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军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其核力量也曾是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武装力量。这一核帝国的建立、发展和兴衰既是一部人类核武器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东西方冷战对抗史。
常规力量抵消战略——以肉身面对核讹诈
打破垄断 二战让美国拥有了原子弹,也使苏联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用强大的常规力量抗衡美国用核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是当时苏联无奈的选择。苏军按照在二战中取得的经验,强调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是军队的士气,只把核武器看作常规武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把核武器的实战运用仅仅作为战术范围加以考虑。针对当时美国的核力量主要用于远程航空兵的实际,苏联积极组建了国土防空军,这在全世界军队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成为了日后苏联导弹防御部队的前身。
与此同时。苏联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核武器的努力。苏联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核能研究,到1941年6月德军大规模入侵苏联前,苏联已经制定了比较详尽的核发展计划,卫国战争开始后计划暂时中断。但对核武器,苏联高层仍存在许多分歧,苏联的情报部门在消除这些异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特工巴尔科夫斯基撰写的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记述。他在1940年以使馆文化随员的身份来到英国。战争开始后。许多英国人积极配合苏联情报人员,他们认为只有苏联可以使英国摆脱与法西斯作战的重负。当时巴尔科夫斯基因获得有关对德国水雷的无线电定位和排雷的技术资料而获得第一枚奖章。他获取的最重要情报是关于英美联合研制原子弹的情报。1941年9月25日苏联驻英国情报机关得到大量文件,包括英国政府铀委员会关于制造原子弹可能性与前景的报告以及英美核研究实验室资料,包括核研究方案、铀235的裂变过程、铀的数量、用于试验的原子弹的研制期限(两年)。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些文件的苏联人就是巴尔科夫斯基,他写出详细报告,并传给了莫斯科。用巴尔科夫斯基的话说,“苏联从英国了解到原子弹,从美国知道如何制造原子弹”。苏联当时正忙于与德国法西斯作战,对这份报告没有给予应有重视。情报部门甚至没有向斯大林汇报。而是把这份重要情报交给了内务人民委员会四局,当时那里集聚了强大的科研力量。四局对此的回答模糊不清,认为制造原子弹是有可能的,但那是将来的事情。但是,在伦敦的苏联情报机构持不同意见,当时已经为苏联工作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德裔英国科学家富克斯提供了更准确的情报。有关英美研制原子弹的情报再次传到莫斯科。正是巴尔科夫斯基的情报使斯大林在1942年秋召开秘密会议,要求苏联一些著名科学家加紧研制苏联的原子弹。会上决定由苏联科学家库尔恰托夫负责恢复核发展计划。1945年6月,富克斯交给苏联特工一份美国“胖子”原子弹的结构图及尺寸,这使苏联基本掌握了美国原子弹的工作原理。战后,苏联立即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核武器的研制。美国学者在核武器刚刚结束试验的时候就预言。杜绝核武器使用的唯一途径就是也发展核武器。也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当时许多爱好和平的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向苏联泄露了核武器的秘密。
1949年8月29日,苏联终于在哈萨克斯坦距谢米巴拉金斯克市160千米的无人区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RDS-1。从当时情况来看,应该说苏联核武器出现的意义是积极的,因为正是这一声巨响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制衡了当时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超级武器”的竞赛当苏联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后,库尔恰托夫对年仅32岁的青年物理学家安德列·萨哈罗夫毕恭毕敬地说:“苏联要感谢你啦!”
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情报部门的情报曾经帮过苏联科学家的忙。然而,也正是这些情报使苏联的氢弹研究险些前功尽弃。因为当时美国科学家设想的“超级炸弹”原理实际根本行不通。却按这一原理劳而无功地工作着,这也是美国在发明原子弹后迟迟无法造出氢弹的原因,但是富克斯却忠实地将这些让美国科学家进入死胡同的资料传给了苏联。苏联仅为检查这份错误百出的资料就浪费了6年时光。当时丹麦物理学家珀尔已经宣布所谓“超级炸弹”根本不现实。苏联科学家也有同感,但是他们无法说服斯大林和贝利亚,因为苏联原子弹的成功证实了富克斯的情报。
虽然苏联在计算机方面落后于美国,但苏联科学家们还是用简陋的计算器,通过巧妙的计算方法对氢弹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算,排除了美国人的错误。首先是萨哈罗夫设想出了一套可供选择的氢弹构造示意图,而当时他不过是一名年轻的普通工作人员。1949年,他就提出过“分层”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使用铀238作为有效的核材料,而在生产武器级钚的过程中铀238向来被看作是垃圾。假如用这类“废料”轰击能量含量10倍于裂变中子的热核聚变中子的话,每获得1000吨当量能量的代价可减少至几分之一。热核燃料离子化收缩现象是苏联第一颗氢弹的理论基础,这种收缩现象至今仍被称为“萨(萨哈罗夫)化现象”。不久苏联物理学家金兹堡又提出用锂的氘化合物作为热核燃料,这成为了现代氢弹的基本模式。
