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对淡养殖高产试验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黄瓜鱼、红瓜等,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是暖温性、广盐性的河口鱼类,其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传统的美食海鱼,备受消费者青睐。我们于2010年4月至11月,在珠海小林镇进行了大黄鱼对淡养殖试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东西走向,长方形,面积6亩,可保持水深2.5米以上,底质为沙泥质,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养殖池内配备2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和1台1.5千瓦射流式增氧机。
   养殖池交通方便,周围环境较安静,淡水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养殖池周边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有关规定;养殖用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有关规定。
   二、放养前的准备
   1.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排干池水,暴晒池底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苗前十五天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也可用茶籽饼、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2. 苗种的食性驯化与淡化
   苗种的食性驯化,在大黄鱼养殖中尤为重要。食性驯化,首选新鲜低值鱼和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与鳗鱼饲料混合制成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然后逐渐减少鱼糜量、增加鳗鱼饲料用量,直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食性驯化阶段,要定点(设置饵料台)、定时(一般6时、18时各投喂1次)投喂,还要在投饵前发一固定信号,让鱼群形成条件反射,使它们习惯结群索食。大约经2周时间,就可驯化成功。
   大黄鱼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就必须进行苗种的淡化处理。淡化即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鱼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天的淡化,当池水的盐度降到2‰以下时,就可将苗种放入池塘养成。
   三、饲养管理
   1. 苗种放养
   从福建购进体长2~3厘米的鱼苗放入暂养池,自行标粗,并按上述方法进行食性驯化、淡化处理。4月2日清晨日出后,选取个体均匀、无病无伤、无残无畸、活动能力强、体长6厘米的鱼种7.2万尾进行放养,放养密度为1.2万尾/亩。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鱼种先放入养殖池内设置的网箱中,并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洗消毒5~10分钟。养殖池与暂养池的池水盐度均为2‰。
   2. 饵料投喂
   本次养殖全程选用的是通威牌海水鱼配合饲料。每天6时、18时各投喂1次,投饵前先发一固定信号。饵料投喂时可听到大黄鱼“咕咕”的叫声,当声音从小到大时,表明鱼已进入食场并达旺食,鱼吃饱后声音逐渐消失。日投饵量前期为鱼体重的7%~8%,中后期为鱼体重的3%~5%。投饵要“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点),并根据残饵量、天气、水温、水质以及鱼的活动情况等适当调整投饵量。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维、黄芪多糖、三黄粉等药物,预防病害发生。
   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关规定,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有关规定。
   3. 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大黄鱼的生长,调节好水质,能促进鱼类正常生长,有效防止疾病发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①勤注换水。鱼种放养初期,水深70~80厘米,以后每隔2天加注新鲜淡水5~10厘米深,直至达到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以利于提高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池水水位应相对稳定在2.5米以上。日常换水是每2天换1次,每次换水1/4~1/3。当水温低于13℃时,基本不换水,视水质变化而灵活掌握。当水温高于28℃时,每天换水,换水量在1/3左右。夏季高温季节掌握在下午排水、晚上进水,这样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大黄鱼食欲,又可塑造其体形体色。
   ②提高水体溶解氧。池水溶氧量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以利于鱼类生长和水中微生物繁殖。适时开增氧机是提高溶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鱼存塘量较高的情况下每天中午必须开机2~3小时。
   ③调节好水体酸碱度。水体酸碱度一般每半个月用生石灰调节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15~20千克,使池水pH值稳定在7.8~8.5。
   ④控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在使用全价饲料的养殖鱼塘中,经数月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普遍偏高,影响鱼类摄食与生长,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死亡。生产中可通过多开增氧机,加大换水量,投入特效改水剂、底质改良剂或使用沸石粉等方法,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促进有益生物繁殖生长。
   ⑤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抑制有害藻类、有害微生物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净化水体,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微生物制剂一般在水温22~32℃时,用水稀释活化后在晴天上午10时前全池均匀泼洒,使用前后5~7天内不要泼洒消毒剂,以免影响其使用效果。
   4.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大黄鱼外逃。每隔15天测定鱼的体长、体重。每天测水体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并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鱼的生长情况与水质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 病害防治
   本次养殖全程贯彻“防重于治”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在养殖期间定期对食场进行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做好药物预防与水质调节等措施,养殖过程没有发生重大的病害。
   四、养殖结果
   1. 收获。经8个月养殖,于11月底收获大黄鱼57744尾,总产量34646.4千克,亩产量5774.4千克。共投喂饵料41575.5千克,饵料系数1.2。
   2. 经济效益分析。大黄鱼产值727574.4元(21元/千克)。生产成本485650元,其中鱼种费86400元、饲料费332604元、电费34646元、工人工资24000元、池塘租金4000元、药品费4000元。总利润241924.4元,每亩获纯利40320.73元。投入产出比为1∶1.5。
   五、小结与讨论
   1. 通过试验表明,大黄鱼淡水养殖是可行的,而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有些海水里的致病菌、寄生虫在淡水里不能生存,这可降低大黄鱼发病率,从而减少渔药用量,提高鱼产品的质量。
   3. 大黄鱼淡水养殖技术性很强,因此养殖风险也较大。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一定时期内大黄鱼淡水养殖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要吸取一些品种养殖的经验教训,不要盲目地一窝蜂发展,以免造成发展一个品种垮一个品种的恶性循环。要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推广大黄鱼的淡水养殖,并在发展中继续探索、总结和提高,尤其在苗种的食性驯化、淡化、水质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363000)
其他文献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呼吸道型、肾型、生殖道型和肠型。笔者就一例柴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作一简述。   一、发病情况   2011年3月初,河南省内黄县某大型林下生态养殖场6000只60日龄雏鸡发病。先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后发生顽固性腹泻,排白色石灰水样粪便,共死亡100多只。经调查,本批次鸡未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   二、发病
将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到的降水粒子的回波强度数据转化为相对湿度值,对同一时刻MM5模式初始场中的相对湿度值进行订正。多次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修正模式初始场在雷达回波区
酶制剂与饲料混拌或直接喂猪,可大大提高饲料中营养成分的转化、消化和利用率,明显减轻或消除饲料中有毒物质和抗营养物质的副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一、酶制剂的主要功用   1. 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率。猪要消化、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没有酶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饲料中的蛋白质需经蛋白酶、肽酶分解转化成氨基酸,淀粉、纤维素要经淀粉酶、纤维素酶分解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猪体吸收
中浙优8号(中浙A/T-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广西在2007~2008年进行引种试验鉴定,2009年准许经营推广,适宜在桂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和在高寒山区稻作区海拔800米以下及习惯种植中稻的地区种植。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3~149天。  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自2007年开始引进该
李子柒古风生活微纪录片以微博、抖音等为主要平台,关注日常生活,艺术语言独到,适应自媒体传播环境,富有审美价值,创新了纪录片的制播理念,拓展了纪录片的概念边界与题材外延
我国耕地资源不足,且气候复杂多变和水资源匮乏,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去打破生产自然资源的约束,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点,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农业科技应用中,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中具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增产增收的内因,是其他各项农业技术的载体。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近几年来,在全球农作物单产提高中,良种的贡献率达25%。目前,我国每年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