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叙事创新与价值构建研究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的综艺市场竞争中,以聚焦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挖掘情感价值为核心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异军突起,以其“第一现场真人秀+第二现场演播室”的新颖模式霸占市场。本文欲深究其迅速走红霸占市场的内在核心,将从叙事策略和价值创新两大板块着手,针对“我家”系列以及《妻子的浪漫旅行》等节目,从叙事形式技巧化、叙事主体符号化、叙事视角双重化;映射社会现实、多渠道共同构建正确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实现全民参与以及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这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也为未来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境外大学生的培养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播者。新闻传播学专业境外大学生具有双文化背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让境外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动承担者,首先要让他们热爱和认同中华文化。境外生教育应通过课程思政,强化认同教育;通过媒介实践,深化国情教育;道器并重,发挥对外传播优势;因地制宜,完善培养方案。如此才能实现培养目标,让境外学生成为认同中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先后经历日本占领和国民党退守台湾威权统治两段特殊历史的这样一个区域,台湾电影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写实主义指导下的新电影运动肇始,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多方挤压下偃旗息鼓,又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台湾社会开启二次转型的矛盾冲突期再次萌芽。在历时之余,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导演们建立在乡土之上的、区域性的身份认同,新生代的导演们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他们生长的都市,通过题材上的多重视角、形式上的非线性叙事和元素拼贴以及
继承回复请求权系指真正继承人得以对抗遗产占有人,而在继承法上所享有的特别的返还请求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生效,民法学界通说所认为继承回复请求权在现行法下的存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8条已然不复存在,但这一变化并不影响继承回复请求权的适用,因为其真正的请求权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及179条第1款第5项;此外,由于这一制度的特殊意旨,需要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所有人占有人关系等制度相联系,以确定义务人的责任范围;继承人、遗产占有人以及第三人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关系,需要
梅因语境下的“身份”和“契约”存在特定的内涵。前者是在一定家族或家庭的范围内,体现其成员与家父或家长之间的权力一一服从关系的范畴。后者是私法演进总体趋势的表征,即允许自然人通过个人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合意,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并排除为卑亲属等非本人创设私法性关系的可能。“从身份到契约”揭示的法律演进过程,即在于个人在私法中逐步摆脱家父权的支配,获得并增长与其他社会成员订立契约的权利能力。“从契约到身份”命题是对现代民法理念及立法发展趋势的概括,与前一命题在内涵上各有所指,在适用上互不冲突。
2018年至2020年的两年时间里,观察式综艺节目作为一个新兴的综艺节目类型迅速走进观众的视野并很快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此类型综艺节目充分运用“观察”二字,设立了两个现场的观察室,创立了一种新颖的节目模式。“观察”是经历了多种感知行为并产生思考的过程,运用到节目中,既是该节目类型的外在:叙事模式;也是内在:叙事内容和核心。多向的观察模式、真实的社会话题、敏感的社会关系,让此类节目呈现出了多样而深刻的叙事价值,从聚焦与审视、互动与责任中探寻文化中国下电视节目的叙事价值与媒介责任。
在评价性要件中,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规定的“基本事实”难以识别,日本学界提出的间接事实说、主要事实说、准主要事实说都无法提供明确的识别标准。识别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基本事实的概念混淆了要件事实与主要事实的关系,使得以往研究忽视要件事实这一相对稳定的识别基准。因此只有确定要件事实区别于主要事实与法律要件的独立性地位,使其起到连接二者的中介作用,并在司法三段论视角下厘清要件事实和主要事实的关系,才能明确评价性要件与事实性要件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语境下基本事实指涉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在评价性要件中对其有效
截至2021年6月,微博上关于#Vlog#的讨论达到1451.6万、阅读达到183.1亿。由此可见,微博已成为Vlog传播分享的最大集散地之一,那么对于Vlog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微博社交平台上的Vlog用户进行使用动机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微博Vlog用户在观看Vlog时均存在“娱乐消遣”、“社会互动”和“学习新知”三种动机。2.微博Vlog用户更多为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而观看Vlog。3.微博Vlog用户制作发布Vlog是出于表达和塑造自己。4.微博的推广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作为致力于文化传播的新闻媒体,2021年福建新闻广播开启“吾即潮流”年度宣传主题,以传媒人的视角,深刻解读阐释文化自信,体现责任担当。本文以福建新闻广播《新闻国潮风》节目为例,浅谈广播节目如何以新闻为依托,挖掘文化表达的多元方式,在节目创新和创作上如何为受众传递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信。
《民法典》第1142条第2款规定,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相较于旧法,该条文未规定遗嘱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应达到特定结果,建议借此机会遵照文义放弃特定结果要求。在该建议基础上,需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范围作出判断,除财产行为外,亦可将身份行为纳入其中。“视为”一词揭示出第1142条第2款法律效果的构造机理具有特殊性,其并非注意性规定或法律推定,而是法律拟制。适用该款规定法律效果的关键在于判断遗嘱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与遗嘱内容相反,其法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