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实现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方法中一些教学并重的方法,并提出了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68-01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有着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教学的成败。研究教学方法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吁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旧观念,创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当前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并且提倡教学并重,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本文就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些强调教学并重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设问教学法
设问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 阅读讨论—— 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为主线,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好问题,发挥自身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植入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索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和分析,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评价。这种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吃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用设问教学法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注意引导,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此外,老师应锻炼自己的授课能力,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对学生讨论引导,防止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2 情感教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学强调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通过语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实现教育目的。情感教学法主要有三个步骤:(1)导入其境。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进入到文学作品中气象万千的世界,感知作家描绘的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调,等等,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2)激其情感。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作家在写作时融入了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几种体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饱含深情,在课堂中与学生要有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要领其评价,在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注重人文性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造成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喜欢将文章分解开来,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意境,使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被枯燥的学习方式所破坏。同时,教师不注重人文教育,某些教师错误地将人文教育误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从学生的情感出发,生硬的教授思想品德观念。某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时又过分注重思想意境教育,偏离了文章本来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产生整体教育思路的偏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时,应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感情色彩,感受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语文教学方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述教育方法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接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是发展和创造的前提。而创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创新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能丢弃传统方法的精华,重在继承,贵在创造。
注重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既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因此,也不能采取单一教学方法,要采取多种方式并重,坚持最佳组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师在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时应顾及教学目标的规定,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坚持素质教育也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坚持面向全体又个体对待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林广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6):72-74.
[2]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68-01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有着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教学的成败。研究教学方法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吁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旧观念,创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当前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并且提倡教学并重,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本文就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些强调教学并重的方法进行讨论。
1 设问教学法
设问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 阅读讨论—— 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为主线,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学习中努力发现情景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好问题,发挥自身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植入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索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和分析,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对结果进行认真评价。这种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吃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用设问教学法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应尽量给每个学生都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注意引导,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此外,老师应锻炼自己的授课能力,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对学生讨论引导,防止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2 情感教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学强调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语文老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通过语文中丰富的感情色彩,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实现教育目的。情感教学法主要有三个步骤:(1)导入其境。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进入到文学作品中气象万千的世界,感知作家描绘的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调,等等,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2)激其情感。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作家在写作时融入了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几种体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饱含深情,在课堂中与学生要有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要领其评价,在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判断,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注重人文性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造成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重视理解性和概括性的教学,喜欢将文章分解开来,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词、句进行枯燥的语法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意境,使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被枯燥的学习方式所破坏。同时,教师不注重人文教育,某些教师错误地将人文教育误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从学生的情感出发,生硬的教授思想品德观念。某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时又过分注重思想意境教育,偏离了文章本来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产生整体教育思路的偏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时,应以语言的思想文化为起点,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感情色彩,感受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精选一些具有阅读意义和特色的文章,并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展开讨论学习,使学生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语文教学方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述教育方法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接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是发展和创造的前提。而创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创新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能丢弃传统方法的精华,重在继承,贵在创造。
注重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既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因此,也不能采取单一教学方法,要采取多种方式并重,坚持最佳组合。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师在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时应顾及教学目标的规定,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坚持素质教育也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坚持面向全体又个体对待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林广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6):72-74.
[2]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