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展现才能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被认为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才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强调:“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智慧财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该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我们想要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在素质教育的洪流中,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学习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与各学科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科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让课堂丰富多彩而有美感。然而学生能力的挖掘只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课前的预习、准备、实践思考是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方面。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很多知识与生活接近,在学生眼里看来很简单,往往采取轻视的态度。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乃至互相学习?如何让基础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用活跃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地理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分析学科和学生特点,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充分挖掘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初步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的参与全过程,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活动,从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到课后讨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整个教学都以学生自主活动贯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信息量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外部学习活动化为内部的心智活动,从而习得知识、发展技能。在活动中,学生不能产生依赖心理,必须树立依靠自己的观念。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介入教学过程,对教学进行有效加工,指导学生积极按时完成任务并对此负责。鼓励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各方面收集信息。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课改探索的过程中,我重视教育创新,更新教学观念,摸索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世界的宗教部分,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锻炼其归纳总结能力、个人表现能力及相互交流学习能力,可采用个人先写提纲、查找资料、写出发言稿、课堂介绍,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展现才能、相互学习。
  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重在体现学生自我能力的施展,从学生自学到查找资料到综合分析,从课外到课内,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如小品、解说、模型等)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结论一目了然,水到渠成,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现,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助精神,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流程图如下:
  [课前分组准备]:形成分工协作精神,查阅资料扩宽知识面,培养分析能力。
  [才能展现]以学生自己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表现出来,生动活泼,例如:“聚落”一课中,聚落指人类的集中居住地, 一个简单的定义,为使学生有形象生动的认识,并与美术相结合,先让每个学生画出心目中的聚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抽两辐为代表,聚落的分类和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成主要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四个地理组分别把自己的调查结果用活泼生动的方式一一展现,有小品、有模型、有绘画、还有歌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知识总结]:由学生互相讨论从活动中总结知识。从四组学生的活动展现,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影响聚落的四类主要因素,并作出示意图,结论水到渠成。
  [思想教育]:在讨论中进行思想教育,出示美丽的聚落图片,再次引起学生兴趣,以“丽江古城的发展”展开讨论,提出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学生基础知识有限,知识面狭窄,以及教师对作品指导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注意扩展学生知识面,给学生多提供查找资料途径,指导学生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形成清晰的思路,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将教材内容串连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联系,将课外与课内结合、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大面积低成本的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2DCOS)因其结合了高分子排列长程有序、杂质与缺陷相对少、无晶界和柔性好的优点,有利于制备高集成度的电子器件,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本征性能,构筑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柔性电子器件,从而吸引了科研工作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超薄2DCOS的生长制备、转移及构筑光电器件方面展开了研究和一些尝试,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简单滴注法
本论文以缩水甘油改性的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OH)为辅助剂,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结晶诱导发光机理(CIE)的金纳米簇(Au NCs),然后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质,考察了其催化性能和常压条件下对CO_2的分析性能。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以氯金酸(HAu Cl_4)、三巯基丙酸(MPA)和HPEI-OH为原料,以水为溶剂,采用一步加热法制备了具有光致发光性质的金纳米簇。通过调节前驱物的p
本文以纤维素生物质-竹粉为原料,离子液体[Emim]OAc为溶剂以形成纤维素溶液。通过在纤维素溶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石墨烯(GO)以制备纤维素气凝胶(CE)和纤维素/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CG)。鉴于GO和纤维素表面具有丰富的羟基和活性官能团,CE和CG气凝胶是用于化学修饰的理想前驱体,从而产生一系列具有特定性能的衍生物。竹粉经碱预处理后溶于离子液体[Emim]OAc中形成均匀的纤维素溶液,通过溶
N-芳基酰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化学品和农药化学品中。发展快速高效制备N-芳基酰胺的新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以廉价易得的硝基芳香化合物代替芳香胺直接做为胺源的还原偶联反应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一种直接由硝基芳香化合物和羧酸合成N-芳基酰胺的还原偶联反应,可实现一系列N-芳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首先在三苯基膦和碘作用下,实现羧酸原位活化,随后加入硝基芳
芳基重氮盐与α-位含有活泼氢重氮化合物的[3+2]环加成反应,为四氮唑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策略,但目前含有单氟甲基或氰基的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还没有实现,此外四氮唑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也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是实现了芳基重氮盐与重氮羰基化合物的[3+2]偶极环加成反应,以中等至较高的收率(46–92%)和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2-芳基-5-羰基四氮唑。此
目前,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寻找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迫在眉睫。燃料电池因为低成本、环境友好、高效率等优点,已被认为是传统能源的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之一。氧还原反应是燃料电池中的阴极反应,由于它的动力学缓慢,因此需要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迄今为止,贵金属Pt基材料是氧还原反应最有效的催化剂,但是它的价格昂贵和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了该催化剂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更高效的,能替代Pt基材料的非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一日偶然的机会,笔者在职工食堂里吃早餐时有幸观看到一则关于清华大学校训由来的
期刊
【摘要】奈保尔作为典型的流散作家,其独特的眼光、多样的题材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小说《模仿者》中主人公拉尔夫·辛格的流散经历也更好的体现了奈保尔流散书写的特点。本文通过流散和圆形流散理论,分析了《模仿者》中主人公以伦敦和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经历。  【关键词】流散;圆形流散;身份;《模仿者》;奈保尔  1 引言  维迪亚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