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木马与乡村存在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乡村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也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到三四十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村浪漫小说,从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到九十年代至今的新乡村小说,无不对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进行着深刻的思考。翁新华的《城市木马》继续和深化了这一思考,并展现出一些新的因素,堪称当前小说创作并不多见的一部力作。
  小说初看颇像是一部官场小说,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珞川市各级行政官员之间的角力,也相当深刻地暴露了官场的种种潜规则与人性的堕落。如果仅仅是这样,这部小说也就没有太多令人言说的必要,顶多不过是当下众多官场小说的又一次重复而已。两个方面的因素,把这部小说和纯粹的官场小说区别开来:一是简元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出现。作为市政府主持工作的副秘书长(小说最后荣升市委常委、市政府秘书长),他得以在官场中自由穿梭,也为作者官场生活叙述提供了便利,但简元是一个从穷苦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官员,在他身上有着诸多农民的特质一农民的狡黠与智慧,他也始终与他的家乡百石村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经历和品质提示人们,他所置身的官场是一个纠结了城市与乡村种种复杂关系的官场;二是小说将官场种种复杂关系组织起来的两个重要事件:近郊百石村百石大丘由稻田改为游泳池和甘家乡稻改花建全国花卉苗木之乡。这两个事件贯穿小说的始终,它再一次提示小说所指涉的官场与乡村城市化的密切关系。这部小说将当前现实主义创作两个最为重要的题材官场谴责与乡村底层生活揭示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对乡村城市化的深入而独特的思考和表现完成了对这两类题材小说的超越。
  城市对乡村的挤兑使温馨和谐的乡村变得荒芜、凌乱,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在当代新乡村小说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现,贾平凹、阎连科、陈应松等在这方面都推出过重要的作品。贾平凹的《秦腔》就被认为“完全是一幅乡村败落史”,写的是“从精神到物质、从伦理到人性都完全废败的村庄”。《城市木马》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感。金钱与权力的联袂,使得百石村农民因百石大丘变为游泳池而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迁居他们极不适应的城市;甘家乡农民因为稻改花而失去了其对土地使用的自主权,是另一种失去土地的方式。这一些作为城市化标志的事件,无不以带来乡村的富裕的承诺开始而最终却是以农民生活的更加艰难而结束。对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作者表现出了足够的清醒。
  但是,《城市木马》对于这样的残酷现实的认识,并没有导致作者对于城市的简单批判以及对昔日温馨乡村的廉价缅怀,作者对于乡村城市化采取的不是简单的对抗或者逃避,他对于城市化的不可逆转性同样有着清醒的理解。这正是《城市木马》对新乡村小说的超越。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文学对于乡村表达的基本思维模式,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一种对立在文学表达中更加明确而尖锐,乡村底层生活的艰难被归结为城市文明的暴力式侵入。在贾平凹的《秦腔》里,古老的清风街正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断瓦解——土地荒芜、女人进城卖淫、男人进城卖力、乡村选举作弊、孩子失学辍学……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苍劲雄浑的秦腔,终于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沦为替村民们送葬的挽歌。”阎连科“耙娄山系列”中的耙娄山村庄也在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侵入后变得更为荒凉、混乱,“在小说中,耙娄山脉的村庄无论多么贫穷,在大部分的时候,它们是自在的,按照一种原始主义的道德秩序生存,虽然内部也有压迫和残酷的黑暗,但它们的世界时稳定的,自足的。而外部世界是作为压迫力量出现的,正是它们冷酷的暴力入侵(不管是以政冶的还是以文明的名义)使耙娄山脉失去了原有的恒定性。”《城市木马》则表现出了考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的另类视野:城市与乡村的艰难对接。
  作者似乎清醒地意识到,乡村的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与现实,由此小说并没有对乡村的城市化本身进行怀疑和否定,在这里,作者表现出了准能可贵的现代意识。小说曾借简元的口表达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珞川市将百石村百石大丘征地改建游泳池而引发百石村百姓的抗议并惊动中纪委,面对中纪委的调查,时任村长的简元将其上升到乡村城市化的高度予以说明:“讲到征地。北京故宫和天安门广场,原本也是建在耕地上,能扒了种玉米吗?纽约曼哈顿双子楼也是建在耕地上,9·11以后为何不改种麦子?美利坚合众国如此一个讲究环保的国度,为何没有一个议员提出把那片废墟改农田?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和遍布全球的分公司,占地相当于三四个小国的国土,美国联邦法院和联合国,并没有判定他破坏耕地。田园牧歌固然值得现代人怀恋,但是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印第安人的原始部落里。说到底,城市化才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象征……土地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而不在于它能收获多少五谷杂粮。中国,电包括咱们珞川市,有理由快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因为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了。我们原本落后了,只能急起直追。百石大丘一年可以收二百石谷子,值一万五千元,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就是牛百石同志严防死守的土地价值观;倘若改换一种经营方式,比方修建游泳馆,年创利税四千万,何乐而不为呢?找觉得市委的思路是符合民意的……怎么才算搞好了}土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草庐茅舍变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复式楼盘,算不算呢?”虽然明显地带有诡辩的成分,但谁也无法从理论上真正否定其合理之处,在这里也确实透露出新一代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新的理解。尽管百石村村民对征地建游泳池十分反感,但当他们被安排进程并住进蕙兰小区后,他们的不满便很快平息下来,后来尽管城里的生活对他们而言也极为艰难,但大家却宁愿在城里打拼,也没有谁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乡下。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客观现实。小说的结尾颇具象征意味:作为老乡村精神象征的简元的母亲和牛百石同志去世了,在他们的墓地呈现出这样的一道风景:
