明火,而宝钗的热毒症、秦可卿的心火以及妙玉的走火入魔则是火意象的象征化变形。在整个《红楼梦》文本中,明火与暗火始终交织燃烧着。
  火意象与山、水、花、月等多个意象群共同组成红楼世界内层次复杂、规模庞大的意象叙事体系。相比其他意象,火意象描述更为含蓄,指代更为隐蔽,如暗流般涌动于文面之下,但却承担着重要叙事功能。
  一、情节功能
  小说《红楼梦》中火意象介入叙事,不仅在象征主旨和刻画人物上起到独特的作用,而且在预演后续情节、生发故事内容、影射内在情节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结构错综复杂又一丝不乱。
  (一)预演情节
  甲戌本第一回中脂砚斋就盘点了作者精妙的写作笔法,其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曹雪芹常用的叙事手法。除了以谶语、判词预示后事,某个事件也可以用以暗示后文情节。这种叙事手段在第一回就有所表现。
  小说开篇就描写甄士隐的遭遇:甄士隐家原是一方望族,由于隔壁葫芦庙走火引发大火,甄家也烧作一片废墟,甄士隐投奔岳丈又遭落井下石。在亲身经历世事无常和人情冷暖后,经跛足道人以《好了歌》点化,士隐终于彻悟万事皆空,随跛足疯道人飘然离尘而去。归根究底就是这一场火导致甄士隐家一夕败落。
  《红楼梦》中包含数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如真假、善恶、雅俗、美丑。其中甄(真)与贾(假)相互对应。甄家的火灾就是对贾府大厦将倾的预演。所谓预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如上文所说,甄家因天灾没落,贾家则因人祸败落,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意涵。从全局看来,甄家遭受的大火为贾府之后的命运埋下伏笔,后文贾府的衰败又准确呼应之前的预示,由此文本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也使得小说染上宿命论的神秘色彩。
  (二)生发情节
  第二十五回是全书的重要关节,作者在本回开端布置了贾环推倒油灯烫伤宝玉的引子。贾环因是妾室赵姨娘所出,加上性格顽劣行止卑琐,在贾府的地位远不如贾宝玉。第二十五回中,贾环看到王夫人对宝玉如此亲昵,又见他和彩霞拉拉扯扯,再也无法压抑妒忌之火,有意推倒油灯想烫瞎宝玉。
  这盏灯火是当时场景下最恰当的道具,同时油灯摇曳的火焰也是贾环内心的嫉妒之火在外在世界的投射。这一事件除了展现贾环的内心世界、体现贾府家族关系不睦外,更重要的在于引发后续情节。赵姨娘一向妒恨王熙凤和宝玉,因宝玉被烫伤受辱后含怨更深,重金买通马道婆诅咒凤姐和宝玉,继而引出了叔嫂魇魔法和僧道二人持诵通灵宝玉这一重大事件。此处火意象直接参与了情节的生发,由贾环推倒灯火这一情节牵引出了之后一系列事件,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发展环环相扣。
  (三)影射情节
  秦可卿位列十二钗,在第十三回时早早去世,是个充满谜团与争议的人物。第十回秦可卿生病,张友士(谐音“有事”)诊出水亏火旺的脉象,指出秦可卿的心火是由于心事太重、思虑过度而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火太旺与用心太过不无关系。
  根据甲戌本和靖本畸笏叟批语可知,原稿有“淫丧天香楼”一节,含“遗簪”“更衣”情节,作者听从畸笏叟的意见将这些文字删去。b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乱伦之事转为“不写之写”。因此后文仍有焦大醉后大骂贾府子孙爬灰、养小叔子。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也点出秦可卿因情违礼。因病而逝既是宁国府用以掩人耳目的幌子,也是曹公用以迷惑读者的烟云笔法。情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情节相连缀,置身于故事网络之中的。无论是太虚幻境的画册和判词,还是贾珍买棺、焦大醉骂,无不都在暗示可卿赴死的真相。张友士诊出的心火正是在影射贾珍、可卿公媳不伦之事,所谓以象衬事。
  二、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意象具有含蓄蕴藉的特质。当意象进入具体人物时,人物形象就被赋予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涵。
  (一)林黛玉:焚稿中的毁灭之火
  不同于薛宝钗的德才兼备,林黛玉是曹氏推出的才情冠绝的典型。大观园是女儿的王国,是青春与诗的乐园。潇湘妃子则是大观园中的头号诗人,咏菊诗风流妩媚胜过宝钗,中秋夜联诗才思敏捷不让湘云。对于黛玉来说,作诗并非女红之余的消闲游戏,而是她的心灵寄托与支撑。她重启诗社交往唱和,在《葬花吟》中抒发生命感受,以三首旧帕题诗承载缠绵情思,甚至黛玉自己就是一抹幽幽诗魂。
  林妹妹身体孱弱,多愁善感,读者易忽略她的精神中也渗透着火意象。俞平伯将黛玉和宝钗相对照,做出这样的评价:“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c黛玉虽然表现为斟情矜持,实则倾尽其情不能自抑,因此曹雪芹多次以“痴”字评黛玉。这种热烈执拗、宁折不屈的性格在焚稿情节中表现得最为显著:面对爱人的痴傻任人摆布,面对亲人的调包计,她心灰意冷,不堪忍受愚弄和欺瞞,一腔痴情在世间已无可寄托,就毅然焚稿绝命以完此债。情是林黛玉的生存方式,情榜称为“情情”,诗是林黛玉的心灵寄托,所谓“诗魂”。烧毁诗帕意味着黛玉了却了她与宝玉今生相知相觅的情缘。焚烧诗稿实质上是黛玉对自己生命的主动终结。
