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发展道路和基本经验的科学论述,是新起点、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它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弘扬中国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理念、坚持发展百年革命文化精神和承接三十多年开放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讲话精神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和“魂”,如果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等于割断文化的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长流并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在夯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选择地吸收。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激活文物、激发文化遗产、盘活古典文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注入和增添当代中国的时代文化元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原创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对内的感召力、凝聚力之关键所在。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择善而从,吸收不同民族人民精神和智慧精髓,特别是要继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近代百年的革命文化和三十多年开放的文化精神,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一、弘扬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大力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把超越国度和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掌握民族精神之内涵。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精神内核,是民族文化之依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情感之所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基本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曾经辉煌灿烂,也曾经充满艰辛,存留给当今中华儿女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了前辈们的心血与汗水,弥足珍贵,需要继承和弘扬其精神。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它以不同的形式与载体孕育着民族精神,离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巩固基础文化基石,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大精深,历久弥新,培育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此,必须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扬向内凝聚力量,向外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孕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挖掘文化创新原始素材,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应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中有益的成分,把传统文化精华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当然,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制约,不可避免有些与当时的现实环境不适。因此,需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提炼,发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并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与现实文化融合,努力创造出既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又具有鲜明时代启示的现代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得以继续发展,不断地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继续坚持发展百年革命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上百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中国革命经验,不断形成了中国革命文化并在实践中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化观必然是群众性的马克思文化观,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根植于社会实践中,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它为指导使得各种文化现象的审视更加透彻,文化发展问题得到解决,文化发展方向得以确定。当今时代“文化”在科学技术、知识领域、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乃至于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特別重视科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经上百年的中国革命创新实践,现已得到全面的检验和证实,所以,弘扬中国百年革命文化精神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革命文化是一种批判继承创新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主要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学习、借鉴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以实现文化创新为目的。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实践,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又积极主动与本土的文化有机融合,对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作出新判断,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新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继承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文化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要借鉴和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打破国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融合、互鉴已成为一种常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一只蜜蜂在全世界范围采蜜,酿造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蜂蜜。习近平2013 年3 月19 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中说:“我们要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他国的发展模式。”我们将取其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
  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进步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代文明史上,西方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引发了革命性蜕变,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必须去除傲慢偏见与故步自封。以谦虚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自身的发展才有保障;只有彼此交流与借鉴,以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强大的活力才能彰显。中華文明历史悠久,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正是不断汲取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自己走向繁荣,铸就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宽厚品格和博大胸怀。因此,开放文化要植根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广泛汲取其他各民族的文明精华,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他族文明,包容文化差异同构世界和谐。
  中国开放文化的形成源于积极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继续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新。既要努力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又要积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凝练出具有积极向上价值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汲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和社会管理乃至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去掉落后陈腐的东西,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即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才能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和对内的感召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阐释清楚中国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文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孙业礼.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总目标和方法论——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J].求是,2014(13).
  [5]梅荣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几点认识[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3(9).
  责任编辑: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祥子这一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出发,来对骆驼祥子悲剧的社会背景原因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老舍 骆驼祥子 悲剧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17-02  任何一个悲剧的产生,在很大层面上都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原因。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骆驼祥子是一个
[摘要]在调解民间纠纷的过程中,调解员的话语能否说服当事人改变态度,会直接影响调解的效果。本文运用柴尔斯(Geils)等人提出的交际适应理论,分析不同言语情境下调解员会采用不同的交际适应策略或者交际策略组合。调解是有选择地运用策略或策略组合的动态过程,旨在避免适应不足或过度,达到说服效果。  [关键词]交际适应理论 话语说服性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文化消费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选择、接受、消化知识化产品的过程,大学生离不开文化消费,而其文化消费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及城市文化的发展。本文针对长春市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我市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和内容,揭示其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长春市城市文化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优化组合交际法和任务法的各自优点,提出了交际任务法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了交际任务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据。  [关键词]语言能力 交际法 任务法 交际任务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7-01  一、关于语言能力培养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矛盾  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
摘要:本文通过对感王镇的居民访谈和田野调研了解感王镇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建设 文化供给 对策和建议  本篇论文将以访谈和田野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感王镇的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包括对年龄、职业、性别不同的村民进行访谈。访谈他们对感王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了解、看法和建议,从中发现感王镇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摘要:随着物流业全球一体化发展,活动区域逐日国际化,高职物流英语教学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而高职物流英语中,作为基础模块的听说能力培训,是提高学生应职能力和就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针对高职物流英语情景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物流英语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采取“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构建基础英语的模式上,优化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
[摘要]本文結合实践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了多媒体课件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几大优点,指出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改善生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达到使学生形象记忆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94-0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
摘要:“三严三实”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针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这一思想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着重剖析了“三严三实”思想的内涵在高校中的体现及具体应用。  关键词:三严三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22-02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简称“三
摘要: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产业链,然而很多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只能局限于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内发展,向外延展能力不强,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那么一种“走出去”的新型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将会给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以户县东韩村为例探究“走出去”的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韩村 农民画 “走出去”  中图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主要包括赏茶、摘茶、品茶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等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旅游业的不断繁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茶文化得到了传扬;弘扬茶文化也同样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促进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茶文化对湖南省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湖南省茶文化旅游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