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趾源《许生传》中的“隐逸”文学主题

来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quan_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朝鲜文学史上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许生传》讲述了主人公许生从隐居学习,到见世经商,再到上三谏不录而归隐的故事.许生“隐—见—隐”的人生轨迹,自有其深刻原因.从文本逻辑上看,许生归隐是因其政治意见与以李纨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立;从社会层面看,“尚贤”“贵士”的社会思潮为士人归隐提供了可能性;从作者个人层面看,朴趾源对隐士精神的推崇和践行是许生隐逸的重要原因.许生的隐逸是在个人行动和社会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其他文献
教育空间形态对教育实践有着深刻影响,亲子共育小组是家园共育的第三空间,对于幼儿、教师、家长的成长,以及家园社区共育品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从第三空间理论出发,结合家园社区共育第三空间的特点,以班级亲子共育小组、全园亲子共育小组和家园社区共育小组三个个案为样本,探究不同亲子共育小组的创建策略与实践特点,并就家园社区共育第三空间的创建提出具体建议.
高校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积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线上授课内容选取和制作困难、学生学习效果不确定、翻转课堂难实施、师生信息化素养不高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些教学困难,尝试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确保外语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物理世界和与之对应的数字世界正形成两大体系平行发展、相互作用.数字孪生技术应运而生,从制造业逐步延伸拓展至城市空间,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期刊
在《奥赛罗》的婚姻审判一幕中,控辩审三方台词所包含的迥异于庭审话语的寒暄与客套显示出该审判含有人情成分的迹象.在对三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人情筹码予以剖释的基础上,运用利奇的礼貌原则分析他们的礼貌和失礼言辞的发出目的,及其对于实现各自法庭目的的辅助效用,可以衡量人情因素在这场审判中的分量.
通过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师生访谈法等,呈现西部某大学俄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与教学的基本现状,探讨该校俄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俄语专业四级口语教学的有效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而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则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体现出实践性、全面性等显著特征.基于此,解读协同育人的概念及特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协同育人的具体策略.
人工智能正释放驱动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各行各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智能化正在为产业赋能,为生活添彩.但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水平仅仅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系统性突破是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期,对嘉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有过明确指示,“嘉兴要当好\'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20世纪90 年代,往返于沪嘉两地的“星期天工程师”开启了嘉兴对接上海的进程,对嘉兴而言,接轨上海发展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十四五”期间是嘉兴蝶变跃升、跨越发展的时期,嘉兴要继续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强化四方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建议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期刊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自从“课程思政”提出以来,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便面临重大革新.教育工作者应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调查、教材指导思想的确立、内容编写的时效性和教材编写团队的培养四个维度,讨论其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设计的启发意义.
近年来,在教育行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能从多个方面得到落实,并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培育学生的匠人精神,让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重塑匠人精神.值得重视的是思政课程育人与匠人精神的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及遵循系统论的观点.基于此,解读匠人精神的内涵,并以匠人精神培养与思政课程育人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两者之间有效融合的重要性及有效融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