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的模因机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基于模因理论,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提出模因和语言迁移的内在相似性,然后对比两者的加工过程,最后指出变体模因与语言迁移的关系,总结出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第二语言模因传递与复制的过程,也是与已有知识相互竞争融合形成模因复合体或模因变异体的过程,为语言迁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模因 变异
  一、引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Odlin(1989)在其《语言迁移》这部专著里给语言迁移下了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根据他的定义,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就像一个中介,通过语言迁移这座桥,学习者可以将旧知识连通到新知识。例如,学习者知道“book”这个单词,他们将很容易学会“handbook”这个单词。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语言迁移来说,大脑中旧的认知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如果学习者将旧的认知知识运用到新知识中,学习者将会很容易地理解第二语言。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要利用不同阶段的特征帮助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有人说,过早的学习第二语言可能会导致不利的结果。因此,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适度地避免负迁移。由于迁移本身的复杂性,学者们对迁移现象的产生与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王红霞,2010)。而语言模因论的提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第二语言模因传递与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已有知识相互竞争融合的过程。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语言迁移来自母语对目的语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语言迁移的产生和加工过程还有待厘清,本文从模因论视角阐释语言迁移现象。
  二、模因论与语言迁移的相似性
  “模因”概念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先提出。Richard Dawkins在探讨基因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模拟生物遗传单位gene(基因),提出了文化传递单位meme(模因)(转引自Blackmore, 2001:7)。何自然和何雪林将模因论介绍到中国的语言学界(2003:201);何自然提出了语言模因论,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2005:54),这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模因靠复制而生存,任何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因像病毒那样感染和传播,从一个宿主(host)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或相同的模式。我们肉眼看不到病毒如何传染,但能注意到它可能走的路径和可能导致的症状。模因也如此,我们无法指出模因是些什么,但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的结果。
  模因论对语言的产生过程和语言的传播过程有着独到的解释力,它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语言进化规律的。二语习得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传递与复制过程(赵晓凤,2009:104)。语言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也是一种传播单位。人类相同的生活体验具有相似的心理表征,相似的心理表征可以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为语言模因的传播提供了心理支持。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就形成了母语的迁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语的部分特征会带到其中介语中,这就形成了母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同时,第二语言要被习得,它也必须以某种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识别、接受和输出,即第二语言也要成为语言模因,以模因的形式出现、复制与传播。因此,模因论对迁移现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三、模因论对语言迁移的解释性
  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问题(戴炜栋,2002:1)。模因理论对语言迁移现象给出了一个本质性的解释,对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审视并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分析。
  (一)模因论下的语言迁移过程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 )、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Heylighen F,1998)。“同化”指一个语言模因被人们注意、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记忆”指模因在人脑中停留和保持的过程;“表达”指模因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以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传播”指的是语言模因通过载体或媒介进行复制和输出的过程。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中遭到淘汰。在二语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其传播过程是第二语言模因的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过程。笔者从模因传播的角度将Gags(1988)的第二语言习得认知加工框架进行诊释,得出二者的相互关系(见图1):
  图1:语言迁移的模因机制
  图1表明,模因论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信息作为模因从一个宿主(教师或教材)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学习者)的过程。作为第二语言模因接受者的宿主——学习者,其模因接受的心理机制是:第二语言信息作为模因通过模仿输入给宿主,输入的二语语言信息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就是同化;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注意到的、被理解的二语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二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二语模因输出时必须从记忆模式转化为能被宿主感知并能为他人感知的有形体,一般通过话语交际路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二语模因的同化和记忆是影响二语模因传播成败的关键因素。   就二语习得过程来看,二语知识以模因形式感染学习者并进入学习者大脑中,形成输入(input);当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模因因子从记忆储存模因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了模因的传播,即输出(output)。在这整个过程中,学习者接受了模因,自然就成了模因的宿主。二语习得的理想情况是学习者对二语模因的理解与使用跟二语本族者一样,即形成模因的完全复制,从而使二语模因能成功地感染学习者,并得到成功复制和传播。然而,学习者大脑中的母语模因在二语习得的初期模因因子提取过程中处于强势模因的状态,因此二语习得的过程应该是母语模因结合二语语言模因形成复合模因的过程,两种语言模因因子在复合模因中的地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复制、变异或重组。
