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不负心中笔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gou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参加工作以来,在履历表“家庭出身”一栏里我都填上“官僚地主”。在那个动不动就“查三代”的年代,我这个家庭出身显然是极不光彩的,也难怪在我申请报考大学时会遭到一些革命同志的反对。不过,我运气很好,人事科的一位女组长(也许是副组长)坚持同意我的报名。她的论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不能自己选择,重在个人表现”,举的例子就是:“她本人工作积极努力,曾在全社大会上受到过社长表扬”。平时我和这位大姐从无交往,只知道她姓张,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在学生运动中参加游行时被国民党军警的刺刀刺伤,留下了后遗症,身体不大好。算来她应该九十高龄了,每每想起我报考大学时的往事,总会想起她,尽管我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还是由衷地感谢她的仗义执言。
  终于准许我报了名,而且按规定给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以我这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三十天的复习功课时间想考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感谢我的工作环境了。在编辑部,我周围的编辑记者大都是解放前的大学生,社领导是有学识有革命资历的老干部,我非常羡慕他們有学问还会写文章在报上发表。尽管当时我在编辑部是年龄最小、职务最低,学历更谈不上的小干部,倒也没有自暴自弃甘居下游,而是自强不息暗中努力,希望能迎头赶上他们。我的工作虽然烦杂琐碎,却有很大的机动性,只要把分内的事干完了,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人管我。于是,在这期间我读完了初、高中学生应学的语文、历史、地理教科书,数理化没兴趣也看不懂。此外,刚解放时俄文很受追捧,电台里天天教俄语。我也弄了个小收音机很认真地毫无目的地跟着学,也就是想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而已。
  想来可笑,我这一系列“盲目”的自学,竟仿佛是为日后考大学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时还要考一门“政治时事”,这对我更容易。每天我记录的新闻都是国内外大事,答起考卷来驾轻就熟,比那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强多了,根本不用复习。在报考什么大学的问题上无人可商量,加上我非常自信,直接报考了北京的“外国语大学”(那时叫“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很幸运,录取通知书寄来,大学我考上了,那年我十九岁。
  大学对于我绝对是一个美好的新天地,特别是图书馆。俄语我自学过一些,应付苏联老师考个“五分”并不难,我的专业学习成绩甚好。在大学的几年间,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图书馆,真是如饥似渴般阅读中外名著,还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而且“荣任”社团的“联络部长”。三年间寒暑假没有回过家,一来没钱买火车票,二来主要还是舍不得泡图书馆的时间。在那所大学里,与其说我读的是外语系,不如说上了一个“中文系”更贴切。那一段时光对我走上文学之路想来还是重要的。
  1956年大学二年级暑假我结婚了,周岁不满二十一吧,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是早婚,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结婚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我们班上调干学生多,都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三年以上的人,结了婚有孩子的也大有人在。
  我的家庭生活很平静也很正常,基本没有吵嘴打架之类的事。正像我后来小说里写的,家庭里的矛盾无非是柴米油盐之争,不涉及马列主义、修正主义原则问题,不必闹得刀光剑影你死我活。当然,夫妻间平静和谐的生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基础之上的。就如我“异想天开”地要写小说,如果最亲近的人不支持,你根本就干不成。更何况六十年代写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个人主义想“成名成家”,那可是大罪。也因此,在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时犹如地下工作者一般,只能暗中进行。第一读者只有范荣康,外人都不知道。他是一个很称职的第一读者,不但负责挑毛病还能以他评论员的敏锐在政治上为作品把关,甚至可以动手改错别字和不当之处。后来,因为我的家庭出身问题遭到出版社“造反派”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和我共同顶住压力。特别是当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由于创作假问题被扣发了三年工资,以至于害得五口之家需要举债度日时,他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当我在重重压力之下灰心丧气企图搁笔时,只有他鼓励我,认为我有写作的潜力,不写太可惜了。这也许又是我运气好,一生中得遇知己,而且是自己的丈夫。
  耄耋之年回顾我的文学之路,虽是走得艰难,却也伴着无比的欢喜,似乎每走一步都是置之死地而又起死回生。1974年,我全心全意无比虔诚地写完了长篇小说《万年青》,无视当时政治风云的强劲,迫不及待地就把稿子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幸正赶上“批林批孔”运动,我给出版社带去了灾难。出版社楼道里贴满了“造反派”的大字报:“为什么要出版法官女儿的书,而不出版工农革命群众的书”。后来,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万年青》才得以出版。之后我又写了长篇《光明与黑暗》。
  1978年,春满大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我满怀喜悦地写完了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当时我在文学界谁也不认识,只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把书稿交给了编辑部的老孟同志。因为字数不够长篇他们不能发表,可是,老孟同志并没有把稿件退还我,而是积极地四处为这篇小说找出路,结果找到了上海复刊不久的大型期刊《收获》。小说稿放在了主编巴金同志的案头,同时也有人报告主编,这个作者“文革”中出版过两部长篇。这个小报告显然对作者是极为不利的,幸而巴金同志没有理睬这些闲话,甚至没有让作者修改直接就刊登了。从此,我很幸运地成为了《收获》的作者。
  特别难忘的是,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巴金同志听说这个作者还在扣着工资的情况下进行业余创作,就趁来北京开文代会之机,让他的女儿、《收获》的执行主编李小林同志到家里来看望作者。记得那天我的三屉桌上是写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中年》手稿,她看了就非常热情地鼓励我快写下去。她的突然来访给我全家带来的惊喜可想而知。从那以后,四十年间她不仅是我的责任编辑,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直至今日,当得知我还没有出版过文集时,她也是那般地关怀安排,促成了此书的出版。
  再回首,一生的选择没有错。文学创作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我孤独面壁时的辛劳,也见证了我笔耕收获的春色满园。我时时鞭策自己:今生不负心中这支笔!
