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氏璧到底有多珍贵?
普遍认为,传国玉玺就是和氏璧,第一个拥有者就是卞和。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荆山上砍柴,看见有凤凰栖落,偶然发现了这块石头。“彩凤栖玉”的传说,使卞和成为这件宝物的主人。
那时候的人老实,好不容易捡个宝贝,但自家不留,就拿去献给国君。当时的国君其实是酋长,叫芈熊眴,不识货,一看竟有人敢送石头骗我,暴怒,拉出去就“刖”。
刖刑又叫剕刑,是古代五大肉刑之一,简单说就是砍脚。酋长说你欺骗领导,这个罪不得了,卞和为这次献玉失去了左脚。公元前704年,楚王国建立,芈熊眴的弟弟芈熊通即位,为楚国第一任国王,也就是楚武王。卞和心里痛,明明是块好玉,怎么就欺君了呢?现在既然建国了,就当是给国庆献礼,一定要国王还我清白!于是卞和第二次送玉进宫,楚武王面对这块朴素的石头同样不识货:你弄虚作假、屡教不改……来人,拉出去,“刖”!于是,卞和又失去了右脚。
等到第二任楚王,也就是楚文王羋熊赀继位,卞和的好运来了。楚文王没有主观臆断,而是派人前去查问,卞和于是把自己的冤屈一股脑儿倒出来:“我不是为我的双脚悲哀。明明是一块璧玉,却把它当作石头;明明是一片忠心,却被认为奸邪。”楚文王务实,也不多言,只命专家凿石验证。最后,石破天惊!一块天赐的传奇美玉终于横空出世。楚文王于是将这块玉石命名為“和氏璧”。
这是一个凄美的血泪故事。卞和当年哭玉的地方,人们把它叫做“抱玉岩”。这之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从不轻易示人。那么,和氏璧到底珍贵到什么程度?史载不多,只说它很神奇,冬暖夏凉,晚上发出五彩光可当灯用,还能去尘辟邪。
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玺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有功的相国昭阳。一天,昭阳游览赤山,大宴宾客,就把和氏璧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可一眨眼工夫,和氏璧竟不见了,正在楚国留学的张仪成了嫌疑犯。张仪是魏国人,相传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学习纵横捭阖的政治谋略,为楚所留。那是个无法无天的时代,说你偷就是你偷,不承认就“笞”。
“笞刑”就是抽鞭子。侥是如此,张仪还是拿不出和氏璧,最后只好放他回家。回家后,老婆见他皮开肉绽,不禁哈哈大笑:“你平时不是饱读诗书吗,怎会受这般羞辱?”张仪答非所问:“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老婆一诧:“舌头在啊!”张仪说:“行了!”
张仪一生,驰骋战国,能言善辩,全靠这一张嘴。虽说挨了打,却促成了他入秦为相。此后,苏秦南北合纵死帮六国,张仪东西连横神助秦国,二人联袂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这都是和氏璧的功劳。再后来,楚国上赵国提亲要求结盟抗秦,定亲之物就是和氏璧。而赵国蔺相如出使秦国,又演绎了一出完璧归赵的千古绝唱……
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成为镇国之宝。秦始皇既立大国,自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遂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玺。
咸阳的玉工孙寿,奉旨成为这枚国玺的制作者。制作完成的这枚国玺,上雕螭龙,方圆四寸,跟一般家庭用的小饭碗差不多。秦始皇亲自拟定印章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上天所授,长寿昌盛。内容既定,秦始皇就安排丞相李斯:你的字写得好,就由你来写。
秦始皇统一中国,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三同政策,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李斯奉命进行规范,制定出了秦国官方标准文字“秦篆”,后世称作“小篆”。李斯的篆文是很了得的,史称“利落瘦挺,圆融峻整”。不过,李斯在传国玉玺上所书的篆文与现今不同。《玉玺谱》载:李斯篆文,以鱼鸟刻之,故后世称作鱼鸟篆文。这些文字圈圈扭扭,果有鱼虫鸟迹之形,今人见了,还当是外星文字。
传国玉玺千年后失踪
皇帝专用的传国玉玺,得有专人管理。备受秦始皇宠信的宦官赵高,就专管这个。秦始皇属于走走族,一生出游无数,到处立碑炫耀,所以每次出门,玉玺都得带着。皇帝前面走,赵高就跟在后面拎着,皇帝一声吆喝,他立马就能拿出来。
沙丘之变,赵高假传圣旨逼杀长子扶苏、大将蒙恬,拥秦二世胡亥继位。接着,赵高逼胡亥自杀,想自立为王,天天就把传国玉玺背在身上。然而赵高只是个宦官,没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好立扶苏之子子婴为王,交出了传国玉玺。但赵高没想到,子婴却是胆大心细,施计诛杀了他。
次年秦亡,子婴封存玉玺向刘邦投降。刘邦知道传国玉玺的价值,所以鸿门宴就偷偷藏着,只带了另外两件礼物去糊弄项羽。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把传国玉玺作为国印,随身佩带,号称“汉传国玺”。西汉两百年大朝昌盛,传国玉玺一直珍藏于长乐宫,一传九代,直到西汉末年。
西汉始初元年(8年),蓄意篡权的王莽逼迫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掌管的玉玺。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妈,当时被气得手直发抖,奋力将传国玉玺掷在地上。王政君当年已79岁高龄,但胳膊肘硬朗,她这一摔,一下就将这稀世之宝摔在地上崩碎了一角。王莽得到后既高兴又心痛,就用黄金补上,这是传国玉玺留下的唯一瑕痕,后世便把传国玉玺称为“金镶玉玺”。
新地皇四年(23年)9月,玄汉政府军攻入未央宫,王莽逃入太液池中的渐台被人杀死,传国玉玺遂入玄汉政府。更始帝刘玄不久兵败,传国玉玺落到建世帝刘盆子手中。东汉建武三年(27年)2月,刘盆子向刘秀投降,传国玉玺回归东汉。
东汉东平六年(189年),十常侍作乱,胁迫汉少帝刘辨逃离京城,及至董卓进京,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交待过传国玉玺的下落:先被破虏将军孙坚所获,后被袁术所得。后来,穷途末路的袁术吐血而死,原广陵郡(江苏扬州市)郡守徐璆搜寻到传国玉玺,上交东汉中央政府。当时丞相曹操正把持朝政,得到传国玉玺后欣喜若狂,竟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徐璆,足见对传国玉玺的狂热崇拜。 再后来,传国玉玺成为曹丕的宝物,曹丕这个皇帝是夺来的,怕后人不认他,于是命人在传国玉玺上刻下七个大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然而世事难料,曹丕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就被“司马昭之心”给掏空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传国玉玺进入两晋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