  (二)变体模因下的语言迁移
  语言复制、变异或重组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它是模因在宿主的抽象思维作用下,经过宿主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和传播,为其更换新载体,从而在语言迁移中产生变异(江华珍,2010)。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构成变体模因。
  1.词汇模因层面
  词汇模因层面,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就是很好的例子,如“酒吧”的“吧”字,本是英语“bar”的音译,当它被附以英语所带有的“柜台”“小屋”“小型休闲”“娱乐”“购物场所”的意义后,得到了复制和传播,成为活跃的语言模因。我们可以看到以“吧”命名的各种行业,经营网络娱乐的叫“网吧”,销售书籍的叫“书吧”,销售音像制品的叫“听吧”,提供彩票资讯的叫“彩吧”,研究股市行情的叫“股吧”,还有“茶吧”“陶吧”“闪吧”等,形形色色的“吧”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各个角落冒出来,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吧”文化景象。由此可见,英语词汇在被复制的过程中,词汇模因的重组构成了一个个新的语言模因,即变体模因。
  2.句法模因层面
  句法变异主要体现在句法的形式和结构没有变化,但内容变化了,用了一些新的词语替代。这样的句式一旦成为原体模因后,就很快被复制和传播,衍生出许多类似的结构,但内容各异的模因复合体,具有高度的能产性(蔡少莲,2006)。例如影视剧或小品中的经典台词或对白、流行歌曲中的某句歌词、耳熟能详的某句广告语等,往往因为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心态或携带了某种流行元素等原因而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他们嘴边脱口而出的“句”模因。2013年的春节晚会上小品《想跳就跳》中那声“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在几分钟之内就奠定了流行的基础,句式“×××,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旋即成为一个强势的“句”模因,被人们广泛地模仿、复制。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独白,成为人们竟相模仿的对象,并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语言模因变体。
  3.语篇模因层面
  经典的段落或篇章所运用的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立意和写作技巧都可以成为语言模因而进行变异和重组。例如: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领袖Martin Luther King在二十五万示威群众聚集的华盛顿林肯纪念馆前,发表了闻名世界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演讲广为流传,成为一个强势模因,人们在主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纷纷模仿。此外,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也有语言模因,比如《论语》,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直到现在人们还乐于引用。
  以上我们讨论了几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语言之所以在迁移中发生变异,同样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这些语言变异现象经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之后被重新复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结语
  语言迁移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语言传播为基础的模因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为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模因论,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了语言迁移现象,从模因论视角来看,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与发展。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模因靠语言复制而生存。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正是语言模因感染宿主之后,经过宿主的解码进行了复制、传播、变异与重组的结果。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usan.谜米机器[M].高申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Namur: Association Internet, 1998.
  [3]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
  [5]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A].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论文[C].2004.
  [8]赵晓凤.语言迁移的模因解释[J].湖北厂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9]江华珍.从模因论视角探讨语言迁移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10]王红霞.语言迁移的模因论解读[J].语言文化研究,2010,(6).
  (宁慧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总站汕头市中心站、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局、海胆增养殖场大力开发海水网箱养鱼新模式,积极开展《水下软体网箱养殖》试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16个试验网
1988年12月27日,为了准备召开国防工业部门第四次继续工程教育专题研讨会,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筹备会议在该委的继续工程教育中心举行。出席会议的
摘 要: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本文对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了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出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客家方言 赣方言 人体类词语 比较研究  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两者合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为两个方言区,这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实际上,对客赣方言分合判断应依赖于对两大方言尽可能详细的比较研究。本
为了顺利完成“八五”、“九五”期间科技、管理队伍新老交替的战略任务,全面提高广大科技、管理干部的技术业务素质,加速实现航天人才接力计划,上海航天局已于1991年9月1日
<正>编辑同志: 您好.不知今年国防工业部门继续工程教育研讨会是否召开?论文征集内容主要方面是什么?如有可能,请来信告知。 西安工业学院王圣雄 谭志清
从患病严重的罗非鱼眼球和鳃丝分离出两株菌株 ,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NS菌株为致病菌株 ,并经生理生化鉴定初步认为是斑点气单胞菌 ,再经药敏纸片试验后 ,用鱼康宝(中草药)和克
提出一个有限域上多项式方程组求解的自上而下的拟三角列算法和三角列算法,并且给出拟三角列算法的复杂度分析;2个算法都在F3上得到实现.实验结果表明,2个算法较之以前的算法
6月26日,铜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叶永海,率领副主任王敏、谢发耀、秦玉梅、魏加奎、李中建,以及各相关专门委员会主任等来到县检察院,对检察机关规范执法行为的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视
在庆祝国防科工委暨所属部队组建三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看到,国防科工委政治部宣传部编著的《神圣的事业光荣的传统》一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In celeb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