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体外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联合对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分别测定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不同浓度对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计算两药的IC50值;应用MTT法测定固定一种药物浓度联合不同浓度另一药物时对U266、KM3的抑制作用,计算药物联合指数(CI),判断药物相互作用.结果 伏立诺他单药对U266细胞的IC50值介于5.
【机 构】
:
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体外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联合对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分别测定伏立诺他和左旋苯丙氨酸氮芥不同浓度对骨髓瘤细胞株U266、KM3的抗瘤作用,计算两药的IC50值;应用MTT法测定固定一种药物浓度联合不同浓度另一药物时对U266、KM3的抑制作用,计算药物联合指数(CI),判断药物相互作用.结果 伏立诺他单药对U266细胞的IC50值介于5.0~ 7.5μmol/L,对KM 3细胞的IC50值介于2.5~5.0μmol/L;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单药杀伤U266细胞的IC50值介于40~60μmol/L,杀伤KM3细胞的IC50值介于60~ 80 μmol/L.固定伏立诺他浓度(U266细胞中为1.25 μmol/L,KM 3细胞中浓度为1.0μmol/L),在U266细胞中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为20、40、60、80μmol/L时均CI< 0.9,表现为协同作用,在KM3细胞中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为40、60、80、100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同定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浓度(U266细胞中为10μmol/L,KM3细胞中浓度为20 μmol/L),在U266细胞中伏立诺他浓度为2.5、5.0、7.5μmol/L时均CI< 0.9,表现为协同作用,在KM3细胞中伏立诺他浓度为1.0、2.5、5.0 μmol/L时均CI<0.9,表现为协同作用;当伏立诺他浓度为7.5μmol/L联合左旋苯丙氨酸氮芥20 μmol/L时呈现相加作用(CI=0.93).结论 体外伏立诺他单药对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与左旋苯丙氨酸氮芥有协同抗骨髓瘤细胞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对鼻咽癌高发区人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入组141例鼻咽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组(70例)和同期放化疗组(71例).两组均采用二维精确放射治疗和2个疗程顺铂、5-氟尿嘧啶(5-Fu)同步化疗;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组在放疗结束后3周开始3个疗程顺铂、5-Fu辅助化疗.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同期放化疗
目的 探讨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手术术式的选择.方法 对112例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死亡率7.1%(8/112);术后复发性胆管炎发生率17.3%(13/75);术后生存期:胆肠Roux-en-Y吻合术组[(9.4±1.6)个月]与开腹支架内引流术组[(9.8±12.5)个月]、经皮经肝胆和引流(PTCD)内支架引流术组[(9.0±3.1)个月]差异无
目的 探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 CAF)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5例CAF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1 ~40岁,发生部位均为左手,分别为手掌、拇指、食指或中指.光镜下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呈编织状或束状结构,瘤细胞间见大小不等软骨小岛及钙化灶,软骨小灶周围局部围绕多核巨细胞,中心部分钙化,周边界限不清.免疫组织
目的 了解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和吉西他滨小鼠皮下给药的急性毒性.方法 采用上下增减剂量法(UDP)分别测定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和吉西他滨小鼠皮下给药对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 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皮下给药的小鼠LD50为256.30 mg/kg,吉西他滨小鼠皮下给药时为8.91 mg/kg,相差达28.8倍.结论 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能够显著
胃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常见肿瘤,胃癌的进展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参与,是多阶段、多途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早期发现这些基因及标志物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的 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的死因构成.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死亡12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5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总的死亡率为0.86%(1277/146 820),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至2010年死亡率分别为1.16%、1.05%、0.99%、0.85%、0.84%、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6
目的 探讨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高分辨CT(HRCT)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21例(22处病变),对照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非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20例,21处病变,黏液产生型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野口分类:A型3例,B型12例,C型5例,黏液型未作分类.病期分类:21例均为ⅠA期,肿瘤最大径0.3~3.0 cm(平均1.3 cm).
目的 分析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并发感染特征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7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17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1例(84.4%).其中,发生院内感染82例(45.8%).感染部位主要为口腔、肛周、肺部等以及原发感染灶不明确的菌血症.送检标本共428份,共分离出细菌66株,真菌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均对多种抗生素
YKL-40蛋白在肿瘤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高表达,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其相关间质重塑的过程.YKL-40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与患者生存期缩短、治疗反应差等密切相关.因此,YKL-40蛋白可作为肿瘤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目的 比较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复发、转移子宫颈癌的疗效、剂量学及毒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治疗后复发转移子宫颈癌62例,其中IMRT组29例,3DCRT组33例,均行直线加速器6MVX线放疗,单次剂量1.8 ~ 2.2 Gy,每周5次,共18 ~33次,处方剂量40~60 Gy,中位剂量52.8 Gy.同时对IMRT组的患者设计行3DCRT,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