与美国的核武器研制不同,苏联研制原子弹和研制氢弹的工作是同时进行的。1950年初,贝利亚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关于加速工作的决定。即按照萨哈罗夫的结构加紧研制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并把氢弹试验的时间定为1954年。1952年11月1日,美国试验了一个当量为1000万吨名为“迈克”的热核装置,威力是美国当年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500倍,但其大小相当于一幢二层小楼,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苏联对研制氢弹可谓全力以赴。无论是斯大林逝世还是逮捕贝利亚,都未能阻止这项工作的继续。1953年8月12日,苏联终于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氢弹。
要打到美国去 苏联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后,马上开始了导弹与核弹的结合研究。二战中,美国的战略轰炸对结束战争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并用轰炸机投掷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美军十分看好空中运载工具的发展。这也是美国核武库中存有大量核航弹,而且至今美国仍将弹道导弹部队保留在战略空军中的原因。所以美国对弹道导弹的发展并不太热情。而当时苏联的轰炸机远远落后于美国,为此仿照美国B-29轰炸机,制造出了图-4轰炸机,并用它进行了以后的核试验。在此基础上苏联还发展了米亚-4轰炸机,但由于技术落后,仍难以突破美国防线。这时,苏联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了弹道导弹上。
二战中,美苏都参与了对德国军事工业的掠夺。由于美国距离德国远,因此主要网罗德国的高科技人才,例如此时网罗的德国冯·卜劳恩以后成为美国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苏联则借助欧洲的便捷交通,将德国大量的V-2导弹部件和生产设备搬运回了苏联,并在列宁格勒郊区,按照其战后接管的德国佩内明德导弹靶场重建了一座工厂,仿制德国弹道导弹。1947年10月,苏联仿照V-2导弹研制的P-1弹道导弹首次发射成功。由 于苏联只注重从德国拆运设备,而忽视了人才的搜罗,这使其导弹研制工作此后再没有大的进展,直到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主持弹道导弹研制工作。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高层重用科罗廖夫,并叮咛道:“它是我们能打到美国的唯一希望。”此后,苏联开始独立研制战略弹道导弹,并在50年代的最初几年,相继研制成威力和射程更大的P-2和P-5型导弹。至此,美国的核垄断已完全被苏联打破,苏联开始具备核实战能力。
核报复战略(1954~1964年)——末日之门
“将敌人从地球上消灭”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不但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而且开始拥有众多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并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骨干的核力量。随着核力量的发展,苏联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一种“核报复战略”。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在1962年5月出版的《军事战略》一书中曾写到:“未来世界大战,就武器而言,首先是火箭核战争。进行这种战争的基础是多军种,首先而且主要是战略火箭军,将大量使用火箭核武器。”因此,一般习惯称苏联这一时期所奉行的核战略为“火箭核战略”。赫鲁晓夫在1960年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第4次会议上宣称:“苏联拥有原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运载这些武器的火箭。如果遭到攻击,苏联将要把进攻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从地球上消灭。如果西方发动战争,这将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末日。”但是,从核武器使用本质上分析,不难看出,苏联这一时期的核战略确实类似于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这一思想强调对城市和经济目标的核攻击,以慑止对方可能的侵略战争,这种以太面积毁伤为军事目的的核打击政策,也反映出当时苏联核武器的发展水平。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当时的核武器还比较少,没有能力对分散军事目标全面打击;其次,当时核武器的威力也较小,无法完全摧毁经过专门加固的军事设施;此外,当时的侦察技术也无法确定经过巧妙伪装的军事目标。因此当时在战争计划中,双方都侧重于打击对方的城市和工业基地,以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心理震撼,使其放弃战争决心。这就像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没有选择军事基地一样。至今法国等中等核国家仍然坚持类似的打击原则。
这一阶段苏联的核武器发展非常快。1954年春季,苏联的物理学家们放弃了原来的“分层”思想,接受了泽利多维奇和萨哈罗夫的新原理,这使苏联的氢弹很快实现了小型化,成为真正能用的武器。1955年11月,一架图-16飞机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场上空投下了一颗设计威力高达36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颗氢弹的破坏半径竟长达350千米,试验的威力超过了人们的预计,造成了试验区外人员伤亡,靶场也遭到一定破坏。而美国直到1956年5月21日才进行了类似试验。与美国众多核科学家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一样,萨哈罗夫不久也成为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一阶段苏联基本解决了核武器和运载工具军事化的问题,已经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
