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系统视野下的大学异地分校定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j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系统论强调系统之间,以及系统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大学异地分校的定位能够解决目前定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系统视野下的大学异地分校定位就是要综合考虑学校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内部要素,来确定分校在社会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系统的定位。
  关键词: 大学异地分校 系统论 高校定位
  
  大学异地分校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近年在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它对分校所在城市和总校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分校在定位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不清楚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所在。如何正确定位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就成为很多分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论要求从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有序性出发,强调对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这为大学异地分校的定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一、大学异地分校定位与系统科学分析方法
  大学异地分校是指大学的品牌、学科等资源与分校所在地方政府的经济等资源相结合,大学与地方政府协力组建的学科相对齐全的本科高校。大学异地分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末期两次兴建,现在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所构成的有序整体[1]。在此意义上,高校定位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及学校内部系统的有序性。与其它高校一样,大学异地分校定位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分校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二是作为高等教育子系统的分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这二者属于外部定位。三是作为系统的分校内部要素的定位,属于内部定位。[2]外部定位的系统内涵在于分校作为社会子系统,在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相交流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在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内部定位的系统内涵在于在确定外部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特征确定结构。
  现在大学异地分校定位时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模仿总校,贪大求全,与其它学校趋同,等等,其根源在于将学校作为一个孤立的组织来看待,没有将其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分析。实际上,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大学异地分校的外部定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影响分校的内部要素及其结构而影响内部定位。因此,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来解析大学异地分校的定位,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大学异地分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分析
  (一)大学异地分校与外部环境
  1.大学异地分校与所在城市
  大学异地分校建立的最大动力来自分校所在城市的政府,它们出于很多原因邀请大学在当地建立分校。首先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城市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方面跟不上。分校毕业生可以为其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是文化上对城市形象建设的需要。单纯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城市文化内涵不足,引进分校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最后是对城市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高校,引进师资,培养并储备人才,不仅能使城市从经济强市向各方面并重转变,而且本身的需要也可以拉动就业,从而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所以地方政府对分校的投入,尤其在建校之初是很大的。
  分校所在城市对其定位的影响体现在:作为有交换关系的两个系统,地方政府对分校进行资源上的投入,分校在定位时必须确定自己的服务面向的重点是所在城市。因此分校在确定学科专业结构的时候就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有重点地培养当地所需人才;另外,分校可以利用所在城市的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
  2.大学异地分校与总校
  总校建立分校出于以下两个目的:首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高质量的大学,一方面想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同时又担心办学质量降低。设立分校,进行第一层次的本科教育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大学通过建立分校,能够使自己的办学空间延伸到沿海城市,而往往这些城市又是高新技术的集中地,这也为其办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总校在这一过程中输入的主要是品牌资源,有时也会有师资、图书等资源的投入。
  要确定总校对分校定位的影响,首先要确定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还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运作中,总校与分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并列的两个子系统的特征比较明显。一方面,同一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大学异地分校的学科相对比较齐全,师资独立引进,而学科互补、师资共享的情况比较少,因为这会增加成本。例如师资方面,总校教师到分校上课,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总校办学中积淀的校园文化,分校也往往因其异地性不能共享。另一方面,作为同一系统的依存性很小。总校与分校各自的决策对对方来说影响是非常小的。大学异地分校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教育系统,其在教学、师资、管理上都是独立的。分校基本不影响总校的办学,而是作为总校的“窗口”、“基地”或“桥梁”存在[3]。
  确定了总校与分校作为两个系统的交换关系,就可以比较容易确定总校对分校定位的影响。首先,在系统交换过程中,总校输入品牌等资源,分校在定位时,尤其是建校之初应根据总校对分校的预设功能来决定办学定位;其次,作为独立的与总校相并列的系统,分校在定位的时候不能盲目跟随总校,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
  3.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大学异地分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成员,其发展也受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会有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集聚,以及向优势学科集聚的规律[4]。这对大学分校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大部分分校建立在经济新兴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吸引到越来越好的生源,同时新兴城市对某些人才的需求会比较大,有利于分校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但是如果分校抓不住这个机遇,那么只会越办越糟。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对大学异地分校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校不能只作为总校的附属机构,按照最初的定位进行发展,还应该逐渐根据自身,以及所在城市的特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并不断调整定位。
  (二)大学异地分校的内部要素分析
  高校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与管理队伍、办学条件(如仪器、图书等)、学校政策(如学术政策、人事政策、分配政策等)、校园文化(如学术传统、学习风气等)[5]。分校要素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方面,分校作为新生产物,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校了解并不多,很多时候会跟总校进行对比,由此分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办学条件有一定基础,总校会投入一定的资源,有利于分校的发展;校园文化方面,分校建立时间比较短,在吸引优秀师资,建立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方面不具有优势,但也正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要素的调整相对比较灵活。
  内部要素对分校定位的影响主要通过结构,也就是通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来体现。高校内部结构包括很多,如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等。
  从内部要素与结构出发,分校在定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按照系统开放性的原则,内部结构应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也就是在大学确定了在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基础之上来确定各种结构。其次,高校内部结构应该与学校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制约的,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而在功能一定的情况下,应该通过结构的建构、优化与调整以适应其功能[6]。就大学异地分校来说,它除了与其它学校一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之外,它更强调对总校和对地方政府的功能。再次,分校必须根据自身要素的特点,扬长避短,优化结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晓学校的定位,使其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肯定的态度,以减少其焦虑心理。
