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急推产业基金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要成长,产业要升级,区域要腾飞,归根到底都需要钱,需要大量的投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能力有限,银行信贷又持续收紧的情况下,筹组融资动辄上百亿的产业基金,无疑是满足各地区、各行业资金渴求的路径之一。
  有幸获得国家试点许可的10只基金总规模虽多达1400亿元,仍然难免僧多粥少的局面。对往往由各地政府主导的“体系外”产业基金来说,只有先造声势,再图实利,期望有朝一日终能名正言顺,获得正常的发展空间。
  
   产业基金浮出水面
  
  2006年12月30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揭牌仪式在天津举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200亿元。
  2005年6月颁布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对产业投资基金作出了明确定义:产业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按《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三种。
  


  2007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第二批共五家产业基金,分别是上海金融(200亿)、广东核电(100亿)、山西能源(100亿)、中新高科(100亿)和绵阳高科(60亿) 。
  而第三批产业基金共四家,正等待审批,它们是华禹水务、天津船舶、东北装备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
  除此以外,各地政府还在筹办非试点产业基金, 7月初,一只由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发起设立的总额为2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积极寻找投资人,它将重点投向新区内的生物医药、微电子等高科技企业。
  与此同时,杭州市政府发起的总额48亿元的钱江产业基金,也进入了紧张募集阶段。
  同月,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也公布了一项宏大的计划:未来数年内组建一只大型工业基建投资基金,预计规模高达500亿元。
  2006年3月,国家10部委联合发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提供参股和担保的方式,扶持民间创业投资企业发展。
  上述行动基本符合国家规定,而按现行规定,募资总额5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必须向国家发改委上报。50亿以下元的产业基金,只要获得省政府首肯即可。
  所以,各地的做法也有其合理性。
  但也应看到,是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还是《产业基金总体试点方案》迟迟未有结果,各地产业投资基金虽然浪潮汹涌,但在发起募集、基金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不仅身份合法性成疑,连其名称是叫“产业投资基金”还是叫“股权投资基金”都尚無定论。
  
  产业基金有何作用
  
  杭州市原已设有5.6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阶段参股或跟进投资的方式,支持一些刚刚度过生存期的企业。该基金投资的第一单畅翔科技集团,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网上差旅管理企业,合作企业达数千家,急需资金支持,政府的引导基金投资300万元后,很快吸引了清科集团等投资机构共计3000万美元的后续投资。
  而正在募集的钱江产业基金,是由市政府发起,以私募形式为主。据杭州市市长蔡奇表示,其首要任务在于帮助本地企业上市。目前杭州有10多家企业排队等候创业板上市,占浙江省内有同样需求企业的一半以上。
  已获得国务院第二批试点身份的5家产业基金中,上海金融产业基金着重投资收购一些尚未上市的金融企业的股权,中新基金则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内有意进入资本市场的高科技企业。
  产业投资基金的另一个主攻方向,是配合地方政府在某一产业、行业或区域的具体发展战略。在刚刚上报国务院的第三批试点产业投资基金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
  总体而言,中国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是可以增加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居民储蓄已达14万亿元。由于可投资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居民的投资并没有随着近几年利率的持续走低而有大幅的增加。居民虽然可以投资于股票、国债,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太大,大大抑制了人们的投资热情,而产业投资基金无疑会成为居民的一种新的投资渠道。
  二是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中国连续几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已经引起国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很多外资产业基金已经将中国企业作为其投资的首选目标。而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达到较高的上市门槛之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机会,无疑是求之不得的。目前的主板IPO扩容压力很大,等待上市的公司有上千家;而创业板何时成行还是一个未知数。产业投资基金就成为了融资对象。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外资产业投资基金来说,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投资经理们较多关注的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因其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难得到银行家们的青睐。这恰恰给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舞台。投资基金投入企业后,企业可以利用该资金进行产品研发,搞自主创新,与国家所倡导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相一致。并且投资基金只谋求经济收益,一般不采取控股的形式,如果被投入企业控制得当的话,外资产业投资基金投入企业后也不会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四是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产业投资基金较为关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外资产业投资基金更是如此。外资产业投资基金投入企业后会将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一并引入,必然会使公司的治理更加趋于完善。而产业投资基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渠道,而且对改善企业管理与经营状况等均会起到积极作用。
  五是可以优化我国现有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特别是引进外资投资基金,对于国内整个基金行业来说,无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境内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的并购案还不多见,外资产业投资基金、外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会加快兼并收购的步伐,优化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也会给投资人带来更多的益处。
  六是可以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缓解国内资金不足的矛盾。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开放产业投资基金会增强我国外资的利用水平,而又不增加我国的外债。外资产业投资基金除了投资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外,还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待重组的国有企业。
  
