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长周期波在缓变流作用下传播计算模型的研究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存在缓变背景流的二维缓坡方程为控制方程建立一个计算模型来研究大亚湾长周期波的传播规律。按入射波源形式不同、周期不同和有无背景潮流设计了几个数学试验,分别通过这几个试验研究长周期波传播规律。从模拟结果发现,在大亚湾水域,仅在开边界附近不同源形式的入射波对波浪传播的影响有所变化;总的来说,从入射点到湾内波高削弱较快,但是对于不同周期的入射波,模拟所得波高分布变化较大;对于长周期的入射波,背景流也对波浪传播有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1986年8月18日8616号台风维纳(Wayne)在南海中部生成,其后在南海北部迂回盘旋,前后3次穿越巴士海峡,9月4日在海南岛登陆。布放在海南岛东部陆架上的锚系浮标记录了台风中心过境前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0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
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验证了WWATCHHI海浪模式在模拟南海冷空气过程海浪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发现,以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的WWATCHHI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冷空气影
利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对2001—2004年11月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作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气旋经过后,55.6%的观测剖面其混合层深度会加深,范围在0-6
利用全球大洋二维的自由表面诊断模型并采用气候态Levitus(2001)温盐资料及COADS风应力资料估算印尼贯穿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南海的Karimata海峡出流量对印尼贯穿流有显著
作者认为,书名对读者有先声夺人的功效。好的书名,应该做到新、切、雅、厚,与之相对的是陈腐、浮泛、鄙俗、浅薄。书是文化产品,作者多少负有提高公众文化品味的使命,让书名放出光
利用在粤西电白附近海域单点系泊浮标站观测的周年水文气象资料,采用Thompson(1983)提出的“4天滤波器”——51G113对海流资料进行低通滤波和低频流分析,并根据观测期间获取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