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经患者同意,现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感染患者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运用VSD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28/40),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感染患者的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SD能够有效的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较常规护理方式更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VSD、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SD in treatment of wound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s: will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2014 March were 80 cases of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patients as the analysis objec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patient, now the we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wo groups of infected patients, 40 cases in each, which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VSD was applied in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fe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92.5% (37 / 40).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70% (28 / 40),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horter.?After comparis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he data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VSD can effectively in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reduce patient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compared with routine care better,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Key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 infection, VSD, clinical efficacy
  封閉式负压吸引技术(VSD)是由德国医生开创的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此技术能够彻底的将创面及腔隙的坏死细胞及分泌物清除掉,进而提高患者创伤的愈合能力,此技术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1】。在临床中,骨科创伤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病症,通常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为严重,并且创面较大,加大了患者骨科创伤感染的发生率【2】。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治疗方式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并且比较其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经患者同意,现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感染患者各40例。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24至55岁,平均年龄为(39.57±15.69)岁;感染部位为:11例上肢、12例下肢、9例腰骶部以及8例创面感染。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年龄为24至52岁,平均年龄为(38.32±114.09)岁;感染部位为:14例上肢、10例下肢、8例腰骶部以及8例创面感染。两组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感染部位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待患者入院后,在经过硬膜外麻醉后对其创伤面进行清洗,清洗主要包括异物、感染组织以及失活组织,待12小时后,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并且扩大清洗创面。根据创伤面的实际大小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敷料每隔2天更换一次。若患者属于严重创伤患者,可放置引流管对其进行引流,并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每隔一周左右对其进行一次病理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对感染部位进行多次清晰,直到新的嫩芽组织生长丰满后,对其进行植皮或者缝合。   实验组患者运用VSD进行治疗。基本的处理方式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创面清晰过后,将VSD透明薄膜修建成创面的大小,并且与负压引流器相连接,负压为300mmHg,引流时间为6至10天,若患者创伤较为严重,可增加引流的次数,每次6至10天左右,待新的嫩芽组织生长丰满后,对其进行植皮或者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平均愈合时间。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治愈即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并且创面表皮的覆盖率较为完好;显效即患者的创面有所改善,创面还有少量的分泌物溢出,但创伤面积明显缩小;无效即患者的分泌物较多,并且创伤面无缩小迹象,甚至有扩大情形。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后结束,均准确无误的录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检验,当p<0.05,表示两组进行治疗的患者之间,对比效果的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经过对比(见表1),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感染患者的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骨科创伤会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机能【3】,因此,骨科创伤患者通常情况下的恢复时间较长,并且极易出现感染症状。VSD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高分子引流管是其基础,其负压能够到达引流区的各个位置,实现引流的“零积聚”【4】,不仅保障了引流的安全性,还保障了引流的效果。VSD的敷料具有生物半透膜的属性,当VSD处理封闭时,其能降低创面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避免创面受到感染,创面感染患者在使用VSD技术时,能够充分保证患者的血液供应量【5】。除此之外,VSD技术能够提升明胶酶的活性,缓解创伤周围的水肿现象。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后,其治疗效果及平均治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式,充分证明了VSD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综合以上所述,VSD技术能够有效的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快、效果好等特点,并且较常规治疗方式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海军,惠永峰.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49-150.
  [2]廖鸿.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07(5):56-57.
  [3]林少辉,屈厚伯,王大水等.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6):112-112.
  [4]李康武.VSD治疗30例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探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125-126.
  [5]张金年.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50-50,5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睡眠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亦在逐年上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睡眠障碍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关于睡眠障碍的相关报道逐渐提高,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疗效显著。因此,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睡眠障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结合相关资料阐述了睡眠障碍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膝关节镜下手术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半月板损伤疗效,探讨有助于提升半月板损伤病患预后效果的重要治疗手段。方法:笔者随机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在本院骨科接受诊治的62例半月板损伤病患,以随机法为主要方式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病患选择常规膝关节镜手术为主要方案展开治疗活动,而实验组病患则选择膝关节镜手术结合药物辅助治疗为主要方案展开治疗活动。结果:结果表明2组病患在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炎46例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胃炎病人4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个组23人。对照组采用山莨菪碱联合奥美治疗,实验组给予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两组数据存在很明显的差距,P<0.05。两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定的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了X线片和MRI检查,诊断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22例,双节段狭窄59例,三节段24例,四节段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进行治疗,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 通过治疗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达到98%,对照组为84%,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胃溃疡患者应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显著提高临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9月对30例80岁以上老年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30例患者经3~6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2例,良6髋,中1髋,差1例,总优良率为93.33%,无1例死亡。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促使老年人早期活动,提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老年性的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当中使用曲美他嗪来协助治疗的作用和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按照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性冠心病的患者80例,并且按照随机的方式来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两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参照组行以常规的西医疗法治疗,实验组则在参照组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之上加以进行曲美他嗪的给药治疗,在治疗周期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例诊断为布鲁氏杆菌病病例发生经过的调查与分析,促使相关人员提高对此病的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防止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调查分析患者暴露并患病的经过。 结论:本次病例是由于在养羊过程中感染布鲁氏杆菌而引起的布鲁氏菌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调查;防范  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
期刊
摘要:目的:浅析通过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1g/天,口服,每周服用5天,至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维持化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2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我院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三联治疗组89例、四联治疗组89例。四联治疗组给予四联药物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果胶铋进行治疗,三联治疗组则给予三联药物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克拉霉素治疗,1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7天后观察临床效果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