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诗选类作品体现的对汉代诗歌审美的倾向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选》选取的汉代三十六首诗歌是从汉代众多诗歌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结合两汉的时代背景研究《文选》选录的这些汉代诗歌,可以看出萧统在收录诗歌时的某些偏向性:重视诗歌的道德批判性,发掘出两汉士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注重汉代诗歌的悲情意识。
  关键词:《文选》;汉代;诗歌;审美
  作者简介:曹潇(1992.11-),女,山西省运城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文选》诗类作品中选录了汉代4类36首诗歌,收录汉代作家作品分别是:在劝励类收录韦孟《讽谏诗》,在乐府类收录无名氏《古乐府三首》和班婕妤《怨歌行》,在杂歌类收汉高帝《歌》,在杂诗类收录《古诗十九首》、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苏子卿《诗四首》、张平子《四愁诗四首》。从不同角度探讨汉代诗歌的特点,有助于体察《文选》编撰者对于汉代诗歌的某些倾向性。
  一、重视诗歌的道德批判性
  汉代社会汲取秦朝灭国的经验,经历了汉文帝所推行的黄老之说,继而走上了儒家独尊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的推动下,汉代趋向于推行儒家的“仁孝”之说,折射在诗歌上则表现出一定的道德约束力。《文选》选录的汉代诗歌在汉代道德约束力的实践上主要表现为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批判,以此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其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统治阶层昏庸荒淫以及奸邪小人祸国误民的批判,韦孟《讽谏诗》中刘戊的种种罪行与祖德功业形成鲜明对比,张平子《四愁诗》仿照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来自况;第二,对婚姻爱情中男子喜新厌旧的批判,班婕妤《怨歌行》以扇子来比喻女子表现恩宠无常,《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中描写了已为人妻的女子丈夫长期不归的窘况;第三,对朋友的道德批判,《古诗十九首》之《明月皎夜光》描写了昔日同门显贵之后对自己弃之如履,表现出对兄弟关系中背信弃义之人的批判。此外,《文选》选录的汉代诗歌也有正面弘扬社会道德的,在政治层面上有汉高帝《歌》,在其他层面上也有很多描写夫妻之间以及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如“苏李诗”等。这些诗歌的选取显示出《文选》编撰者重视汉代诗歌所传达的道德理念。
  二、汉代士人心态的转变:建功立业——及时行乐
  《文选》所选录的汉代诗歌诗人的人生追求有一个变化趋势,即由追求建功立业向力图及时行乐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文选》中呈现出三种阶段。第一阶段是诗人积极参与政治,劝谏君王,力图实现明君贤臣共治天下,韦孟是西汉初期的诗人,其《讽谏诗》是作于刘戊乱前,面对刘戊的荒淫无道因而进行劝谏,力图使刘戊觉醒,重张先祖德业,远离奸邪小人,忠信贤良之士,表现出积极参政的积极心态。第二阶段是有心报国者遭受到现实的种种阻碍而抑郁不已,张平子的《四愁诗》正是这种情感的写照,作这首诗时张衡正值河间王相,因郁郁不得志而效仿屈原,表现出在参政过程中所遭受的重重阻碍。第三阶段是诗人发觉人生苦短,进而抒发出及时行乐的感慨,这种及时行乐多是追求功名而不得,带有点苦中作乐的味道,如《古诗十九首》之《人生不满百》、《驱车上东门》等。汉代士人的心态转变和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息息相關,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和“征辟”,西汉前期是极重道德品行,至汉武帝元丰五年时下《求贤诏》寻求实用之人才,再到东汉汉光武帝下《四科取士诏》寻求德才兼备之士,再到汉明帝之后的“选举不实”,选官趋向于世族化,在这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汉代士人寻求功名的仕途门槛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汉代士人心态的转变。
  三、汉代审悲意识的觉醒
  《文选》收录的汉代诗歌弥漫着浓浓的悲情,或是抒发离别的不舍,或是表现失意的哀伤,或是感叹人生无常,处处显示着一种抑郁的情怀。这些诗歌中的悲情意识首先体现在汉代女性群体独守空闺的哀怨上,《怨歌行》表现出女子在受宠之时已经陷入了深恐恩情不在的胆战心惊中,《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歌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气至》等都描写出女子空有盛世容颜和一颗真心而无人欣赏,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度过光阴。同时汉代诗歌的审悲情怀还体现在仕途失意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中,《四愁诗》中诗人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愁闷心境,《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驱车上东门》等诗歌中诗人由寻不到人生出路的痛苦转向感叹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无奈。两汉诗歌所体现出的悲情意识和当时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汉代文人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但再开明的社会也有黑暗的一面,甚至于东汉末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士”的局面,士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出世,而现实环境的残酷使其向道家寻求出路,发出及时行乐的感叹,但这种及时行乐中又饱含着深深的无奈,这种儒、道学思想的碰撞是其诗歌产生悲情,另一方面汉代战乱不断也造成夫妻、兄友之间的离别,这是汉代诗歌悲情产生的又一原因。
