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激酶抑制蛋白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在体外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利用重组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的RKIP过表达及调低的稳定转染株,并将其设立为RKIP过表达组和RKIP调低组,以未经任何处理的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迁移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素、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3、MMP-2及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EBP-1)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间RKIP表达差异及其在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

RKIP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794±0.038比1.200±0.081)(P<0.001),而RKIP调低组细胞的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7±0.084比1.200±0.081)(P>0.05);RKIP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而RKIP调低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除RKIP调低组与空白对照组PEBP-1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在RKIP过表达组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RKIP调低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01)。RKIP过表达组中磷酸化的P65(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080±0.000比0.236±0.000),而RKIP调低组中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则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139±0.001比0.236±0.000)(均P<0.001)。

结论

RKIP过表达可以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的磷酸化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阐述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结合热疗和腹腔化疗的优势,探讨了其抑制CD133+、CXCR4+胰腺癌干细胞群生长,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机制。文献推荐在术中和术后早期(24~48 h内),选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HIPEC治疗。同时,HIPEC治疗胰腺癌为相对安全,并且未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HIPEC+"治疗模式的应用显著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肾上腺肉瘤样癌(ASC)临床罕见,具有高度恶性,预后不佳。患者男,主诉"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占位1个月",CT示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肿物大小为7.7 cm×6.3 cm×6.7 cm。行经腹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侧ASC,行辅助化疗1个疗程,术后随访6个月,目前无肿瘤复发及全身转移。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经典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腺激素可调节能量代谢,并在体重控制和改善体脂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回顾内分泌激素在能量代谢及其体重控制方面的作用,探讨内分泌激素平衡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6至8月于贵州省11家血液透析中心行MHD治疗的成人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进行物理测量及人体成分分析。根据血常规计算PLR、NLR,按两者的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Q1~Q4组),比较四组间各指标
目的比较不同亚型库欣综合征(CS)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诊断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CS患者11例,ACTH非依赖性CS患者29例,对受试者进行精神神经症状量表评估和脑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结果共40例患者纳入分析,女34例,男6例,就诊年龄(39.20±12.10)岁,受教育程度12(9,16)年。ACT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遗传易感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在欧美人群中发现,凝血因子Ⅴ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是与VTE发生密切相关的特征易感基因。目前已知的VTE获得性危险因素很多。研究发现,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可增大VTE的发生风险,但结果缺乏一致性。中国VTE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零散化、小样本阶段,并且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间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