其他文献
“雷豹突击队”作为我国重要的反恐处突力量,已经广为读者们熟悉了。在今年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或上,“雪豹突击队”作为武警部队首次带装受阅的装甲车方队,乘坐18辆由我国自行研发的WJ08式新型警用装甲车以严整的队形驶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装甲车上威武肃立的武警官兵,展示了部队强大的战斗力;而车体上林立的各种武器,则反映出警用武器发展的最新成果,国产新型警用64mm催泪子母弹发射器武器系统就位列
1948年3月12日,我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奉命参加了解放四平的战斗,战斗打响后,该部从东、东南两个方向对四平城区实施主要突击。在突破四平的城防后,3纵20团6连在玉皇庙、耶稣教堂一带展开巷战,连队官兵大胆灵活地插入敌后,勇敢战斗,取得了毙、俘敌四百余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的胜利。    一把“铁钳”死死钳住敌人    3月12日清晨7时40分,总攻开始,数万发炮弹怒吼着向敌人的阵地上飞去。我第3纵队
在英国陆军部队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其成员个个黄皮肤、黑眼睛,标准的亚洲人面孔——这就是神秘的廓尔喀部队。廓尔喀部队是一支典型的雇佣军,所有队员都来自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尼泊尔,此外,其特殊之处还在于这支部队的勇猛绝非常人可比,因此这支部队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最令人生畏的雇佣军团……    来自遥远内陆山国    尼泊尔古城廓尔喀(Gorkha),位于尼泊尔北部深山重岭之中。廓尔喀人是蒙古人的后裔
对于M16系步枪而言,通过改装使之发射0.308英寸温彻斯特弹(7.62×51mm弹)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主意。以往,各种改装版本都以精度、可靠性、兼容性等作为卖点,而POF—USA公司的枪械则将亮点置于该公司的系统防腐蚀技术上——这款最新产品即是P308。虽然它是仅能单发的民用版,但它身上的亮点也在吸引着军方关注——    初识印象    初看P308,感觉它在外形上极似DPMS公司的LR308、
50式冲锋枪右视图    50式冲锋枪左视图    外部彰显     1枪口特写。枪管口部距离防跳器前端有一段距离。防跳器上部和侧面有开口,前端面为倾斜式,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利于防止枪口上跳和减小后坐力    2 护套特写。护套的4个侧面加工有大型散热孔,前端内部焊接有固定枪管用的枪管导板,前上方连接有准星、准星座和准星护圈    3 可翻转的L形表尺有100m、200m两种射程选择    4 枪身
史密斯-韦森M4006 TSW 0.40英寸战术型手枪
王正和 编译    TDI公司克里斯(KRISS)11.43mm冲锋枪  美国转换防卫工业公司(Transformational Defense Industries,缩写为TDI)展示了克里斯11.43mm(0.45英寸)冲锋枪,其具有极高的射速(1000发/分),而且枪口跳控制得非常好,操作方便可靠。这支冲锋枪虽然还没有被军队全面制式采用,但已经与司法机构签订了一些合同。底部备有导轨,可以再装
提起二战时意大利军队使用的冲锋枪,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著名的伯莱塔公司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确,作为一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兵器制造商,“伯莱塔”基本上已经成为意大利枪械的代名词。不过,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意大利还曾经出现过一款鲜为人知的冲锋枪。这款枪并非伯莱塔公司的产品,但其先进的设计和鲜明的特点同样堪称经典。这款枪随着轴心国意大利的命运,只在世间留下了惊鸿一瞥,就进入了博物馆的展柜——这就是本
一战之初,在进攻多山地形、易守难攻的奥匈帝国时,意军损失惨重,迫使他们需要一种单兵携行、火力密集的轻机枪。于是,被当作机枪使用的维勒·帕洛沙M1915双联冲锋枪诞生了,而菲亚特M18双联冲锋枪则是其改进型——  与枪械爱好者熟知的维勒·帕洛沙M1915双联冲锋枪(见本刊2006年9(下)期《冲锋枪的鼻祖——意大利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一文)一样,菲亚特M18冲锋枪也是早期冲锋枪的雏形之一。
早在一战时期,袖珍型半自动手枪就被作为自卫武器而广泛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有毛瑟M1914半自动手枪,勃朗宁M1906半自动手枪以及瓦尔特M4半自动手枪等。当时,德国绍尔父子公司也生产了一款袖珍型半自动手枪一绍尔M1913袖珍型半自动手枪,其名气虽比不上前几支枪,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关于该抢的资料非常少见,因而本文是一份难得的呈现……    历史久远 以小见长    1811年,德国绍尔父子公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