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吃力的,该阶段的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与总结性,在长期的教育探讨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各项疑难,让学生在实物的参照下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案例教学分析,以《牛顿第三定律》的讲解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实战分析
一、课题名称:新课表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二、教学目标:
1、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联。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科学定义并学会解决日常简单问题
2、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与案例,让学生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体验中深化理解。通过后期的实验,进行体会探究,发现其中包含的自然规律。
3、增强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活学活用意识,敢于探究物理定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分析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课堂之初采用案例教学,导入课程学习,其次进入提问环节,由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实际的教学定理,最终学会与物理现象与物理实例的结合,学会对理论的实践运用。
(一)教学第一环节
实例的导入分析。采用的是两个比较简单的物理实验,第一个让学生拍动双手,以此来感受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性。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在拍手后有什么感觉?谁能解释一下这种现象,有没有物理现象在里面呢?在进行提问表述时要尽量涉及到受力物与施力物体两个概念。第二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努力推桌子,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推桌子的同时,桌子好像也在推自己。教师此时提问:“同学们通过推桌子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在表述的时候稍微强调一下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两个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学生在举例子时可以不受限制,尽情发挥,学生甲说:“我们在乘船时,当用船桨划水时,很明显感觉到水也在推动船行驶。”学生乙说:“当我们在操场上踢球时,脚碰到球上,我们也会感觉到脚的疼痛感。”学生丙说:“我在与同学打闹时,我推同学,同学也推我,我感觉到自己在明显后退。”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予以肯定,并亲自演示了几个实验。
实验一:教师打开实验用的风扇电源,当风扇开始转动,我们发现风扇前面的小车也在向前走,教师提示说是风扇给风明显的作用力,而风也给风扇相反的力。
实验二:教师把实验用遥控车放在一块白纸板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车在明显前进,白纸板出现后退的迹象,这说明轮胎给白纸板一个向前的力,而白纸板也给小车轮胎一个向后的力,两者存在相互的作用。
(二)教学第二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问题一:我们在课前演示的几个实验选用的都是相互接触性的物体,那么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呢?生活中有没有不接触也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现象呢?问题二: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也相互吸引,这是不是证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具有互作用力呢?问题三:上述的实验能否说明同一个问题?在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得出最后结论: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进行作用时,它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本身对它产生的作用力。这种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就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人为对其规定,两个力中的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则是反作用力。
(三)教学第三环节
合作实验阶段。教师提问,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在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前提下,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将一根弹簧秤固定,用另一根弹簧秤度拉扯,从而进行理论的验证,该环节采用投影仪。
(四)教学第四环节
对物理定理进行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总结前面所展示的实验及案例,进行知识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出现,同时变化,并同时消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抵消。始终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物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尝试分析
(一)回归生活实际,善于思考收集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抽象的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挂钩,在案例教学中,理论弱化,实践性增强,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感受到定理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也从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无形之中学会定理的理解与运用。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提供了科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构思巧妙,形成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此次案例教学中,教师构思巧妙,取材简单,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物理本身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留心日常生活,充分发掘生活素材。积极尝试利用教学辅助设备,借助大屏幕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展示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地位弱化,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案例教学的指引下,解决一个个问题,最终完成课堂的实际教学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有质疑的问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案例教学,对案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在实验引导的基础上,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等教学尝试,将物理教学融情于景,在自主研究中增强对物理定理与理论的理解与巩固,最终学会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韩耀强. 高中物理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师,2007,09:2-5.
[2]袁晓鹤,陈留庚. 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的质性分析[J]. 物理通报,2008,11:31-34.
[3]杨莲芳.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牛顿第三定律》一课案例分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14.
[4]张春辉.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析[J]. 群文天地,2012,23:195.
[5]朱一平. 高中物理习题拓展教学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师,2010,12:11+14.
作者简介:王明宇,女,1985年2月生,黑龙江省肇东市人,中二,现就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第一中学。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实战分析
一、课题名称:新课表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二、教学目标:
1、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联。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科学定义并学会解决日常简单问题
2、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与案例,让学生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体验中深化理解。通过后期的实验,进行体会探究,发现其中包含的自然规律。
3、增强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践的活学活用意识,敢于探究物理定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分析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课堂之初采用案例教学,导入课程学习,其次进入提问环节,由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实际的教学定理,最终学会与物理现象与物理实例的结合,学会对理论的实践运用。
(一)教学第一环节
实例的导入分析。采用的是两个比较简单的物理实验,第一个让学生拍动双手,以此来感受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性。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在拍手后有什么感觉?谁能解释一下这种现象,有没有物理现象在里面呢?在进行提问表述时要尽量涉及到受力物与施力物体两个概念。第二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努力推桌子,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推桌子的同时,桌子好像也在推自己。教师此时提问:“同学们通过推桌子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在表述的时候稍微强调一下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两个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学生在举例子时可以不受限制,尽情发挥,学生甲说:“我们在乘船时,当用船桨划水时,很明显感觉到水也在推动船行驶。”学生乙说:“当我们在操场上踢球时,脚碰到球上,我们也会感觉到脚的疼痛感。”学生丙说:“我在与同学打闹时,我推同学,同学也推我,我感觉到自己在明显后退。”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予以肯定,并亲自演示了几个实验。
实验一:教师打开实验用的风扇电源,当风扇开始转动,我们发现风扇前面的小车也在向前走,教师提示说是风扇给风明显的作用力,而风也给风扇相反的力。
实验二:教师把实验用遥控车放在一块白纸板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车在明显前进,白纸板出现后退的迹象,这说明轮胎给白纸板一个向前的力,而白纸板也给小车轮胎一个向后的力,两者存在相互的作用。
(二)教学第二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问题一:我们在课前演示的几个实验选用的都是相互接触性的物体,那么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呢?生活中有没有不接触也产生相互作用力的现象呢?问题二: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也相互吸引,这是不是证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具有互作用力呢?问题三:上述的实验能否说明同一个问题?在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后,得出最后结论: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进行作用时,它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本身对它产生的作用力。这种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就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人为对其规定,两个力中的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则是反作用力。
(三)教学第三环节
合作实验阶段。教师提问,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设计。在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前提下,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将一根弹簧秤固定,用另一根弹簧秤度拉扯,从而进行理论的验证,该环节采用投影仪。
(四)教学第四环节
对物理定理进行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总结前面所展示的实验及案例,进行知识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出现,同时变化,并同时消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抵消。始终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物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尝试分析
(一)回归生活实际,善于思考收集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抽象的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挂钩,在案例教学中,理论弱化,实践性增强,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感受到定理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也从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在无形之中学会定理的理解与运用。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提供了科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构思巧妙,形成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此次案例教学中,教师构思巧妙,取材简单,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物理本身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留心日常生活,充分发掘生活素材。积极尝试利用教学辅助设备,借助大屏幕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展示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地位弱化,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案例教学的指引下,解决一个个问题,最终完成课堂的实际教学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有质疑的问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案例教学,对案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在实验引导的基础上,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等教学尝试,将物理教学融情于景,在自主研究中增强对物理定理与理论的理解与巩固,最终学会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韩耀强. 高中物理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师,2007,09:2-5.
[2]袁晓鹤,陈留庚. 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的质性分析[J]. 物理通报,2008,11:31-34.
[3]杨莲芳.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牛顿第三定律》一课案例分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14.
[4]张春辉.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析[J]. 群文天地,2012,23:195.
[5]朱一平. 高中物理习题拓展教学案例分析[J]. 物理教师,2010,12:11+14.
作者简介:王明宇,女,1985年2月生,黑龙江省肇东市人,中二,现就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