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问茶香(中)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er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旅游纵览杂志社
  主办:山西省晋中市旅游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旅游局,江西上饶市、九江市旅游局,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旅游局,湖北武汉市、襄樊市旅游局,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旅游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旅游局,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旅游局。
  协办: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山西晋商文化博物馆(祁县渠家大院)、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4. 洞庭湖中有君山
  
  翠竹斑斑湘妃泪
  君山的早晨是被鸟儿吵醒的。窗外婉转的鸟鸣使人置身于一个清丽的世界,面对大自然的诱惑,再也无法安睡了。于是我们匆匆起床,沿着昨天晚上曾经令人心惊肉跳的道路,再次走进密林深处。
  君山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一条平坦的小路曲曲弯弯、起起伏伏地向林子的深处蜿蜒而去。湿漉漉的空气里是一股春草的味道,沁人心脾的清新仿佛让人的身体都透明了。道路两旁,各种植物争奇斗艳,那一树粉色的花,让人的心底生出一种莫名的兴奋。还有一种树像火炬一样醒目,满树的叶子都是红色的,地上也落了厚厚的一层,在绿草的陪衬下格外耀眼,仿佛这是秋天了,可是这红色并不给人一种枯萎的感觉,是那种亮丽的红。到了景区的时候,我问过正在路上哗啦哗啦清扫那些红叶的清洁工人,他告诉我说这树叫“豆英”,豆腐的“豆”,英雄的“英”。但是后来我在资料上看到,这树其实叫杜英,也叫君山红绿叶,是稀有的树种,叶呈椭圆形,花白色,结花生米大小的果实,味甜,可以吃。一般情况下,杜英树换叶的时候新叶鲜红,老叶由绿变红,但是君山红绿叶一年四季都有红有绿,尤以春末夏初景色最佳。我们确实赶上了一个好季节。
  其实君山有许多奇异的植物,除杜英外,还有斑竹、方竹、连里竹、龟背竹、人面竹、圣音竹、实心竹、梅花竹、凤凰竹等等。
  在君山幽静的山谷中,分布着一片片的茶园,君山银针很早就是帝王的贡茶。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君山许多茶园里的茶树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没有被修剪过的痕迹。但是,在一个很幽静的山谷里,我们看到许多茶树和一些野生的大树刚刚被挖掉,大片新土湿乎乎地裸露在那里。如此美丽的山谷忽然有一种被开膛破肚的感觉。问过一名妇女,她说要在这里建游泳池和钓鱼台。
  再次经过猴山的时候,已经再没有晚上恐怖的气氛了。山上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不知道这些捣蛋的猴子们,是不是黑白颠倒地还在睡懒觉呢。
  这是一条很美丽的山中小路,平平坦坦,幽幽静静,总有一丝丝的晨雾飘在山谷之中。
  君山可看的景点很多,我们按着路标依次走过爱情博物馆、绿化广场、有缘桥、码头、朗吟亭、孔子像、秦始皇封山印等。在码头向洞庭湖眺望,码头与湖水之间是绿草覆盖的大片滩涂湿地,有一种面对大草原的感觉,但真正的大草原恐怕再也找不到这么肥沃、茂盛的草地了。在绿草与湖水的衔接处,有几条小船静静地停泊在茫茫雾霭之中,像一幅水墨画。
  秦始皇封山印也称龙腭山石刻,据说秦始皇曾到过君山。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香妃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妻,葬之。’于是秦王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还于石壁间镌印四方,以示永封湘山,震慑水神。其中有两方印在文革期间被疯狂的人们用炸药炸掉了,现存两方。我想现代的炸药远比当年的秦始皇厉害多了。
  我们只看到了石碑上的说明文字,没有找到秦始皇的封山印在何处。据说现存的封山印长1.2米,宽0.8米,字迹明显,笔法苍劲,有释为篆文“永封”者,有释为篆文“封山”者,还有人认为是道家符咒,也有人认为是元代人刻的“巴思八”文字。
  《山海经》中说:“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之湘君始居于此,故名。”君山这个名字是不是源于湘君之说,或者湘君到底是谁历来颇有争议,但是在君山最有影响的还是关于虞帝二妃的传说。我们找到二妃墓的时候,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亮丽的阳光使眼前的一切更加妩媚。它坐落在君山东麓,与岳阳古城隔湖相望。