  这三十六首汉代诗歌描写自然率真、语言精练朴素、表达感情委婉曲折,代表着汉代文人的诗歌创作水平。分析这些诗歌可以窥探到《文选》编撰者对于诗歌的审美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在注重诗歌“言志”功能的同时更倾向于向“缘情”的方向发展。同时汉代诗歌的发展史也折射出汉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研究这些诗歌也助于进一步了解两汉时局及梁朝人视域下的汉代诗歌特征。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曹道衡.两汉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赵亦雅.《文心雕龙》与《文选》诗歌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其他文献
期刊
作者简介:谢真真(1993.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引言:  张爱玲处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出生于没落的世家大族,她经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岁月,她描绘了清冷华丽的香港故事,也经历了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最终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至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文学中构建“女性乌托邦”的这一思想深受西方文学及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但也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征。“女性乌托邦”的构建对于当代女性极为重要,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无法完全实现的悲剧,但也不能忽视构建“女性乌托邦”的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构建;女性乌托邦;女性文学  作者簡介:冯琰倬(1987-),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现任郑州理工
摘 要:人文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文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正确认识阅读文学经典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选分析了当前學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现状。又在此基础上从提升道德修养、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因独特的牧歌情调享誉世界,然而他的作品不仅表现湘西世界的美好,也体现湘西古朴人格与近代都市文明的交锋。本文对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进行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乡村;都市;人性;冲突  作者简介:刘元坤(1996.3-),男,吉林省松原市人,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在《洼地上的战役》创作时期文学很大程度上在向政治导向靠近,主要体现在塑造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但《洼地上的战役》却突破固定的写作模式,塑造的是更真实更接近生活的平民英雄——小士兵形象。  关键词:批判;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程冬霞(1990-),女,汉,文学硕士,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微型机控制的全数字化直流可逆调连系统。该系统在电流变化率超过临界值时引入一个电流变化率环。正反桥切换过程比较短,无过大的反向冲击电流。本文讨论了
摘 要:苏童的文字总是有一种颓废的美感。这离不开苏童对于悲剧性女性角色的描写,加之颓废而艳丽的意象营造意境,整个作品的颓废美感便扩散开来。  关键词:颓废;女性;意象  作者简介:阮姣蓉,女,汉族,湖北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周才庶,女,汉族,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汪曾祺的作品通常都写的平淡朴素,但就是在这种平和的笔触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存在。《鉴赏家》从一个普通的贩果商人角度出发,以及画家和鉴赏家之间不足为外人道的惺
摘 要: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大家,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美文作,每篇小说都是经典之作,如小说集《彷徨》、《呐喊》与《故事新编》等。纵观鲁迅的诸多的小说著作,发现其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可估量的,且通常以悲剧呈现。悲剧是一种美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悲哀、悲谐、悲愤与悲壮,在四个表现中,悲哀是体现悲情美的最基本形式。针对此项问题,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美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