  产业基金开始出手
  
  成立于2006年年底的渤海基金总规模200亿元左右,其出资人是国家开发银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等八家国有企业。
  按照当初的计划,作为我国第一只获准试点的大型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渤海基金将主要围绕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进行投资,此外也将对天津以外的环渤海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在成立之初,曾有消息传言,渤海基金将投资空中客车的天津项目和中石化的项目。
  如今时过境迁,渤海基金出手极为谨慎,目前仅投资了两个项目,一是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天津钢管5%的股权,另一个是以10亿元的价格获取了成都商业银行10%的股权,而在这两笔收购中,收购对象均为国有企业。过去近两年时间里仅有的两次出手,让业界对其投资能力产生了质疑。
  同时该基金一些项目投资如入股成都商业银行等,也不在滨海新区及环渤海地区范围内,与“重点扶持环渤海地区产业”的发起初衷有明显差距,因而受到外界质疑。
  这些,或许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磨合和摸索吧。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对国资委来说,产业投资基金还是央企重组新工具。早在2006年4月16日,在由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出席的一个讨论会上,众多的专业人士对国企改制的产业基金进行了讨论。这使央企重组的一个新工具——国企改制产业基金运作模式更加清晰。
  而今,机会也出现了。
  2008年8月,大型国企徐工与凯雷在结束了三年的“恋情”之后,很快又有了新的“追求者”——在凯雷之后,并非如外界所预料的徐工集团将通过内部的产业重组来推进自身的改革,目前徐工仍然在积极地寻求合作者,而我国最大的国有性质的私募基金——渤海基金将可能在近期介入徐工案,并将收购其部分股权。
  “有些体制问题,徐工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通过外部资金进入才能盘活,而这也可能是渤海基金自成立后的最大一笔投入。”一位了解该收购案件的知情人透露。
  其实,在徐工凯雷合作尚未结束之时,渤海基金就已经介入。介入的时间是今年年初,而在今年的5月份,参与谈判的三方之间有了一个初步的协议。按照协议,徐工方面将持股55%,凯雷持股30%,而渤海基金的持股比例是15%。
  据知情者说,在徐工、凯雷、渤海基金三方有了合作的意向之后把协议上报了相关部委,仍然没有得到批准。
  7月25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每股16.47元的价格向母公司旗下的徐工机械发行3.4亿股,用于购买其拥有的重型公司和徐工机械拥有的相关注册商标所有权,而在完成此次重组后,徐工集团便将基本实现整体上市。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徐工一直试图吸引外部资本参与改制,但一直没有获批。在此情况下,在内部去寻找突破口,进行内部资产重组和产业方向调整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一位业内人士说,如果当初没有凯雷收购案的拖累,徐工在三年前就可以通过整体上市进行融资来加快产业发展,虽然目前来做有些晚,但至少是条出路。但仅仅通过整体上市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国有企业所带来的管理体制缺陷,徐工竞争力的提高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显然,徐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改制获得新机会,而在整体上市之前,其仍在企业改制上尽最后的努力,与渤海基金的合作或许是徐工一条新的出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