  二妃墓又叫湘妃墓,相传为虞(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合葬墓,二人也是尧帝的女儿,所以称“帝之二女”。传说当年舜帝南巡,日久未归,二妃四处寻找,来到洞庭湖中的君山,忽闻舜帝逝于苍梧。二人望着浩浩荡荡的洞庭之水,路断波横,招魂无处,不禁悲痛欲绝,伤心而亡,也有说自投湘水而死,遂葬于此。一个很古老、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一个亲情故事。尽管是一个可能并不真实的传说,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也因此,在二妃墓前,我的心中更多了几分景仰。
  
  二妃墓始修于何年何月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它历经沧桑岁月,已多次修圮。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妃墓,据《巴陵县志》记载,是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秋天,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兼两江总督彭玉麟在巡视长江时,来到君山捐资重建的。墓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雄狮、大象,中立墓碑,镌刻有彭玉麟亲笔碑文“虞帝二妃之墓”。
  在晨光之中,二妃墓的上方,盛开着大朵大多雪白的绣球花,格外醒目,使整个墓地肃穆、凄美,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在二妃墓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湘妃竹,湘妃竹也称斑竹,传说竹干上那斑斑点点的痕迹正是当年二妃悲痛欲绝的泪水所染。唐代诗人高骈在《湘浦曲》诗中写道:“虞帝南巡竟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
  当地人将湘妃竹也叫奇怪竹,因为若将其移栽别处,第二年竹子上的斑迹就会消失,如果再将其移回君山,下一年又会斑痕累累。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被湘妃的故事所打动,我在竹林里看到那些泪痕斑斑的竹干上,刻有许多人的名字,大概是些多情男女藉此期望自己的爱情天长地久、情深意切吧。
  岛上茶香逾千年
  在清嘉庆《一统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茶,(岳州府)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君山银针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那一片片绿色葱茏的茶园,会时刻让你感受到茶香的诱惑。君山出产茶叶的历史是很早的,早到可以上溯到尧舜时期,据明嘉靖年间的《登山记》碑文记载,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是娥皇、女英二妃带到君山岛并亲自播种的。经过培育,在白鹤寺旁生长了三蔸茂盛的茶苗,这就是君山茶的母本。也就是人们传说君山最早只有三蔸茶的来历。君山茶质量极好,但是产量却很低。
  在古代,君山茶主要是由这里的僧侣道人来培育种植的。旧《湖南省志》曾有记载:“君山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在唐代,由于君山僧人的积极培育和对茶叶神奇功效的大肆渲染,不仅使君山茶的产量得到了迅速提高,也使君山茶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相传在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李嗣源在登基后第一次上朝时,侍臣奉上九龙杯沏茶,用开水冲入杯中的时候,只见一团白雾腾空而起,像一只白鹤朝明宗皇帝三点头后翩然离去;杯中的茶叶悬空而立,犹如春笋破土,万笔书天,皇上惊叹不已。侍臣告诉他:这就是湖南君山出产的黄翎毛茶。明宗皇帝当即将黄翎毛茶定为贡茶。君山茶曾经有过许多名字,有据可查的就有“黄翎毛”“白鹤茶"“龙鳞”“凤羽”“雀舌”“香千里”“洞庭春”“君山绿”“君山毛尖”“金镶玉”等等。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在五代后唐称为“黄翎毛”,是因为茶叶满披白色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像根根树立的黄色羽毛一样;宋代称银针为“白鹤茶",是因为满身白色茸毛的茶叶冲泡后如白鹤在水中游动一般;在清代统称君山银针和君山毛尖为“旗枪茶”,是由于当时在采茶的时候,为了抢谷雨前的采茶季节,先从茶树上摘下一芽(形状似枪)一叶(形状似旗),分成贡尖(芽头)和贡蔸(叶片),贡尖就是现在的银针,供皇上饮用,贡蔸即毛尖,供达官贵人饮用。乾隆皇帝游历江南的时候,不仅爱上了铁观音、大红袍,更爱上了君山银针。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后,规定每年上交十八斤。据说十八斤这个数,是因为乾隆皇帝每天早、中、晚都要喝一盅君山茶,并且交待侍臣“朝暮各备一钱五,白天听令奉上”。按一天用茶五钱计算,一年共需十八斤。乾隆在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将要退位时,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呀!”乾隆退位以后,更是终日以茶为伴。
  