痛苦的光荣为了对抗美国的核讹诈,苏联军队和人们都曾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最近,苏联唯一幸存的核武器试验飞行员利亚斯尼科夫打破沉默,道出了当年的真相。利亚斯尼科夫曾隶属苏联的核试验中队,该中队组建于1947年,代号“巴格罗夫克斯基部队”,整个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不超过40名,全都是精心挑选、训练有素的王牌飞行员,中队的任务就是投掷原子弹和氢弹。利亚斯尼科夫本人先后投掷过14枚核武器,并曾多次奉命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驾机穿越蘑菇云。
利亚斯尼科夫透露,苏联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试验都是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和北极圈新地岛诺瓦亚-扎经利亚试验场进行的。在无数次核爆试验中,给利亚斯尼科夫印象最深的,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试验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1955年11月5日,这也是苏联第一次空投氢弹。利亚斯尼科夫的战友戈洛瓦什科驾驶一架图16轰炸机运载氢弹到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实弹投掷试验。然而,当轰炸机飞到试验场上空的时候。雷达瞄准仪突然失灵。当这架载着爆炸当量为300多万吨氢弹的飞机在试验场上空盘旋的时候,试验场地面指挥官们紧张万分地讨论处理炸弹的办法:要么把这枚氢弹丢进附近的群山中,任其爆炸;要么就冒险让飞机带弹着陆,对氢弹进行全面检查后再进行第二次试验。后者要冒多大的风险在场所有的指挥官都知道,一旦带弹着陆失败的话,整个基地将被炸得荡然无存,周围的环境也将遭到致命的破坏。所幸戈洛瓦什科驾机技术高超,心理状态十分出色,总算把载着一枚氢弹的轰炸机平安降落在基地。
没过几天的11月22日,利亚斯尼科夫第一次投掷了核武器。当天上午,爆炸当量为170万吨的氢弹从15000米高空投下。成为世界上第一颗可用于实战的氢弹。第二天利亚斯尼科夫到爆炸安全距离外看了爆炸现场:“真是太可怕了,整片土地都被烧焦了,爆炸边缘有许多没有皮肤和眼珠的羊和马的尸体,焦黑的树林和一堆被扭曲得认不出原样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当靶子的武器装备。爆炸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仍有一种负罪感。”
1961年10月30日苏联试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弹“大伊万”。清晨,利亚斯尼科夫驾驶着图95战略轰炸机,装着重达26吨的“大伊万”热核炸弹飞向目标,在上午11时32分投放。由于担心炸弹将载机摧毁,苏联为“大伊万”配备了特大号的降落伞,以延缓其下降。当这架图-95投放完飞行了250千米后,突然一道白光闪过,随之飞机被一股气浪冲得上下剧烈颠簸。机组成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这位“超级死神”所“邀请”的第一批客人。利亚斯尼科夫回忆说:“我们看到一道强烈的强光,给我们的感觉比100万个太阳还要亮。尽管爆炸中心离试验场指挥所和飞机已经有250千米,但大家的眼晴还是感到一种强烈刺激的灼热。爆炸发生时,轰炸机与舰艇、地面的无线电联系全部中断,一小时后才恢复,电磁扰动三次传遍全球,通红的蘑菇云高达70千米!”在爆炸的中心地带,厚3米、方圆15-20千米的冰层被汽化,修筑在爆炸地进行试验的工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坦克的炮塔被毁,其它物体也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那些被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离爆炸点500千米范围内的动物大多全身脱毛,然后痛苦地死去。这颗被西方戏称为“赫鲁晓夫炸弹”的核弹之王使苏联人夺得了核弹的第一把交椅,但这种炸弹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所有的这一切在1992年之前都是绝对的国家机密。直到苏联解体后,利亚斯尼科夫才把自己工作的真相告诉妻子。现在,因为过多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原因,该飞行中队只剩下了利亚斯尼科夫。
为了准备大规模核战争,苏联还进行过多次核战争演习。1954年9月14日,一架图-4轰炸机从高空投放下一枚4万吨当量的核炸弹,然后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及320架飞机朝蘑菇云奔去。这次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核战争爆发时,士兵的作 战能力和武器的性能。成百上千的家养牲畜也在这次爆炸有效杀伤区内。当时参加试验的有45000人,那次试验产生的强烈核辐射是1945年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两倍。据估计,核爆炸试验已有数千人因核辐射死亡,以后又有数千人陆续死于辐射引起的癌症。到目前为止,距离试验场209千米的奥伦堡市受核辐射影响的范围,要比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影响还要多一倍。
核武器的成功给苏联政府带来了光荣,也给无数的苏联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些痛苦能否使全世界人民避免遭受可能来自于另一个核霸权国家的奴役呢?从这点来看,苏联军民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超越美国 由于担心美国强大的国土防空部队,苏联并不看好战略轰炸机作为核武器的运载工具,而将希望主要寄托在弹道导弹上,这也是苏联至今仍将战略火箭军作为其核力量主力的原因。
1953-1960年,苏联在火箭奇才科罗廖夫的主持下很快就推出了SS-3、SS-4和SS-5导弹,但射程都在3500千米以内,尚无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这也是苏联冒着巨大风险在美国后院用SS-4制造“古巴危机”的一个原因。为了能直接打击美国,科罗廖夫克服重重障碍,推出了SS-6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8月21日,SS-6全程试验成功,射程达8000千米。苏联政府宣布这一消息时,美国人还未研制成射程这么远的导弹,有的官员和舆论对此不屑一顾。但苏联很快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美国人恍然大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此前还没有哪种武器可以随时打到美国。SS-6的出现使苏联在航天和战略导弹领域都处在了领先地位,使过去上帝给予美国的东西两洋地理安全屏障的作用不复存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喜过望,宣称其导弹可以打到世界任何角落,甚至预言飞机以后可以进博物馆了。很快苏联在1960年建立了被视为“国防威力的基础”的战略火箭军。
