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行为活动。学生获取信息,并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与文章内容相联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下面,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探索并总结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前言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具有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语言层面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层面的训练。因此,笔者从学情出发,以尝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实施了教学活动,探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基于实践探索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本阅读文本的中心话题是“校服”,该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作者对穿校服持赞成态度,这与大多数学生的观点不同,因此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找到作者有关校服的观点。在读后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以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Pre-reading:开放思维,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享对校服的看法:“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school uniforms. First, let’s enjoy a video and share other students’ opinions.”然后播放一段視频,内容为随机采访的本校学生对校服的看法。看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回答包括“I like our school uniform because it is very comfortable”“I don’t like our school uniform because it is not beautiful and the material is not soft”“I don’t think our school uniform is ug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tars on it and I like the color”等,大家各抒己见,看法不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找到作者对校服的看法。
通过视频初步感知其他同学对校服的看法,之后分享各自对校服的看法,最后引出本课的主题——探究作者对校服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While-reading:积极参与,拓展思维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不同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阅读文章,检验之前的预测:作者对穿校服持支持的态度。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到作者对校服的看法。通过从文本中找线索,培养学生寻找并确定关键词、归纳主旨,以及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能力。同时,这一活动对细节的查找,也为学生阐述自己对校服的看法提供了依据。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获得作者观点为阅读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思考性问题,如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out与in”的含义,并依据线索去推断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训练学生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3.Post-reading:批判性看待别人观点
在读后部分,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信息的基础上,再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进一步的深层理解,进而用英语充分表达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通过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理性地审视及思考他人的观点,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和创新。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在获取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生发批判性思维,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实现了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与反思
1.设计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也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老师和同学提出质疑,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本节课中,在学生发表对校服的看法后,教师不必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在理性地感知作者及别人的观点之后,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研究推理,多元分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建构与争论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理获取作者的观点。在读后环节,学生在阐述是否支持作者的观点之后,需要给出理论依据。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他们能用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支持自己的推论就可以。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在阅读之前,通过视频的导入,学生有机会初步表达自己对校服的不同看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不同方式;在阅读之后,学生有机会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表达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整个教学环节均围绕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展开,运用“触发器”等教学手段,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表达想法的机会。
总之,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情尝试引入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批判性阅读的培训,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前言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具有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语言层面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层面的训练。因此,笔者从学情出发,以尝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实施了教学活动,探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基于实践探索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本阅读文本的中心话题是“校服”,该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作者对穿校服持赞成态度,这与大多数学生的观点不同,因此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找到作者有关校服的观点。在读后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以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Pre-reading:开放思维,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享对校服的看法:“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school uniforms. First, let’s enjoy a video and share other students’ opinions.”然后播放一段視频,内容为随机采访的本校学生对校服的看法。看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回答包括“I like our school uniform because it is very comfortable”“I don’t like our school uniform because it is not beautiful and the material is not soft”“I don’t think our school uniform is ugly. Because there are many stars on it and I like the color”等,大家各抒己见,看法不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找到作者对校服的看法。
通过视频初步感知其他同学对校服的看法,之后分享各自对校服的看法,最后引出本课的主题——探究作者对校服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While-reading:积极参与,拓展思维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不同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阅读文章,检验之前的预测:作者对穿校服持支持的态度。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到作者对校服的看法。通过从文本中找线索,培养学生寻找并确定关键词、归纳主旨,以及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能力。同时,这一活动对细节的查找,也为学生阐述自己对校服的看法提供了依据。
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获得作者观点为阅读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思考性问题,如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out与in”的含义,并依据线索去推断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训练学生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3.Post-reading:批判性看待别人观点
在读后部分,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信息的基础上,再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进一步的深层理解,进而用英语充分表达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通过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理性地审视及思考他人的观点,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和创新。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在获取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生发批判性思维,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实现了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与反思
1.设计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也是学生创造性培养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老师和同学提出质疑,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本节课中,在学生发表对校服的看法后,教师不必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在理性地感知作者及别人的观点之后,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研究推理,多元分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建构与争论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理获取作者的观点。在读后环节,学生在阐述是否支持作者的观点之后,需要给出理论依据。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他们能用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支持自己的推论就可以。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在阅读之前,通过视频的导入,学生有机会初步表达自己对校服的不同看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不同方式;在阅读之后,学生有机会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表达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整个教学环节均围绕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展开,运用“触发器”等教学手段,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表达想法的机会。
总之,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情尝试引入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批判性阅读的培训,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