  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度和完整,从清以后改为直接采摘芽尖,制成银针,使银针茶更为珍贵。1956年,君山毛尖代表中国名茶,参加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以“色、香、味”三绝在80多个国家参展的茶叶中脱颖而出,以“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57年,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正式将特级精制君山毛尖定名为“君山银针”。
  在君山银针茶业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君山茶厂的经理周虎,这位很年轻的经理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君山茶业的生产情况,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君山银针的资料,据说现在的君山银针产量每年已经由过去的几十斤增加到近千斤了。
  君山银针在冲泡的时候是很神奇的,正确冲泡后,芽头直挺坚立,每一芽叶含一水珠,雅称“雀舌含珠”,又像白鹤腾飞,继而徐徐下沉杯底,宛如群笋出土,刀剑林立,反反复复上浮下沉,三起三落。但是能出现这种奇观,必须要严格掌握冲泡技术,君山银针与其他茶叶不同,茶杯要选用耐高温的透明玻璃杯,杯盖要严实,冲泡时必须用瓦壶中正在沸腾的开水,壶嘴要从杯口迅速提升至六七十厘米的高度,冲泡速度要快,水充满后,要迅速将杯盖盖好,过两三分钟后再将杯盖揭开。只有如此,才能尽显君山银针的神奇。
  君山银针不仅对土质、水质、气候、光照等生长环境要求很严格,并且在采摘技巧和制作方法上也都是有着特别要求的。每年清明节前后七到十天,为采茶期,不能提前或推迟,未开放的淡黄色的嫩芽裹着白茸毛,称为“金包银”,只能用手指将其轻轻地捏下,不能用指甲掐采,茶篓中要垫上皮纸,以防磨掉芽头上的茸毛。采摘的每个银针芽头必须长25至30毫米,宽3至4毫米,并要完整地带有2至3毫米长的茶柄。不能采摘露水芽、雨水芽、紫色芽、风伤芽、虫伤芽、空心芽、开口芽、弯曲芽和细弱有病、不符合长短要求的芽头,俗称“九不采”。再经过两次发酵、十几道工序,历时72小时的手工操作,才完成了君山银针的制作。上好的君山银针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白毫完整,芽身金黄。色、香、味、型俱佳,世称“四美”。据说一般采摘一斤银针鲜芽要5000到6000个芽头,四斤鲜芽才能制作一斤干茶,银针之珍贵可见一斑。
  在君山景区的茶业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茶叶出售,价格也千差万别,卖茶叶的漂亮女孩们更是十分热情,让人有一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于是,对神奇的君山茶便只有存了一份美好的想象了。
  
  5. 岳阳天下楼与美女小乔墓
  
  在岳阳的街头匆匆吃过早点,趟着满地四溅的阳光,穿过车流与人流的路口,在这个忙碌的早晨,我来寻访这座天下名楼。
  岳阳楼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到了岳阳不登岳阳楼比没有到过岳阳更加遗憾。江南的三大名楼无一不是因了大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的,它们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大于建筑本身。所以无论有多少岁月风雨,无论历经多少战火洗礼,它都不会淡出人们的记忆。一次次地被毁掉之后,它又会一次次地被重新建造起来。尽管每一次建造的风格样式都有所不同,但它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会改变。
  岳阳楼景区是7点30分开始售票营业的,在我之前只有一对老年人买票进入,我应该是今天进入这里的第三名游客了。天气格外地好,进入空荡荡的景区后第一感觉就是满地都是金灿灿的阳光。在阳光中的树更加翠绿,花朵更加鲜艳,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更加金碧辉煌。