此前,美国并不十分关心苏联的导弹发展,反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发展十分热心。苏联将计就计,给美国人摆开了迷魂阵。苏联在50年代凡有大量西方人参加的阅兵和大规模活动中,都安排其为数不多的米亚-4战略轰炸机反复飞越现场上空,这使美国人认为苏联有庞大的米亚-4轰炸机群。当时,美国空军情报部门曾宣称苏联业已部署了近100架米亚-4重型轰炸机。直到1956年7月5日,美国通过U-2高空侦察机对莫斯科东南拉明斯科耶的萨拉托夫——恩格斯军用机场进行了侦察,侦察表明苏联部署的米亚-4只有30余架,这才使美国国内对美苏之间是否存在“轰炸机差距”的争论偃旗息鼓。虽然美国人长出了一口气,但已失去了发展导弹的大好时机。
此外,美国在该阶段还实施了“北极星”导弹计划,苏联也因此发展了自己的海上核力量。1955年9月,苏联用改装的B611型潜艇进行了首次P-11导弹的发射,并在1956年8月开始设计658战略导弹潜艇,并很快服役。至此苏联完成了“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构建。
应该说,“核报复战略”是苏联针对在核武器发展初期的劣势提出的,当苏联具备了完善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而且在运载工具和核武器威力上优于美国后,苏联开始考虑不仅要打一场核战争,而且还必须在核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就是以后的“核战争制胜战略”。
核战争制胜战略(1964年到80年代初)——疯狂竞赛
留住“资本主义财富” 由于苏联军事实力开始超过美国,因此苏联开始奉行“积极进攻”军事战略,为其向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治服务。这时苏联认为,世界核战争有史无前例的破坏性,但并非是世界末日,主张可以进行一场核战争并赢得胜利的观点占了上风。与之相适应,苏联核战略也调整为“核战争制胜战略”。苏联核战略的调整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上台执政后。开始了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加紧了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其次,美国长期陷入越南战争,国力、军力消耗巨大,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和科技实力却得到了稳步发展。再次,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开始进入大规模扩充核武库阶段,到60年代末,苏联的核力量与美国已基本达成均势。最后,经过多年建设,以装甲突击集团为主体的苏联常规力量,在欧洲战场已对北约盟军形成明显优势。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核武器打击目标逐步转向侧重打击军事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苏联的核武器库极度膨胀。1964年,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510件,约为美国的1/4,处于明显劣势。而60年代后半期苏联首先集中力量发展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到1970年数量(1100枚)已超过美国。此时的核火力已经完全超过了打击美国所有城市的能力,因此完全可以改变策略转而主要打击军事目标,以保留资本主义财富为苏联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在这一阶段苏联也开始具备对军事目标较为精确的打击能力。苏联的首颗侦察卫星“宇宙”-4于1962年4月26日被送入轨道。到6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的目标侦察相片地面分辨率达到1.8米,目标定位精度达到300米左右;到60年代末期,目标侦察相片分辨率达到0.5米左右,定位精度提高到135米以内。这使得苏联战略核力量开始具备对较为坚固和容易隐藏的军事目标的打击能力。
古巴导弹危机 发生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最严重的对抗。当时。苏联政府征得古巴同意后,在古巴境内部署了42枚携带核弹头的SS-4导弹,以“保卫古巴革命和安全”和对美国进行威慑。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下令派出200多艘军舰和25万军人封锁古巴周围的海域,以阻止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导弹。同时美国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核武器都投入了战备,当时美国将空中昼夜飞行巡逻待命的战略轰炸机数量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66架,这一记录至今也没有被打破。当时美国可能投入的核武器总当量达到7000百万吨,如果加上苏联的核武器可能会使全球毁灭数次。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各种作战舰只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核战争一触即发。
最近在哈瓦那召开的“古巴导弹危机”研讨会透露,当时美国的驱逐舰在与苏联的一艘B59潜艇对抗中。险些引发核大战。1962年10月27日下午,美国两艘驱逐舰为了迫使苏联潜艇浮出水面,向B59潜艇发射了10枚深水炸弹,深水炸弹炸响后,艇上乱作一团。爆炸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艇外用大锤子拼命地敲击一样,艇里的氧气消耗殆尽,有的艇员已经昏迷。但美国人并不知道B59潜艇配备了核武器,而且苏联艇长被授权在潜艇遭到美军袭击的情况下,可以发射核鱼雷袭击美军舰艇。当时惊慌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要求发射艇上的核鱼雷还击,于是苏联艇长在极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下令启动装有核弹头的鱼雷发射系统。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其中两人已经同意发射,但幸运的是,第3名军官说了“不”。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拯救了整个世界。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核鱼雷还是被撤了下来。当天美国向苏联大使传递信息说:如果苏联导弹撤出古巴,美国也将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很快赫鲁晓夫下令撤出导弹。