  山梁上坐着一大圈乡亲。初春的寒风里,他们给牛百石同志和简元母亲立完墓碑,坐下稍事休息。男人抽着简元分发的香烟,女人吃着艾媛媛分发的口香糖,有人在拨弄手机。曲曲弯弯的山道上,牛戊子挑着满满一担盒饭走过来,像挑着两堆闪闪发光的白银。
  墓地是乡村最偏避最隐秘也最神秘的地方,是乡村世界的最后一块净地,但是现在,香烟、口香糖、手机、盒饭,这一样样原本属于城市的生活用品连同它们所负载的城市文化已如此不知不觉地深入其中,一切变得如此的自然和不可逆转。
  当然,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乡村城市化的艰难,可贵的是他并没因为其艰难而退却、逃避,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具有智慧的方式去看待乡村与城市的艰难对接。整个文本采取的是一种乡村与城市、肯定与批判并存的双重视角。一方面,作者意识到城市化对于和谐乡村的毁坏,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理性地看到城市化在现代化过程的合理性;一方面,作者对乡村的贫穷以及观念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又对乡村文化中美好的品格在城市中的生存保持了足够的信心。这是该小说相对众多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最为特殊之处。鲁迅站在现代城市立场,看到的是乡村的破败与荒凉,呼唤乡村的城市化;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视角对抗着乡村的城市化,他对抗的方式是回到美丽和谐的边城;当前的新乡村小说在视角上同样是从乡村出发,看到的是城市化对乡村的挤兑,流露出种种无奈与绝望,他们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浪漫小说殊途同归;倒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周立波为代表的农村合作化小说,试图将乡村的现代化追求与乡村传统精神进行有效的融合,但他们对城市与乡村内在品格上的紧张冲突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准备,这种融合由此而显得极为浅近。《城市木马》的意义在于,它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表现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关系与艰难对接。也许这种表现还显得有些仓促,但这样一种对乡村与城市关系的开放的具有弹性的处理方式,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表现当下乡村的城市化变革具有相当的启迪。简元这个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中被创造出来的,他的身上有农民的一切优秀的和恶劣的品质,但他又一步一步靠近城市,接受现代城市观念,这使得他在面对乡村不能不具有一种超越的视野,而同时又和真正的城市人和代表城市规则的各色官场人物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他有自己的底线:不贪财,重情义,平易近人,关心底层。当然,他身处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在获得种种新的城市现代品格的同时,他也不可能不将城市文明的种种丑陋的东西自我化了。他自身就是一个复杂体,一个谜。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陷入不可知的悲观情绪之中。作者试图为我们描绘出乡村和城市紧张冲突、艰难对接后所产生的新的风景。在复杂的简元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那就是对乡民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简元由一个不读书的乡村小混混,从个人出人头地的目的出发,经过种种复杂的人生经历,终于赢得了自己的爱情也赢得了乡民对他的尊重,最后成长为一个在骨子里能够为乡民代言人的“英雄”,尽管他的身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与简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人物、他的前妻赵梅影,虽然不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但这个人物所具有的意义同样非常特殊。出身农村贫穷家庭的赵梅影,靠自己的姿色成为市委书记姜云羽的“二奶”,她熟悉并习惯了城市的一切规则,她伪装自己,尽力摆脱身上的土气。然而,成为市副秘书长简元的妻子以后,终于一步一步被简元打回原形,她最终面对现实,并重新开始了她的人生之旅,农民的善良、正直再一次在她这个在城市周旋多年的女子身上生长。与其说这是一种回归,还不如说这是一种乡村品格在和城市品格的艰难对接后的重生。简元身边的另外一个女人艾媛媛,是一个在作品最后才出现的人物,但她的意义却不可低估。她是真正的城市女子,一个思想前卫的时尚佳丽,但在和简元邂逅以后,极其敏感地发现了复杂的简元身上那种来自乡村而在城市磨砺中获得艰难成长的美好品质,她被这种品质所感染,她在简元被“双规”的时候来到简元的家里为其母送终,并获得了乡民的认同,她不顾一切解救简元并获得成功,在这样的过程中,艾媛媛同样开始了她新的人生。如果说,简元、赵梅影代表了乡村品格在面对城市品格后的艰难成长的话,艾媛媛则代表了城市品格在面对乡村品格后的重生,这样一种艰难的对接及新生,才是《城市木马》的真正意图。代表了乡村品格的牛百石老人凄凉地走了,姜云羽等城市英雄们仍然在进行着虚假的表演,但在简元、赵梅影、艾媛媛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与城市艰难对接后出现的新的风景,尽管这方风景还多少显得模糊而孱弱。
  小说的题目为《城市木马》,木马原是一种流行的计算机病毒,木马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破坏计算机程序,另一方面,在因为它的出现而进行的反病毒的过程中又催生新的更加先进的计算机程序的诞生,甚至它本身就成为新的计算机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病毒与反病毒的辩证关系。对于传统乡村,城市无异于木马病毒,但城市却恰恰又是乡村重生的伟大力量之所在。这是小说《城市木马》提供给我们的关于乡村与城市存在的独特思考。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日益逼近,中国稳态的农业结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面临解体,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幻化出的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严重对立与猛烈冲撞的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时期的文化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乡土叙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谭文峰的《走过乡村》、刘醒龙的《黄昏放牛》、梁晓声的《荒弃的家园》,到罗伟章的《我们的路》、赵本夫的《即将消失的村庄》、贾平凹的《秦