  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眼前便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了。但是我今天见到的洞庭湖却是烟霭茫茫,湖天一色,一片朦胧之中只能看到近处那些大船的身影,静静地停泊在脚下。这些应该是商船吧,这是一个商业时代了,但是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这里停泊的该是旗幡猎猎、号角齐鸣的战船。那时候其实也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时代,三国鼎立,风起云涌,天下争雄,尽显风流人物。据说这座大名鼎鼎的岳阳楼正是当年东吴大都督鲁肃操练水师的阅军楼。岳阳古称巴丘,三国赤壁之战后,风流倜傥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就驻守在这一带,东汉建安十五年十二月 周瑜病死于巴丘。孙权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这座气势不凡的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湖而立,登楼可望洞庭全景,一帆一船尽收眼底,这座洞庭湖畔的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城楼,到了唐朝的时候改叫岳阳楼。有杜子美的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证。
  
  因为最早的军事用途,所以,岳阳楼是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结构,这种拱而复翘的盔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千多年来,它就像阳光下大将军的一顶金盔,在洞庭湖畔熠熠生辉。
  我面前的这座岳阳楼,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将军一样,在宁静的早晨气势恢宏地地耸立着。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在1983年,国务院曾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落架大修。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现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虽然没有赣江边的滕王阁和长江边的黄鹤楼那样高大,但是,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却使它拥有了胸怀天下的气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为官为臣者难以抵达无以超越的至高境界。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曾在甘肃任要职的滕子京据说因为被人诬告,被贬至岳州做知州,子京是滕宗谅的字,这位大人虽然官做小了,但不知是文心不衰还是要做出一点政绩来在领导面前表现一下,但终归是在到任的第二年就重修了当时已坍塌的岳阳楼,新楼落成后,滕子京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写了一封求记书信寄给范仲淹,请他为岳阳楼作记。那时的范仲淹虽然已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了,但当时却也是在倒霉的时候,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滕子京的做法按现在的思路显然有欠考虑,一项重要的工程竣工,请一位不被皇上喜欢的人来作记,显然有点不合时宜。但滕子京毕竟还是请了范仲淹,没有自撰一记或者分咐秘书代写一记,署上自己或顶头上司的名字置于楼上。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有幸读到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我们才有幸见到了耸立千年的岳阳楼。
  在一楼的入口处穿上工作人员提供的塑料鞋套,小心翼翼地登上岳阳楼,木结构的楼梯发出咯咯吱吱的声音,仿佛历史的叹息。多少英雄豪杰的一腔热情,一份理想,常常与历史无缘。然而,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中,人与人终归是有不同的执著、不同的理想。
  凭楼远眺,可观东南西北,可追古思今。一座岳阳楼,在千百年的岁月中,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慨叹。也不知曾有多少名流要员曾在此逗留,但一直让我不能忘记的,还是没有到过此楼的范仲淹。
  下得楼来,楼侧不远处,就是小乔墓,未见昔日美女,今日墓前一谒,也不虚此行了。然而,在那寂静的一隅,那一座巨大的墓,不知是真是假,是虚是实,但我一样怀了一腔的虔诚。从岳阳天下楼到美女小乔墓,一段很近的距离,一个很有意思的组合,自古以来,天下与美女就一直密不可分,纠缠不清。爱江山更爱美人,永远是许多男人的梦想。
其他文献
Lindenmayer,你在哪里   ——外国驴友失踪贡嗄山地区    6月1日,据四川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国籍的登山爱好者林登·迈尔,在今年5月份到四川贡嗄山区步行旅游时失踪。  本刊编辑部知道消息后,立即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并和四川省登山协会取得联系。与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接通电话时是6月13日上午,电话那头告知:到目前为止,寻找失踪外国驴友林登·迈尔的工作尚无突破性的进展。高敏希望我刊给予
期刊