[未完待续]
编辑 李海峰
常规力量抵消战略——以肉身面对核讹诈
打破垄断 二战让美国拥有了原子弹,也使苏联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用强大的常规力量抗衡美国用核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是当时苏联无奈的选择。苏军按照在二战中取得的经验,强调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是军队的士气,只把核武器看作常规武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把核武器的实战运用仅仅作为战术范围加以考虑。针对当时美国的核力量主要用于远程航空兵的实际,苏联积极组建了国土防空军,这在全世界军队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成为了日后苏联导弹防御部队的前身。
与此同时。苏联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核武器的努力。苏联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核能研究,到1941年6月德军大规模入侵苏联前,苏联已经制定了比较详尽的核发展计划,卫国战争开始后计划暂时中断。但对核武器,苏联高层仍存在许多分歧,苏联的情报部门在消除这些异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特工巴尔科夫斯基撰写的回忆录对此进行了记述。他在1940年以使馆文化随员的身份来到英国。战争开始后。许多英国人积极配合苏联情报人员,他们认为只有苏联可以使英国摆脱与法西斯作战的重负。当时巴尔科夫斯基因获得有关对德国水雷的无线电定位和排雷的技术资料而获得第一枚奖章。他获取的最重要情报是关于英美联合研制原子弹的情报。1941年9月25日苏联驻英国情报机关得到大量文件,包括英国政府铀委员会关于制造原子弹可能性与前景的报告以及英美核研究实验室资料,包括核研究方案、铀235的裂变过程、铀的数量、用于试验的原子弹的研制期限(两年)。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些文件的苏联人就是巴尔科夫斯基,他写出详细报告,并传给了莫斯科。用巴尔科夫斯基的话说,“苏联从英国了解到原子弹,从美国知道如何制造原子弹”。苏联当时正忙于与德国法西斯作战,对这份报告没有给予应有重视。情报部门甚至没有向斯大林汇报。而是把这份重要情报交给了内务人民委员会四局,当时那里集聚了强大的科研力量。四局对此的回答模糊不清,认为制造原子弹是有可能的,但那是将来的事情。但是,在伦敦的苏联情报机构持不同意见,当时已经为苏联工作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德裔英国科学家富克斯提供了更准确的情报。有关英美研制原子弹的情报再次传到莫斯科。正是巴尔科夫斯基的情报使斯大林在1942年秋召开秘密会议,要求苏联一些著名科学家加紧研制苏联的原子弹。会上决定由苏联科学家库尔恰托夫负责恢复核发展计划。1945年6月,富克斯交给苏联特工一份美国“胖子”原子弹的结构图及尺寸,这使苏联基本掌握了美国原子弹的工作原理。战后,苏联立即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核武器的研制。美国学者在核武器刚刚结束试验的时候就预言。杜绝核武器使用的唯一途径就是也发展核武器。也正是由于这一思想,当时许多爱好和平的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向苏联泄露了核武器的秘密。
1949年8月29日,苏联终于在哈萨克斯坦距谢米巴拉金斯克市160千米的无人区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RDS-1。从当时情况来看,应该说苏联核武器出现的意义是积极的,因为正是这一声巨响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制衡了当时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超级武器”的竞赛当苏联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后,库尔恰托夫对年仅32岁的青年物理学家安德列·萨哈罗夫毕恭毕敬地说:“苏联要感谢你啦!”
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情报部门的情报曾经帮过苏联科学家的忙。然而,也正是这些情报使苏联的氢弹研究险些前功尽弃。因为当时美国科学家设想的“超级炸弹”原理实际根本行不通。却按这一原理劳而无功地工作着,这也是美国在发明原子弹后迟迟无法造出氢弹的原因,但是富克斯却忠实地将这些让美国科学家进入死胡同的资料传给了苏联。苏联仅为检查这份错误百出的资料就浪费了6年时光。当时丹麦物理学家珀尔已经宣布所谓“超级炸弹”根本不现实。苏联科学家也有同感,但是他们无法说服斯大林和贝利亚,因为苏联原子弹的成功证实了富克斯的情报。
虽然苏联在计算机方面落后于美国,但苏联科学家们还是用简陋的计算器,通过巧妙的计算方法对氢弹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算,排除了美国人的错误。首先是萨哈罗夫设想出了一套可供选择的氢弹构造示意图,而当时他不过是一名年轻的普通工作人员。1949年,他就提出过“分层”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使用铀238作为有效的核材料,而在生产武器级钚的过程中铀238向来被看作是垃圾。假如用这类“废料”轰击能量含量10倍于裂变中子的热核聚变中子的话,每获得1000吨当量能量的代价可减少至几分之一。热核燃料离子化收缩现象是苏联第一颗氢弹的理论基础,这种收缩现象至今仍被称为“萨(萨哈罗夫)化现象”。不久苏联物理学家金兹堡又提出用锂的氘化合物作为热核燃料,这成为了现代氢弹的基本模式。
与美国的核武器研制不同,苏联研制原子弹和研制氢弹的工作是同时进行的。1950年初,贝利亚担任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关于加速工作的决定。即按照萨哈罗夫的结构加紧研制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并把氢弹试验的时间定为1954年。1952年11月1日,美国试验了一个当量为1000万吨名为“迈克”的热核装置,威力是美国当年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500倍,但其大小相当于一幢二层小楼,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苏联对研制氢弹可谓全力以赴。无论是斯大林逝世还是逮捕贝利亚,都未能阻止这项工作的继续。1953年8月12日,苏联终于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第一颗真正的氢弹。
