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书”模式下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双证教育的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双证教育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课程观显然不能采取学科本位,而应是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改变学科本位较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设置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双证教育是实行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2.双证教育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改革功能,将有力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双证教育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能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培训和考核;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毕业后持证走向社会,参加人才市场竞争,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4.双证教育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区域性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色、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具有岗位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二、双证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培养国际物流实用型人才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北京的国际物流公司将近三分之二集中在顺义和朝阳地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顺义区,是顺义区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顺义空港物流区聚集着北京一百多家国际物流公司,北京的航空货运均集中在顺义地区。航空货运代理企业是联系货主与承运人的桥梁。入世后,该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空港物流基地将与海关、商检紧密配合,整合资源,加速北京市第一窗口、第一口岸——首都机场口岸的大通关建设步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货代产业集群。目前,国内的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中还没有国际物流专业,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培养国际物流实用型人才成为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2.从业资格证考试与教学紧密结合
  (1)国际货运代理岗位从业资格证书。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派生,国际货运代理是国际货运的派生,而物流业的发展是国际货代的发展趋势。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仅北京就缺20万。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就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高技能型人才。我院从2009年开始将货运代理考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了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的好成绩。
  (2)报关员与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报检是国际物流业务中的一项重要业务。我国《海关法》规定:“未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报关业务。”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报关员工作的资格制度。报关报检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必须熟悉与货物进出口业务有关的法律和对外贸易知识,必须精通海关法规、检验检疫规章并具备办理报关报检操作手续的技能。因此,取得报关员、报检员资格既是对国际商贸和国际运输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专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的一项职业资格。
  (3)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国际物流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改革,增加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货代专业英语和国际报关报检实务等课程。根据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将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课程的内容与考证考核内容相一致,教材完全采用全国考证教材,并将课程的考核方式、题型和考核比例等参照货代证书考试进行了调整。
  双证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增加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2009年,我院首次在2007级物流专业学生中组织考证,由于教学改革,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对货代业务的具体操作步骤、方法与技能等均熟练掌握。在参加全国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中,我院考生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所有拿到货代证书的同学均被企业录用,有的学生一下被三家企业看中。由此可以看出货代专业人才在服务顺义区域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紧缺人才之一。
  三、双证教育模式下课程改革的思考
  1.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需要进行跨职业、迁移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和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双证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应具有职业性。
  2.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双证教育模式的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的原则。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行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在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规定上,有了一定的标准,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3.突出实践教学
  在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时,在课程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这反映了双证书教育模式下课程结构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要求。这既是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同时也与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认定相结合,科学地开发课程,及时地根据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以保持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职业院校推行双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因此,双证教育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作为高速公路系统的重要神经中枢以及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的综合信息传送平台,高速公路机电通信系统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前提.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智能交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存货无疑占据着资产相当大的份额,存货成本控制也在其成本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加强对医药企业存货成本的控制,可以降低其经营风险,为其带来更大
文章介绍了能源公司一号发电机微机保护改造的情况,分析了在改造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管理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关键,也深层次地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进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科学性强、
配电箱安装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安装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在安装施工前,与土建工工程相互配合,并对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质量进行
高品位铁精矿根据不同用途,也称为超级铁精矿、高纯铁精矿、优质铁精矿等,是指含铁量高,脉石含量低的铁精矿。它既是选矿的深加工产品,又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