征稿启事  为推动秦皇岛旅游经济发展,增强国际商会与会员企业间的凝聚力,沟通各地国际商会的友好往来,活跃商会文化生活,展示秦皇岛国际商会的积极作用,特举办“华盾”杯秦皇岛印象摄影大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秦皇岛促进委员会秦皇岛市支会  中国国际商会秦皇岛商会  承办单位:《旅游纵览》杂志社  协办单位:秦皇岛市华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组委会成员  顾问:李秦生  (秦皇岛市政府副市长、中国摄影
期刊
郎晓光,秦皇岛广顺集团董事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于2007年5月参加由清华和哈佛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城市与地产运营商”培训班期间,在美国拍摄了大量的地域风情照片。
期刊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有机会来到了武汉,最先想到的就是去古琴台看看,也是圆了我多年来的梦,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拍下了这组照片。  俞伯牙是春秋时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描述了他的弹奏:“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就是说,伯牙鼓琴时,马儿停止了吃草,仰起头来欣赏。据《太平御览》中记载,伯牙年轻时曾从成连先生学琴。苦学三年,却未能出师,他达不到空灵的境界。于是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能授你
期刊
美丽长白山和辽阔平原区过渡地带的风景有多美?想象那里的城市“桦甸”之名,你就会意识到她应该有迷人的桦林、柔软的草甸——萱草和树干葳蕤成特色旅游风景。    是的,这座吉林市辖区南部的风景城市,傍依清代封禁的原始森林,绿色资源丰富,林木生长量每年100立方米,是吉林省林业重区,它充满了林海孕育的神奇魅力。  谓之魅力桦甸,还在于这里是古肃慎族及其后裔女真族的故土,是满族发祥地、清朝采贡围场——古老历
期刊
在中国的寺庙中,人们总能看到四大天王殿,殿内供奉四尊大佛,这就是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据佛经介绍,四大天王是各护一方世界的,因此又称他们叫“护世四天王”。  他们的着装和样子各有不同:    南方增长天王,梵名叫毗琉璃,黑面,手执宝剑——宝剑锋利寓意“风”司风。  东方持国天王,梵名叫多罗托,白面,手执琵琶——琵琶“调”音寓意“调”司调。  北方多闻天王,梵名叫毗沙门,绿面,手执一柄大宝幢(
期刊
1年365天,1000多个节日。这就是多样性的印度。  3月末,应印度国家旅游局的邀请,我与国内几家著名旅游期刊的记者开始踏上印度之旅。印度旅游局对印度旅游的自我评价是Increadible India.,意思是“难以置信的,令人惊叹的印度!”在短暂的8天行程中,我们乘车从首都德里到阿格拉再到斋浦尔,每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是300公里,这里堪称印度的旅游金三角。  尽管对这个神秘的国度没有广泛的涉足
期刊
这是拍摄于盘锦西南部的红海滩,在百余里的沿海滩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红地毯”,这是大自然孕育的一道奇观,“红地毯”是盐碱地特有的植被——碱蓬草。长期以来,海水的荡涤,海滩的沉积,盐碱的渗透给碱蓬草提供了勃勃繁殖生长的条件。在每年的九月十月期间,“红地毯”是最红的季节。它无需人来播种,也无需人来耕耘呵护,是自然蓬勃的那种成长状态。在年复一年的光阴中,在浩瀚的大海边营造了一片火红的生命。  放眼望去,
期刊
《雅鲁藏布江》    当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面时,也许您会疑惑“这是什么?”是摄影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如果您产生了这种疑惑,说明这幅摄影作品是十分成功的。作为绘画艺术,尤其是西洋油画绘画观念中,所画作品能让人感到像拍摄的照片一样逼真,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人物类油画力求写实。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风光摄影作品,力求写意,拍出来的摄影作品像绘画作品,是很多摄影家致力追求的观念,在许多年前人
期刊
旅游“意念流”——    夏天好看,好看在游人把斑斓的薄装着在身上使街跳跃起来、岸鲜活起来、思绪涌动起来……甚至包抄而来的热气也因人的好心情带上了一个“爽”字。    细想想,色彩好美,人们踏上旅游的路,就是为了“养眼”。选择不凉爽的夏天出游,还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可以尽情地宣泄衣衫色泽之美,更主要的是这个季节大自然也妩媚,有一个与中国旅游一起走来的小调《踏浪》这样唱:海上的浪花开哟我才到海边来;山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