要打到美国去 苏联成功试爆了首颗原子弹后,马上开始了导弹与核弹的结合研究。二战中,美国的战略轰炸对结束战争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并用轰炸机投掷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因此美军十分看好空中运载工具的发展。这也是美国核武库中存有大量核航弹,而且至今美国仍将弹道导弹部队保留在战略空军中的原因。所以美国对弹道导弹的发展并不太热情。而当时苏联的轰炸机远远落后于美国,为此仿照美国B-29轰炸机,制造出了图-4轰炸机,并用它进行了以后的核试验。在此基础上苏联还发展了米亚-4轰炸机,但由于技术落后,仍难以突破美国防线。这时,苏联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了弹道导弹上。
二战中,美苏都参与了对德国军事工业的掠夺。由于美国距离德国远,因此主要网罗德国的高科技人才,例如此时网罗的德国冯·卜劳恩以后成为美国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苏联则借助欧洲的便捷交通,将德国大量的V-2导弹部件和生产设备搬运回了苏联,并在列宁格勒郊区,按照其战后接管的德国佩内明德导弹靶场重建了一座工厂,仿制德国弹道导弹。1947年10月,苏联仿照V-2导弹研制的P-1弹道导弹首次发射成功。由 于苏联只注重从德国拆运设备,而忽视了人才的搜罗,这使其导弹研制工作此后再没有大的进展,直到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主持弹道导弹研制工作。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高层重用科罗廖夫,并叮咛道:“它是我们能打到美国的唯一希望。”此后,苏联开始独立研制战略弹道导弹,并在50年代的最初几年,相继研制成威力和射程更大的P-2和P-5型导弹。至此,美国的核垄断已完全被苏联打破,苏联开始具备核实战能力。
核报复战略(1954~1964年)——末日之门
“将敌人从地球上消灭”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不但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而且开始拥有众多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并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骨干的核力量。随着核力量的发展,苏联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一种“核报复战略”。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在1962年5月出版的《军事战略》一书中曾写到:“未来世界大战,就武器而言,首先是火箭核战争。进行这种战争的基础是多军种,首先而且主要是战略火箭军,将大量使用火箭核武器。”因此,一般习惯称苏联这一时期所奉行的核战略为“火箭核战略”。赫鲁晓夫在1960年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第4次会议上宣称:“苏联拥有原子武器和氢武器,以及运载这些武器的火箭。如果遭到攻击,苏联将要把进攻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从地球上消灭。如果西方发动战争,这将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末日。”但是,从核武器使用本质上分析,不难看出,苏联这一时期的核战略确实类似于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这一思想强调对城市和经济目标的核攻击,以慑止对方可能的侵略战争,这种以太面积毁伤为军事目的的核打击政策,也反映出当时苏联核武器的发展水平。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当时的核武器还比较少,没有能力对分散军事目标全面打击;其次,当时核武器的威力也较小,无法完全摧毁经过专门加固的军事设施;此外,当时的侦察技术也无法确定经过巧妙伪装的军事目标。因此当时在战争计划中,双方都侧重于打击对方的城市和工业基地,以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心理震撼,使其放弃战争决心。这就像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没有选择军事基地一样。至今法国等中等核国家仍然坚持类似的打击原则。
这一阶段苏联的核武器发展非常快。1954年春季,苏联的物理学家们放弃了原来的“分层”思想,接受了泽利多维奇和萨哈罗夫的新原理,这使苏联的氢弹很快实现了小型化,成为真正能用的武器。1955年11月,一架图-16飞机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场上空投下了一颗设计威力高达360万吨当量的氢弹。这颗氢弹的破坏半径竟长达350千米,试验的威力超过了人们的预计,造成了试验区外人员伤亡,靶场也遭到一定破坏。而美国直到1956年5月21日才进行了类似试验。与美国众多核科学家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一样,萨哈罗夫不久也成为苏联“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一阶段苏联基本解决了核武器和运载工具军事化的问题,已经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
痛苦的光荣为了对抗美国的核讹诈,苏联军队和人们都曾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最近,苏联唯一幸存的核武器试验飞行员利亚斯尼科夫打破沉默,道出了当年的真相。利亚斯尼科夫曾隶属苏联的核试验中队,该中队组建于1947年,代号“巴格罗夫克斯基部队”,整个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不超过40名,全都是精心挑选、训练有素的王牌飞行员,中队的任务就是投掷原子弹和氢弹。利亚斯尼科夫本人先后投掷过14枚核武器,并曾多次奉命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驾机穿越蘑菇云。
