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谁属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
  这么优美的诗句不是出自哪个诗人之手,而是来自人工智能——微软“小冰”。2017年5月,“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部诗集是“小冰”在学习了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训练超过10000次后创作完成的。
  除了微软“小冰”,其他公司也开发了众多人工智能产品用于创作各类文学和艺术“作品”。例如,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DeepDream可以生成绘画,且所生成的画作已经成功拍卖;腾讯开发的DreamWriter机器人可以根据算法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并及时推送给用户。这些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成果从外观形式来看,与人类创作的成果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也很难被察觉并非由人类所作。可以说,与以往技术创新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对著作权法提出的挑战是最根本,也是最全面的——
  一是人工智能的主体资格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者包括自然人作者以及法人作者;前者是指创作作品的公民,后者是指作品在由法人主持,代表法人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承担责任时,将法人视为作者。要承认人工智能是作者,事实上也就意味着要在著作权法上创设一种新的独立法律主体,这将遇到极大的法律和伦理障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都难以实现。
  二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作品资格问题。著作权法基本理论认为:作品应当是人类的智力成果,也只有人的智力活动才能被称为创作。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之前,法学界曾讨论过动物产生的内容可否构成作品的问题。例如:在美国,一只黑猕猴使用摄影师的相机拍摄了几张自拍照,其著作权问题甚至引发了两起诉讼。为此,美国版权局还专门发布相关文件,强调只有人类创作的作品才受保护。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并非人类作者的智力成果,因此不构成作品。也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由人类作者设计的作品生成软件产生的成果,实际上是人机合作的智力成果,并没有违背著作权法的人格主义基础。
  三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问题。目前提出的方案主要有3种。第一种方案是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作品,但是不给予保护,将其投入公有领域。主要理由是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而机器无须激励。第二种方案是创设一种新的邻接权制度,以区分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与人类创作的作品。第三种方案是在现行著作权法框架下,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作出适当的法律安排。至于是将著作权归属于人工智能的所有者、研发者还是使用者,意见尚未统一。
  四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侵权问题。人工智能在进行“机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已有作品。例如,“小冰”是在学习了众多现代诗之后创作的诗集,其中必然会有一些作品仍然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那么,在未经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对其作品进行商业性利用是否构成侵权?普遍观点认为,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应当将“机器学习”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作为例外处理。
  对于上述问题的争论,以往都处于纯理论层面。让人振奋的是,在今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人工智能作品争议案作出了一审判决,为理论探讨提供了新鲜的实践素材。
  对于主体资格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在内容、形态,甚至表达方式上日趋接近自然人,但根据现实的科技及产业发展水平,尚不宜在法律主体方面予以突破。就人工智能生成物可否構成作品问题,法院强调指出:虽然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分析报告具有独创性,但是自然人创作仍应是作品的必要条件。在该案中,分析报告既不是由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所有者)创作,因为其并未输入关键词来启动程序;也不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创作,因为该报告并未传递其思想、感情。分析报告是人工智能利用输入的关键词与算法、规则和模板结合形成的,应当被认定为是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然而,构成作品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自然人创作,因此,该分析报告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不过,法院也认为,应给予人工智能生成物以一定的法律保护,因为其具备传播价值。
  笔者认为,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定性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作为社会稳定器的法院采取相对保守、平衡的立场,是合适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被承认是作品,相关主体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很有可能会采取隐瞒相关成果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事实,因为从外观形式上无法区分文学艺术作品究竟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创作。
