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昊:《道德经》给了我归属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Luigi T Peccenini第一次来到中国,和700年前的另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不同,他还随身带着此前20多年就被自己奉做人生宝典的《道德经》,行李中甚至还有一个观察风水的中国罗盘。
  一年后,意大利人在北京国贸中心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并且有了一个文绉绉的中国名字:李文昊。
  李文昊是华尔街学院(全球)公司的创始人。1972年,李文昊在他32岁之年创立了英文培训机构华尔街学院,到1995年,华尔街英语已经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在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都有分校。1997年,他将自己的股份出售给美国著名教育培训机构修文公司(Sylvan Learning Systems)。
  年近70岁的李文昊并无意退休,而是决心开始圆自己的一个“中国梦”。到2007年9月,6万多中国人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26个华尔街英语培训中心受过训,李文昊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归宿,他相信为自己取了这个中文名字的风水大师所说:自己的前生是一个中国人,“李”是前世的姓,“文”代表着从事文化和教育事业,而“昊”则是指他是一位世界公民。
  
  我与中国的缘分有30年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欧洲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道德经》,我拿起来随便翻了一翻,感觉非常有启发。后来,书中哲理成了我人生的启迪,再以后我又研究中国的风水、佛教,我还相信中国的道教、喇嘛教里所宣扬的能量。并不是因为我信教,而是觉得这是一种哲学,一种智慧。
  这种智慧给我的帮助是使我从容应对事业的起伏与挫折,不断磨炼着我的意志,并从教训中得到了无价的财富。可以说我一生都是创业者,深深感受着创业的艰辛。1968年,我建立了Computex公司,意大利第一家给个人提供培训的机构,合作伙伴是一家瑞士公司。初期合作愉快,但是很快,对方赚钱第一的理念与我把教育服务放在第一位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冲突。4年后,我不得不把公司卖给了这家瑞士公司。
  但这也使我换得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金。1972年,我用这100万美元进入英语语言培训行业,创立了注定让我一生为之工作的公司:华尔街学院。当时我很激动,因为我可以把在Computex公司创立的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用来帮助他人学习语言。1978年,华尔街学院在意大利已经拥有25个学习中心,随后这个数量在四年中又翻了一番。
  