利亚斯尼科夫透露,苏联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试验都是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和北极圈新地岛诺瓦亚-扎经利亚试验场进行的。在无数次核爆试验中,给利亚斯尼科夫印象最深的,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试验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1955年11月5日,这也是苏联第一次空投氢弹。利亚斯尼科夫的战友戈洛瓦什科驾驶一架图16轰炸机运载氢弹到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实弹投掷试验。然而,当轰炸机飞到试验场上空的时候。雷达瞄准仪突然失灵。当这架载着爆炸当量为300多万吨氢弹的飞机在试验场上空盘旋的时候,试验场地面指挥官们紧张万分地讨论处理炸弹的办法:要么把这枚氢弹丢进附近的群山中,任其爆炸;要么就冒险让飞机带弹着陆,对氢弹进行全面检查后再进行第二次试验。后者要冒多大的风险在场所有的指挥官都知道,一旦带弹着陆失败的话,整个基地将被炸得荡然无存,周围的环境也将遭到致命的破坏。所幸戈洛瓦什科驾机技术高超,心理状态十分出色,总算把载着一枚氢弹的轰炸机平安降落在基地。
没过几天的11月22日,利亚斯尼科夫第一次投掷了核武器。当天上午,爆炸当量为170万吨的氢弹从15000米高空投下。成为世界上第一颗可用于实战的氢弹。第二天利亚斯尼科夫到爆炸安全距离外看了爆炸现场:“真是太可怕了,整片土地都被烧焦了,爆炸边缘有许多没有皮肤和眼珠的羊和马的尸体,焦黑的树林和一堆被扭曲得认不出原样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等当靶子的武器装备。爆炸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仍有一种负罪感。”
1961年10月30日苏联试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弹“大伊万”。清晨,利亚斯尼科夫驾驶着图95战略轰炸机,装着重达26吨的“大伊万”热核炸弹飞向目标,在上午11时32分投放。由于担心炸弹将载机摧毁,苏联为“大伊万”配备了特大号的降落伞,以延缓其下降。当这架图-95投放完飞行了250千米后,突然一道白光闪过,随之飞机被一股气浪冲得上下剧烈颠簸。机组成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这位“超级死神”所“邀请”的第一批客人。利亚斯尼科夫回忆说:“我们看到一道强烈的强光,给我们的感觉比100万个太阳还要亮。尽管爆炸中心离试验场指挥所和飞机已经有250千米,但大家的眼晴还是感到一种强烈刺激的灼热。爆炸发生时,轰炸机与舰艇、地面的无线电联系全部中断,一小时后才恢复,电磁扰动三次传遍全球,通红的蘑菇云高达70千米!”在爆炸的中心地带,厚3米、方圆15-20千米的冰层被汽化,修筑在爆炸地进行试验的工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坦克的炮塔被毁,其它物体也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那些被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离爆炸点500千米范围内的动物大多全身脱毛,然后痛苦地死去。这颗被西方戏称为“赫鲁晓夫炸弹”的核弹之王使苏联人夺得了核弹的第一把交椅,但这种炸弹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所有的这一切在1992年之前都是绝对的国家机密。直到苏联解体后,利亚斯尼科夫才把自己工作的真相告诉妻子。现在,因为过多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原因,该飞行中队只剩下了利亚斯尼科夫。
为了准备大规模核战争,苏联还进行过多次核战争演习。1954年9月14日,一架图-4轰炸机从高空投放下一枚4万吨当量的核炸弹,然后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及320架飞机朝蘑菇云奔去。这次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核战争爆发时,士兵的作 战能力和武器的性能。成百上千的家养牲畜也在这次爆炸有效杀伤区内。当时参加试验的有45000人,那次试验产生的强烈核辐射是1945年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两倍。据估计,核爆炸试验已有数千人因核辐射死亡,以后又有数千人陆续死于辐射引起的癌症。到目前为止,距离试验场209千米的奥伦堡市受核辐射影响的范围,要比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影响还要多一倍。
核武器的成功给苏联政府带来了光荣,也给无数的苏联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些痛苦能否使全世界人民避免遭受可能来自于另一个核霸权国家的奴役呢?从这点来看,苏联军民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超越美国 由于担心美国强大的国土防空部队,苏联并不看好战略轰炸机作为核武器的运载工具,而将希望主要寄托在弹道导弹上,这也是苏联至今仍将战略火箭军作为其核力量主力的原因。
1953-1960年,苏联在火箭奇才科罗廖夫的主持下很快就推出了SS-3、SS-4和SS-5导弹,但射程都在3500千米以内,尚无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这也是苏联冒着巨大风险在美国后院用SS-4制造“古巴危机”的一个原因。为了能直接打击美国,科罗廖夫克服重重障碍,推出了SS-6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8月21日,SS-6全程试验成功,射程达8000千米。苏联政府宣布这一消息时,美国人还未研制成射程这么远的导弹,有的官员和舆论对此不屑一顾。但苏联很快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美国人恍然大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此前还没有哪种武器可以随时打到美国。SS-6的出现使苏联在航天和战略导弹领域都处在了领先地位,使过去上帝给予美国的东西两洋地理安全屏障的作用不复存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喜过望,宣称其导弹可以打到世界任何角落,甚至预言飞机以后可以进博物馆了。很快苏联在1960年建立了被视为“国防威力的基础”的战略火箭军。
