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EC尿路感染外周血NLRP3和NLRC4及下游细胞因子水平

来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ajba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患者外周血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效应蛋白4(NLRC4)及其下游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9月-2019年12月进行手术并在术后发生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尿路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医院体检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术后收集中段尿进行病原培养,对UPEC耐药特点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NLRP3、NLRC4在mRNA上的相对表达,结果计算采用2-△△ct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50株检出的UPEC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磷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44.00%、16.00%、2.00%、12.00%,40.00%;研究组 NLRP3、NLRC4 mRNA 和血清 IFN-γ、IL-6、IL-8、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反复发作组NLRP3、NLRC4 mRNA和血清IFN-y、IL-6、IL-8、MCP-1水平高于非反复发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3和NLRC4所参与的细胞焦亡过程可能影响了UPEC致尿路感染的进程,对于复发感染有一定影响,但与耐药性出现无关.
其他文献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中。自出生起,婴儿接受了来自母体的大部分菌群,并在后天的生长发育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菌群结构。人体中的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其中肠道中存在着大约1014个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等,统称为肠道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1]。目前微生物组研究日益深入,微生物在人体免疫、消化和代谢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多功能器官”[2-3]。这些微生物构成了庞大的基因组信息,然而其功能尚未被完全探知。
D-二聚体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凝血指标之一,是血液循环中最小的凝血系统激活及纤维蛋白溶解的特异性产物,可在全血或血浆中测量,常用于筛查及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的间接标志物,其在健康者的血液循环中水平较低,而当人体处于血栓形成相关条件下时,其水平会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D-二聚体密切相关的VTE年发病率高达0.1%~0.2%[3]。VTE的病死率高,为6%~12%,同时其复发率也较高,5年累计复发率约为25%,10年约为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中国早已得到普及并且成为了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标准术式,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LC采用的是日间手术模式,占全部LC手术数量的50%以上[1]。但是该模式在中国尤其是基层医院仍处于逐渐开展阶段。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是指在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优化措施,达到减轻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