  选自《谌容文集》
其他文献
母亲推我上了大巴车,一摆手,头也不回的原路走去,感觉得到母亲也是痛苦的,可为什么这么狠心,竟然头也不回就要走?我这可是要离她而去,踏上几千公里之外的塞外边疆啊,母亲竟然还厉声斥责我快速上车!我不解,更不舍,我流着眼泪,大声呼唤着母亲,我试图打开车门,打不开;我便疯也似的推开车窗,向母亲大喊,撕心裂肺,满车的人都纷纷劝解父亲:你快哄哄这丫头,天这么冷,哭久了,脸上会出冻疮的。父亲也不吭声,只是拉着我
这个城市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黄鹤楼上的鸟惊飞,屋檐颤抖了一下,落下几粒尘埃。窗户纷纷拉紧窗帘,春天戴上口罩,风景藏匿在远处。冬日的风如此凛烈。病毒带着王冠强劲,尖挺,狰狞,比冰凶猛,凝固在人的体内。生命的脸庞看不到天空,扭曲,枯萎。你知道冠状病毒来自另一种病毒的变异。它学会了《孙子兵法》,很狡猾,与人类兜圈子。它学会了隐身术,隐蔽于动物为宿体,悄悄攻击人类的肺部。肺疼痛,变白。有逆流而上的小舟,
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囵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
无论到什么地方去,若是忘带了一方手帕,就会感觉到种种不便的人,恐怕不只是我一个吧。在幼小时候,当鼻涕拖出在唇边而不以为羞,或者至多用袖子去抹拭掉的那年纪,是决不会有手帕这东西的需要的。自从知道凡鼻涕之类的秽物需要有一方手帕给随时抹拭掉之后,手帕遂成为我每日服御品之一了。然而在今天以前,我对于手帕的功用,始终没有在抹拭涕洟之外,有过什么别的认识。而今天,因为出门时忘带了一方手帕,使我对于一方尺的纱布
大姐养花出名。花都不算名贵,但是都很有精气神儿,葱郁蓬勃。我喜欢,大姐就送了我几盆。那些花到我家的时候,都是开的正好的时候,大姐说:他们都皮实,只要浇好水就好。我知道你不善于养花,我给你的都是好养的。过了些时日,花们依然茂盛,该开的也都开了,尤其一盆文殊兰里又生出小芽,于是,我们就找了盆另栽了这株小幼苗。给它放在正好阳光的地方,每日观察,上网查注意事项,水不多浇一点,但从来没有忘记过浇水的周期日。
几天前翻腾抽屉,竟翻出阔别多日的几页粮票。对于本无收藏嗜好,且已经历一次迁徙的我来说,它们的复现足以让我忆起它们在当年的重要性,而重新鉴赏这些小小的票证,也使我看见不少当年未在意的东西。各省的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一样制作精良,不同面值的粮票除色彩不同,还绘有不同的画面,无非是大片的沃壤上一派丰收的景象,满载的卡车将这些粮食运往城乡,等等。细细想来,若是真的有这么多粮食,又何必要发这些粮票呢?还是
再没有比河流更像人的生命了,正如再没有比海洋更像社会生活。生命就是一条河流,将时间沉淀为历史,让黑暗化作美丽的日出。奔腾是她不倦的歌唱,大海是她鲜花盛开的土地。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生命是用来创造的。人生在创造中展开,生命在创造中灿烂。激情和信念是创造的燃料,勇敢是点燃创造光焰的火苗。做一个有光的人,一个动态的发光体。走到哪里,带一轮柔和的光到哪里。做不到阳光那样灿烂,做不
开一窍,堵一窍,世界不凑巧。冯唐说可遇不可求之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古人则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今生情,前世债,必有因果。一件事彷徨做不做,那就是该做,一个物犹豫买不买,那就是该买。难得喜欢,尽力争取,世间有相似物,却无替代品。若自己为难自己,年龄便是界限,距离便是借口。有爱心肯做,有方法会做,却无胆量敢做,而不做对做拥
倘若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则另当别论。为了一步一步往上爬,首先必须获得他人的赞同,赢得朋友,建立人脉,通过他们的帮助一步一步加官晋爵平步青云———有这种鸿鹄之志的人最好出身一文不名。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有抱负,并且具备一定才能,那么贫苦的生活绝对会把他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甚至因此获得贵人提携。人与人之间在日常接触中,最喜欢做的就是证明其他人都不如自己———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是
我的大学经历是比较特殊时代的产物,可能对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我在大学任教许多年,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觉得,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