  有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有的国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英国《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案》规定,对于计算机生成的文字、戏剧、音乐或艺术作品而言,作者应是对该作品的创作进行必要安排的人。对计算机生成作品进行“必要安排”的人,可能包括人工智能的投资者、程序员、使用者,也可能是上述主体共同构成。因此该条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赋予了法院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从历史来看,知识产权法领域一些重大的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都是通过法院经由个案,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甚至结论“反转”,最终达成共识来推动的。笔者相信,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性质问题也将如此。未来,将有更多相关争议进入法院,让业界有更多的机会展开讨论,毕竟“真理越辩越明”。
  (摘自5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我有个朋友,每次和他下棋,如果赢了,他就得意洋洋;一旦输了,就会生气,要求重新开局,直至他胜利为止。不仅如此,生活中、学习中凡是有争论,他一定要争到自己赢为止。现在我都怕他了,他說什么就是什么。郁闷的是跟爸妈聊起,妈妈居然说这样的孩子一定很有上进心,说我就是太没有好胜心了。哎,真是这样吗?  ——林 嘉  我们班也有一个这样的同学,好胜心特别强。他学习成绩很好,几乎包揽了所有考试的班级第一。偶尔有
新奥尔松的居民,有许多是科考人员。阿蒙森号是最新的混合动力船,非常环保。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北纬74度到81度之间,欧洲的边缘。这里天然就是一个幻想中的“远方”。  “我亲眼见证这片土地的纯洁与脆弱,我在这全世界最适合的舞台上,亲自诠释演奏了这首我为它谱写的歌。”意大利钢琴家Ludovico在浮木搭成的平台上演奏他的《极地挽歌》(Elegy for the Arctic),伴随着他的,是
一提到“大漠”,脑海中总会涌现出那些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句,沙漠仿佛总与金戈铁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于大海的蔚蓝,不同于草原的翠绿,沙漠以其独有的颜色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卷。位于翁牛特旗的玉龙沙湖景区,将大漠、湖泊、越野、集装箱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能观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更能体会到沙漠越野的惊险与刺激。  傍晚时分抵达玉龙沙湖景区,夕阳的余晖染红天边的云彩,飘浮在绵延不绝
创新教学方式  ——坚持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症结  一些职校闭门教学,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单一,所教所授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调查显示,五成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
南洋传统咖喱鸡广告牌。大堂。  周末来大兴亦庄的金地格林小镇参加同学聚会,被邀请到小区门口的一家东南亚风味的餐厅聚餐,看到店门口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可能是全北京价格最公道的东南亚风格融合菜”。我心想老板还挺有意思的,没有把话说绝,就用了“可能”俩字,价格也没说最低,因为光是低价也不行,还要看性价比,所以用公道来形容确实贴切。  走进餐厅迎面扑来一股摇滚青年气息,餐厅面积不大,但是内饰摆放了许多
摘要:《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反复品读发现这篇散文“形散神聚”,其“神”就蕴藏在题目中的“听”字中。从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中探讨“听”字所蕴神髓。  关键词:《鼎湖山听泉》;听;写作手法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面对这样一篇写景散文,抓住什么,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纲举目张”地促进学生提取信息、领会文意、品味语言、理解“形散神聚
编辑老师:  我在一家事业单位实习才两个月,就成了异类。  我性格外向、有啥说啥。家长、老师和朋友都很欣赏我这种个性。可在工作后,情况却有了变化。  单位里的同事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他们平时谈的都是子女教育之类的话题,21岁的我基本插不上嘴,也没有兴趣参与。不久,就有人在背后说我傲气。还有,我夏天喜欢穿无袖清凉装,他们也觉得不成体统。这让我感觉很郁闷。  事情并没到此为止。  在单位的一次业
摘要:云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们借以写景的同时还赋予了其众多的意义,无论是从云的性状上、色彩上来说,还是从云的位置、时间上来说,都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将云的常见意象、用法等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可有效助力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  关键词:云之意象;用法特点;阅读理解;助力教学  云,形态万千,色彩斑斓,变化不一,不仅预示着天气状况,也常成为诗人寄情抒怀的载体,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因其浮
前门六必居老照片。六必居博物馆里修复的明代古井。  清朝时,随着街市的日渐繁华,大栅栏区域的街巷胡同与居民点逐渐增加,很多无名区域产生了新地名。例如,由于两侧商铺的逐渐蚕食,前门大街(明朝称正阳门大街)左右两边形成了两条窄长的巷子,由此实现了前门大街的“一分为三”。这三条胡同,北起前门楼子,南达天桥。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显示,西侧这条胡同北为粮食夹道,以猪市口(今珠市口)为界,南为穷汉市。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就是原汁原味的北京生活了。晴朗的午后,蔚蓝的天空,一群鸽子自由盘旋,清脆美妙的鸽哨声依然响起。骑着单车,悠然地在胡同中穿行,如此地放松,恰逢路过东四胡同博物馆,开着门,停下车,走进大门,一眼便望见大门内两侧的二八自行车,一辆是凤凰,一辆是永久,这些元素都承载着北京人的记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门前停下脚步,见已有人开启拍照模式,在门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