期刊
谭谈从1965年发表短篇小说《听到故事之前》开始创作上的起步;以1981年发表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而蜚声文坛。  自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发表后,谭谈又写出《山雾散去》、《小路遥遥》、《光阴》;《爱之旅》、《门,门,门》等多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小说先后收入1999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谭谈文集》(八卷本)中的中、短篇小说卷《山道弯弯》和2006年8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谭谈文集》(十
期刊
一、另一种角度    格非曾经被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三驾马车之一进入文学史的叙述。在现有的几个权威文学史中,格非主要是以“迷宫叙事”或者“空缺叙事”被人称道。固然,文学史的叙述要抓住的是一个作家最为特殊的地方,即他在同辈作家中独树一帜、赖以确立自我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他为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之处。但是,作家的创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格非这样年少成名却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作家,随着他创作生命
期刊
“疯女人”是19~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无论是《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还是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疯女人”秀拉,她们的疯癫无一例外都是男权话语压抑女性的结果。“疯女人”意象也成为中外文学史上评论家们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格巴和吉尔伯特的见解独树一帜。她们在对于西方19世纪女性作家的研究中指出,疯狂的女性人物通常具有女性本身的焦虑和疯狂的意涵。因此,疯女人的形
期刊
一    多年前,读王蒙的一篇创作谈:《谈触发》,其中谈到读书可以触发写作的冲动:“很可能你写的东西与你读的东西并无紧密的联系,但你读的书中的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了你的心,于是,你拿起了笔。”他举例说,张弦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是因为他看了一些粉饰农村生活的牧歌作品,他不满足,他不平,他有话要告诉读者。”王蒙本人当年写《眼睛》也是因为读了苏联作家纳吉宾的《冬天的橡树》,“虽然,《眼睛》与
期刊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盘峰论争”迄今已经整整十年,这令人不由得想到:时间意义的“90年代诗歌”已经逝去十年,而新世纪诗歌也已展开了十年。  然而,在这十年里,一方面,“盘峰论争”所涉及的一些并不新鲜的议题(从其严肃的诗学层面)——中国诗歌的资源是西方还是本土、诗歌写作处理的是知识还是现实、富有活力的诗歌语言是书面语还是口语,等——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解释。另一方面,虽然“90年代诗歌”已经成
期刊
在100多年前,英国文学史上,路易斯·卡洛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作为“荒唐文学”的巅峰之作而留名的。这部童话以奇幻的想象,风趣的幽默,多变的情景,突破了西欧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公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风行不衰。此后还促成了它的两部中国仿作的诞生,即1928年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和1931年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然而因中英不同的文化、时代背景导致了中国现代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
期刊
一辈子的魂牵梦绕,一辈子的深切期盼,回家,回家,回到生命诞生的那片故土,寻找人生心灵的归宿……著名军旅女作家周慧敏的新作《回家》,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让人感慨不已的历史和这段历史中感人至深的台湾老兵的故事。  穿越时光隧道,拨开历史烟云,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博大的情怀、细腻的笔触,带着读者走进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情境之中。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全面转入战略反攻,腐败透顶、民心丧尽的国民党政
期刊
赛缪尔·亨廷顿认为:“身份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身份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个体有身份,群体也有身份。相比较而言,个体的身份易变,群体的身份不易变。其次,身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建构起来的概念。本内迪克特·安德森说:“国家是想象出来的群体,身份是想象出来的自我”,即我们想到自己是什么人以及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人
期刊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小说塑造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高加林。高中毕业没做过农活的他,向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他的民办教师职位被人顶替后,对现实感到极度失落,农村姑娘巧珍用爱抚慰了他内心的创伤与失意。当他通过走后门得到机会进城当了“通讯干事”之后,遇到了高中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他抛弃了巧珍选择了城市生活,最后因为走后门找工作的事件东窗事发,曾经拥有的一切瞬间失去,只能再次回到黄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