  三、大学异地分校正确定位的思路
  (一)谁给大学异地分校定位
  大学异地分校,与一般新建院校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地方政府的土地、经济资源,以及总校的品牌、智力资源基础之上的。在建立之初,不仅地方政府对它有一个定位,总校也会有自己的要求,并在要求的基础上对分校进行了定位。但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可能会使学校的发展出现与预设目标不相符合的地方,这时就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调整定位。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分校在建立之后的运作过程中,实际上是独立于总校的,所以在定位的时候可以在总校定位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规划。总校与地方政府确定的定位是根据想做什么确定的,分校的定位并不只是想做什么,而是要结合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来确定。
  (二)大学异地分校如何定位
  1.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
  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为所有的大学所共有,必须对社会尽到社会和学术双重责任,本文不作重点论述。
  2.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宏观上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优化,微观上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内外环境来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也是在本文中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区分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能级结构[7]。
  (1)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按照高校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的不同来确定的,据此一般认为有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现在很多大学,包括大学异地分校,在层次定位方面都存在争创研究型大学的趋势。建立分校的大学,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分校如果不根据现实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定位,而跟随总校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则会出现研究无成果,教学荒废的情况。所以大学异地分校在高校层次结构中的位置的确定,最初只能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在后期发展中再根据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2)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校的结构,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科类结构是由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要求共同决定的。现在很多学校在科类定位时都有贪大求全、盲目扩大学科门类的趋向,但在师资等方面却跟不上,也有的学校不考虑经济社会的需求盲目设置专业招生,最后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大学分校在建立之初一般不是单科学校,学科门类已经相对比较齐全,如果在此基础上追求更进一步的全面是无益的。作为地方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分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尤为紧密,所以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先发展培养当地紧缺人才,或者利用当地的一些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不能只走“全面发展”道路。
  (3)布局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布局结构是指高校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同时高校要与区域经济的特色相适应。高校的空间分布是在分校建立规划之初决定的,与其后期定位没有关系。分校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城市的投入,以及其他资源情况,发展自己的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4)能级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能级结构主要是不同高校水平上的高低结构,相应也就有重点大学、一般大学等能级上的区分。高等学校在能级结构上的定位,更多的不是体现在自己的意愿,而是由学科优势和社会声誉度来决定的。建立之初,受师资,尤其是社会知名度的限制,分校一般都是作为一般大学。但是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分校在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吸引了优秀师资之后,社会声誉度也就会逐步提高,从而慢慢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3.学校内部系统的定位
  大学异地分校的内部定位,就是要在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的基础之上,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等。
  (1)办学规模的确定。大部分分校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正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时候,分校借助这个时机都对自己的规模进行了扩张,而扩张的动力并非来源于内部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甚至是跟风,与办学之初根据地方需求确定的规模有了很大脱节,而且师生比例失调问题也日益严重。分校办学规模的确定,主要受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地方政府投入及学校的现有条件限制,只有在确定这些内容基础上才能确定合适的办学规模。
  (2)学科专业结构的确定。在办学之初,总校与地方政府对分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地方人才需求状况、地方优势资源与分校的师资状况来确定的,是符合学校客观现实的。所以分校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影响因素的变化,一般来说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大调整是不需要的。要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从中确定自己的优势学科。
  (3)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在现实工作中,不同行业,甚至不同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不同专业也具有不同的培养规格。就大学分校来说,首先能确定的就是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及地方所需人才的培养。而其他更具体的规格则要在对当地行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的要求来确定。
  
  参考文献:
  [1]E.拉兹洛著.闵家胤译.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
  [2]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邢志杰.大学异地办学与大学城、多校区办学的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李天然.我国高等教育的集聚规律和辐射规律[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李志平.本科大学基本要素探析[J].教育探索,2005,(4).
  [6]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
  [7]张德祥.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与大学的科学定位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特大城市而言,青年安居不仅是住房和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发展问题。青年兴则城市兴,青年强则城市强。据调查,当前在上海登记就业的16-35岁青年共有493.8
日前,市委、市政府领导视察有关基层工作后,在区大口党委书记季度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要着力抓好五项工作,其中涉及房地产业是两大任务:一是要始终坚持"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中央深刻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央重点部
本文着重阐述了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思想、基本模式和基本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2017年经济工作,其中对房地产业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二是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
清代初期山水画"四王"在山水画创作的表面现象上,采取了以复古为表现形式的创作方法,但是他们在山水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在师其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他们对于山
目的:观察强骨胶囊联合钙剂对老年性骨质疏松(OP)患者骨密度(BMD)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68
2017年7月11-12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在四川成都举办第九届中国房地产科学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深化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设立了住房供给创新、特色小镇建设、城市更新、
<正>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他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
浪漫主义是现代视觉传达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采用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能造成一种生机勃勃富有情趣的意境,唤起观者的兴趣与共鸣,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审美需要。这样能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