  我崇尚完美,总是希望确保华尔街学院能够提供最佳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从1980年开始开发“英语在线”(EOL),一种当时最先进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多媒体语言教学程序,1983年终于完成。这个开发中我投入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还向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借款。但是没有成功,我创业史上最大的一次财务危机就这样不期而至。1985年,意大利的50家华尔街英语中心和巴黎的一家中心不得不全部关闭。公司的破产把我的一切理想又带回到起跑线,我失去了所有东西,甚至包括我个人的身体健康。我得了莫名其妙的病,医生告诉我,只有30—60天的生命。
  但是,我相信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短暂的失败或许正预示着新的契机。1986年1月,我用仅有的2000美元在瑞士登了一个广告,寻找一位能够投资15万美元的伙伴。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扭转乾坤之举。到4月,我得到了需要的投资。而我的健康,既然医生没有办法,我决定自己给自己治病,根据一本介绍饮食疗法的书,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用,导致疾病的毒素居然被排除了。
  这对我确实是一场磨难,或许我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不放弃,我一直将我的失败当成通向成功的敲门砖。《道德经》有一个简单哲理,即无为而治,当然这不意味着就什么都别做。我觉得这是一种寻求平衡的哲理,掌握欲望和生活现实之间的平衡。人生的际遇也是如此,应该顺乎自然,随风而动。风暴来的时候,有时很强劲,而且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困境中保持冷静,也是随风而动顺乎自然的一种方式。
  1999年,我决定来到中国——我的未来之国,这个国家将在未来30年成为塑造我们地球的主力。2000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事业理想——在中国建立华尔街英语,也有了令自己自豪的中文名字,我的名字和命运就注定了我要从事教育事业。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也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地方,特别是在2000年。那时中国没有WTO,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出口,也没有奥林匹克,整个中国英语培训市场主要是在低端操作。按照法律规定,华尔街英语必须寻找一个中方合作伙伴。
  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就成了市场的领头羊,市场发展似乎总是让人欣喜。直到2003年“非典”来临,我们遭遇了进入中国后最大的困难。从4月开始,从我住的北京嘉里中心公寓窗户望出去,繁华的马路上几乎没有车。我们突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空转的写字楼滚梯让人着急。没有人知道“非典”会持续多久,我的员工、潜在客户和公众都处在恐慌之中。但决不放弃和保持冷静的性格帮助了我。生活需要继续,而我则思考如何让大家在生活中继续学习。3周后,我们买了5000台笔记本电脑,把学习系统装进笔记本,无偿地发给学生回家学习。又花了3周时间,培训我们的学习顾问和外教们习惯电脑和电话的交流方式。那时是学员最少的时候,我们用了一年时间逐渐恢复元气。
  如今,我来到中国已经有8年。尽管生意有起伏,但就个人发展与精神世界来讲,我一直保持快乐和谐的心境,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生意困难的影响。即使非常成功的人也会混淆这两种事情——生意和生活。
  老子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我看来,既使是再成功的生意也只是生意,它并不是生活。而我的梦想是不断完善自我,包括身体、精神和灵魂。这种完善永远不会停止,我永远都在学习,进步,从生活的经历中完善自身,这里的生活包括身体、心灵和精神健康。2005年1月,我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教育、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和人性化的管理。
  不同于欧美商业社会过分强调利益的文化,中国文化更强调人性和文化的因素,讲究和谐的人际关系。尽管欧美在经济上已经很成功,可在文化上,中国与我在灵魂上更为接近。我不知道,再过三五十年时间,中国是不是也会变成美国、欧洲那样,但从目前来看,中国仍是一个更加充满精神的地方,让我感觉更为快乐。我感觉这里就是我的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外国人。
  我们已经以捐赠英语课程的形式支持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我热爱这个国家、她的人民和她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我能用英语背诵很多人中文都不能背诵的《道德经》。随着长期教育项目的开展,我期待着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生活在中国。(记者/曾娜)
  
  ◎ 您最崇拜或者树为榜样的人是谁?为什么?
  李文昊:我最欣赏的有三个人。首先是老子,他的思想是我笃信的生活哲学。第二是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伯格,他在1927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最后一位是甘地,尽管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仍然一直倡导和平,并最终取得成果。
  
  ◎ 有没有信念和格言支持您不断前进,或者您最欣赏的一句话是什么?
  李文昊:我没有这样的格言和信念。不过我推荐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格言,也是我个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不必理会其他人的观点,生活中最好的选择是做你自己。可能快乐,也可能痛苦,不过都是真正的自我。
  