此前,美国并不十分关心苏联的导弹发展,反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发展十分热心。苏联将计就计,给美国人摆开了迷魂阵。苏联在50年代凡有大量西方人参加的阅兵和大规模活动中,都安排其为数不多的米亚-4战略轰炸机反复飞越现场上空,这使美国人认为苏联有庞大的米亚-4轰炸机群。当时,美国空军情报部门曾宣称苏联业已部署了近100架米亚-4重型轰炸机。直到1956年7月5日,美国通过U-2高空侦察机对莫斯科东南拉明斯科耶的萨拉托夫——恩格斯军用机场进行了侦察,侦察表明苏联部署的米亚-4只有30余架,这才使美国国内对美苏之间是否存在“轰炸机差距”的争论偃旗息鼓。虽然美国人长出了一口气,但已失去了发展导弹的大好时机。
此外,美国在该阶段还实施了“北极星”导弹计划,苏联也因此发展了自己的海上核力量。1955年9月,苏联用改装的B611型潜艇进行了首次P-11导弹的发射,并在1956年8月开始设计658战略导弹潜艇,并很快服役。至此苏联完成了“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构建。
应该说,“核报复战略”是苏联针对在核武器发展初期的劣势提出的,当苏联具备了完善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而且在运载工具和核武器威力上优于美国后,苏联开始考虑不仅要打一场核战争,而且还必须在核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就是以后的“核战争制胜战略”。
核战争制胜战略(1964年到80年代初)——疯狂竞赛

留住“资本主义财富” 由于苏联军事实力开始超过美国,因此苏联开始奉行“积极进攻”军事战略,为其向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治服务。这时苏联认为,世界核战争有史无前例的破坏性,但并非是世界末日,主张可以进行一场核战争并赢得胜利的观点占了上风。与之相适应,苏联核战略也调整为“核战争制胜战略”。苏联核战略的调整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上台执政后。开始了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加紧了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其次,美国长期陷入越南战争,国力、军力消耗巨大,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和科技实力却得到了稳步发展。再次,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开始进入大规模扩充核武库阶段,到60年代末,苏联的核力量与美国已基本达成均势。最后,经过多年建设,以装甲突击集团为主体的苏联常规力量,在欧洲战场已对北约盟军形成明显优势。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核武器打击目标逐步转向侧重打击军事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苏联的核武器库极度膨胀。1964年,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战略轰炸机510件,约为美国的1/4,处于明显劣势。而60年代后半期苏联首先集中力量发展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到1970年数量(1100枚)已超过美国。此时的核火力已经完全超过了打击美国所有城市的能力,因此完全可以改变策略转而主要打击军事目标,以保留资本主义财富为苏联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在这一阶段苏联也开始具备对军事目标较为精确的打击能力。苏联的首颗侦察卫星“宇宙”-4于1962年4月26日被送入轨道。到6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的目标侦察相片地面分辨率达到1.8米,目标定位精度达到300米左右;到60年代末期,目标侦察相片分辨率达到0.5米左右,定位精度提高到135米以内。这使得苏联战略核力量开始具备对较为坚固和容易隐藏的军事目标的打击能力。
古巴导弹危机 发生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最严重的对抗。当时。苏联政府征得古巴同意后,在古巴境内部署了42枚携带核弹头的SS-4导弹,以“保卫古巴革命和安全”和对美国进行威慑。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下令派出200多艘军舰和25万军人封锁古巴周围的海域,以阻止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导弹。同时美国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核武器都投入了战备,当时美国将空中昼夜飞行巡逻待命的战略轰炸机数量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66架,这一记录至今也没有被打破。当时美国可能投入的核武器总当量达到7000百万吨,如果加上苏联的核武器可能会使全球毁灭数次。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各种作战舰只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核战争一触即发。
最近在哈瓦那召开的“古巴导弹危机”研讨会透露,当时美国的驱逐舰在与苏联的一艘B59潜艇对抗中。险些引发核大战。1962年10月27日下午,美国两艘驱逐舰为了迫使苏联潜艇浮出水面,向B59潜艇发射了10枚深水炸弹,深水炸弹炸响后,艇上乱作一团。爆炸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艇外用大锤子拼命地敲击一样,艇里的氧气消耗殆尽,有的艇员已经昏迷。但美国人并不知道B59潜艇配备了核武器,而且苏联艇长被授权在潜艇遭到美军袭击的情况下,可以发射核鱼雷袭击美军舰艇。当时惊慌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要求发射艇上的核鱼雷还击,于是苏联艇长在极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下令启动装有核弹头的鱼雷发射系统。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其中两人已经同意发射,但幸运的是,第3名军官说了“不”。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拯救了整个世界。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核鱼雷还是被撤了下来。当天美国向苏联大使传递信息说:如果苏联导弹撤出古巴,美国也将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很快赫鲁晓夫下令撤出导弹。
[未完待续]
编辑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