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钻进原理及其发展途径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刚石钻进方法在我国试验推广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取得了有意义的效果,现在应当深入了解金刚石钻进的实质,以便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一、金刚石钻进的特性众所周知,金刚石在现有物质材料中具有最高的硬度,这是取得优良钻进效果的主要依据。金刚石在莫氏硬度标中列为10级,实际上,它比9级刚玉的硬度要大七倍之多.按赫氏(苏联、赫鲁舍夫)硬度标测定,金刚石的硬度为10060—14250公斤/毫米~2,而现在工业中常用的碳化钨硬质合金的赫氏硬度仅为1500—1700公斤/毫米~2。若用泽耶巴
其他文献
本文珊瑚化石是由武汉地质学院西藏科考队与西藏地质二队科考队(共同组成地质部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1980年在阿里地区测制二叠系剖面时系统采集的,种类很多,保存尚好。这些标本转交作者研究,经鉴定计有29属49种,其中2新属、19新种、2个新亚种,本文仅描述部分新属种,其余将另文发表。本文承王鸿祯教授指导和审阅,长春地质学院林英锡副教授也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本院科考队同志提供各种地质资料,我院磨片室、照相
期刊
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自1933年以来曾有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过。近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三都煤矿区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系统测制了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唐垅组、茅仙岭组及石鼓组的地层剖面;还对历年井下资料及钻孔资料作了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实际资料:(1)发现和建立了出炭垅组下段,它各处厚度不定,最厚达80米,在底部首次发现偏顶蛤及叶肢介化石;(2)在唐垅组上部采获较多的海相双壳类化石,对划分唐垅组时代及
期刊
钡闪叶石(Barytolamprophyllite)是1964年我国发现的一种含B_a的钛硅酸盐新矿物。当时,我院X光实验室曾对该矿物进行了结构探索。后因未能最终确定空间群是C2还是C2/m?其中有一类Ti是五次还是六次配位?尚未发表研究结果。不久,英国学者P.J.Woodrow也对(锶)闪叶石作了初步的结构分析。但仅给出原子的二维坐标参数及一个方向的投影示意图,阳离子亦只是定性的分布。随后,一直
期刊
陕西某金矿床的自然金主要是呈显微粒状和超显微粒状浸染散布赋存于蚀变的角砾岩(角砾为白云岩等)、蚀变大理岩、蚀变结晶灰岩中。其主要地质特征可与美国产于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粉砂岩、钙质页岩等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沉积岩中,受矿化时存在之构造控制、工业意义很大的浸染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类比。卡林型金矿床矿石中的主要造矿矿物(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重晶石、石英、碳酸盐矿物、辰砂等)在陕西某金矿床都有发现
期刊
近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由于全球裂谷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新方法新技术在矿床学科中的运用,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资料,使矿床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传统矿床学的习惯概念正面临现实的严峻挑战,面临一个重大变革时期。现在,必须把系列地质事件联系起来,从成矿地质作用的整体观念出发来研究矿床模式、矿床系列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试图就盐类物质与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关系问题论述这类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
期刊
鄂东地区大冶式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关于它的成因,先后提出过矽卡岩型、高温热液型、闪长岩钠化蚀变和膏盐层促进成矿、三叠纪沉积菱铁矿被改造成矿、矿浆成矿等不同看法。目前对这一问题仍有较大分岐。矿床成因研究不仅能够发展成矿理论,更具有指导找矿的实际意义。现以四年来在铁山、鄂城、灵乡和金山店等四个岩体的主要矿床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依据,重点对岩浆活动和铁矿的多期性、矿浆成矿特点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
期刊
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广大地区中,已发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煤盆地有数十个之多,盆地都属断陷类型,聚煤量丰富,以含有巨厚煤层为特征,煤层累计厚度有超过240米者,著名的有阜新、霍林河、元宝山、平庄、伊敏、扎赉诺尔、铁法和胜利等煤盆地。这些盆地的沉积、构造和含煤性很有特色并有共性,作者选择了典型盆地从盆地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格架、沉积序列、地层格架、沉积相的组成和
期刊
期刊
我国对海洋地质科学的研究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不仅对我国各海区及其沿岸地带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深海远洋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也日益提高,为了进一步交流海洋沉积作用(包括海岸沉积过程)、海底、海岸浅层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方
期刊
选择性离子电极分析方法之一的浓差电池分析法,是以相同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作参比电极,因此,两支电极的对称性是需要首先加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同属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但要求两支电极在各个浓度点具有相同的响应毫伏值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对称电位总是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