  ◎ 您现在看什么书?请您向《商务周刊》的读者推荐几本书。
  李文昊:我推荐4本对我非常有意义的书。首先是《道德经》,可以为每个人生活提供准则和参考,不过可能需要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阅读。另一本是适合所有人的,《海鸥乔纳森》,非常简单的小书,2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海鸥乔纳森是梦想的象征,也是自由、挑战和成长的象征。此外,在我看来,健康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健康,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所以第三本书我建议每个中国人读美国人哈威·戴蒙德的《健康生活新开始》,他对健康生活方式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对于追求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功的人,我推荐《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不同于很多关于管理、商业技能的书,这本书旨在解释商业成功现象背后的规律,解释人类行为造成的影响。只有懂得了人的行为,才能够提供真正人们感兴趣的产品。商务人士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而管理者也可以更好地加强团队管理。
其他文献
《商务周刊》: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在国际和国内都方兴未艾,其时代背景是什么,推动力有哪些?  周铭:时代背景就是整个全球资本流向朝服务贸易倾斜。在2004年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里写得很清楚,1990年代全球服务贸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4提高到1/2,2000年以后又提高到60%以上。今年3月,我们组织了10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的年会,会上联合国指派研究人
期刊
PE也是组织创新,看上去很简单,但背后却有一套创新的市场行为逻辑    自两年前国内的投资人和企业听说世界上还有凯雷和黑石这样的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就一直心潮澎湃,有相当一批人对传言中PE们的“野蛮行径”由衷羡慕,这有点像中国球迷认为英超的粗野冲撞也是高超球技的一部分。  然而他们真的野蛮吗?至少在2007年,我们多少有些失望。6月,最猛的野蛮人走到了聚光灯下,不再“暗地里兴风作浪”——黑石
期刊
环保继过去几年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更高要求之外,还正成为一种投资的新趋势    最近,英国王储查尔斯在为该国《金融时报》撰写文章时,颇不寻常地使用了“让筋脉愤张,让血气直冲”这样极富煽动力的语句,号召人们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中,“一起战胜这个史无前例的挑战”。  此前的11月30日,由查尔斯王储倡导成立的“气候变化问题企业领导小组”组织全球150多家企业联合签署公报,倡议采取大胆行动以应对气候变
期刊
《商务周刊》:近两年来,以创投、PE为代表的新资本在中国内地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被新资本投资的成功企业,这些企业与传统投融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张帆: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得先谈宏观层面。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的行业与企业都是粗放式发展。传统融资中的民间资金地域强,行业性强,他们专注投资自己熟悉的一块,而银行的资
期刊
《商务周刊》:其实早在两年前,沃尔沃就推出了以面向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沃尔沃卡车“全金程”全面物流解决方案,现在,这个全面物流解决方案是如何体现“环保”诉求的呢?   何伯格:对于沃尔沃来说,环保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在1972年就把环保确立为三大核心价值之一。全面物流解决方案是沃尔沃很基础的一个理念,创造它是为了让客户受益,也让客户的客户受益,所以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沃尔沃的三大核心价值,即质量、
期刊
中国正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试图抓住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描绘的服务外包转移浪潮这一历史机遇    去年,国家商务部、科技部等正式启动“千百十工程”,以一个国家品牌“ChinaSourcing”为代表,“中国服务”开始了从“全球工厂”到“全球办公室”的征途。  所谓“千百十工程”,指的是“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至中国,培育10
期刊
回首2007年,我们发现,变化正在中国发生。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可以继续前行,有了大连机床这样的工业脊梁,长谷川庆太郎的危言耸听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几年前,日本右翼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此文一出,震惊国人。  长谷川庆太郎分析说,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对日本的威胁,而是日本的机会,
期刊
《商务周刊》:国务院8号文件提出了未来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16大专项,在2007年,这些重大专项的实施情况如何?  李冶:8号文件出台后,国务院为加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发改委成立了重大装备协调办公室。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具体落实8号文件,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落实16大专项的实施。  2007年,16大专项的落实主要集中在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期刊
成功的大规模协作的秘密是建立一个参与者的客户基数,然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或企业参与到商业生态系统中    任何一个影响世界的趋势一开始都来自于不起眼的角落。10年前,吉米·威尔斯和拉里·桑格尔这两个年轻人创造了人人可以编辑网络知识库的工具软件Wiki;10年后,维基爱好者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体系,原本体现精英群体高贵特权的百科全书编纂,被“人生而有编辑权”轻松颠覆了。  更为壮观的是,维基“人
期刊
《商务周刊》:最近您推荐的《维基经济学》,正在成为继《世界是平的》、《长尾理论》之后又一个在企业界热烈探讨的话题。我们发现,维基经济最核心的特点是开放、共享、对等和全球协作,这与前两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您怎么看最近几年兴起的这股追求打破企业边界,以企业生态系统对抗代替单个企业竞争的趋势?  胡泳:维基经济的提出,实际上跟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管理理论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相通的。其实质是一种管理学上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