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精神乃小康之本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ao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亿大国经济上去了,物质发达了,精神若何?信仰若何?值得中国后30年深思。
  
  物欲与需求不能划等号
  
  《小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您觉得经济发展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何关联?
  陈群:小康者,乃国祚之需,百姓之愿,天经地义。但“小康”是否单一“经济”、“财富”?“民生”是否单一“民财”、“民物”?“幸福指数”是否仅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直有观点把“经济建设”的“中心”当成“唯一”,出现不少教训。最近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举世轰动,并非偶然。13亿大国经济上去了,物质发达了,精神若何?信仰若何?值得中国后30年深思。
  从市场标准、满足物欲来讲,经济发展可谓天经地义。的确,搞现代化若忽视人的本性,何谈“以人为本”?没有丰富的物质,搞现代化何益?
  但此论仅为一面之理,要弄清一个概念——欲望与需求的区别:一者,自古以来,欲望人皆有之,但满足者从来是少数(因为欲望是与优于多数才实现满足的);需求亦人皆有之,满足者虽多些,但仍有众生为需求愁肠百结。二者,欲无止境、欲壑难填,任何“现代化”都满足不了。而需求有限,再大的需求,不过一日三餐,夜寐一床。三者,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物质欲望与精神富有,此题目至今难成共识。四者,人类欲望是“小姐之欲,丫环之命”。近50年人类消耗地球资源总量,超过5千年总和,若全球65亿人的“物欲”、“财欲”都燃烧起来,会是什么局面?21世纪面对的难题大有别于前5千年,问题不在于应当满足物质欲望与否,而是地球能否支撑这种欲望。我多年前曾算过一笔帐:仅按10亿中国人算,要达到美国人均消费水平,还需要2.5个地球;若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尚需8到10个地球。因此我的信念是:满足需求天经地义,满足欲望痴人说梦。
  
  幸福之本非物欲之本
  
  《小康》:应该说,近年来,在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越来越多了,如何让人们获得幸福感也是小康社会的一大内容。您如何看待幸福之本?
  陈群:人与动植物有别,至少3条:其一,人与动植物皆有“自然属性”,但人多一条“社会属性”。“欲望观”是对人的“社会属性”有所忽视。如果欲望无度和恣意放纵,就会加速诱发出黑格尔讲的“人性恶”,为物欲而不择手段,必然造成社会恶果。谋财害命,假冒伪劣,礼崩乐坏……其二,现代化能否保证“欲望”满足?不能。猪有圈即安,长到肥大,一刀了之。人则不同,有圈后要大圈,大圈后要豪圈;人人有了豪圈,“欲望”再次失落,还可能盼金圈、钻石圈!卖了万科买康城,何也?欲也!其三,物质欲望能否保障幸福?不能。动物有食就幸福,人不行。“乡下人进城了,城里人又住乡下了”那段顺口溜,充分说明人的“物欲”是多么横流!动物只要有食,幸福指数一生皆高;人的物质天天在丰富,幸福感比5000年前多了多少?
  


  
  为亚当•斯密鸣不平
  
  《小康》:西方传统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到经济全球化,基本指向是资本、市场及物欲,以符合“人的本性”为宗旨,形成“财富”价值观,历来被奉为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人性基础”,支撑着整个西方文明和第二现代化大厦。但这座大厦却越来越让人远离幸福感。您如何看这一问题?
  陈群:传统经济学,历来以“人性自私”为生物学基础,造成资本主义“最符合人性”的神话。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利己推理”意义上的逻辑体系。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们不断完善这一体系。我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也信奉这一套。但是,现代经济学体系的致命的弱点是,其逻辑前提——只信奉“人性自私”,否认“人性利他”的一面,以至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幸福观”,一直流传至今。21世纪,现代脑科学打破了这种平庸状态,标志是脑科学最前沿,发现了大脑中“幸福中枢”的3大发现:一叫镜像神经元,二叫颞上沟,三叫11号染色体,三者共同证明了“利他行为”能产生最大幸福感!
  脑科学的新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为重新评价传统经济学开辟了新思路。亚当•斯密被视为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他一直被宣传为“以利己主义”建立经济学的典范。这个在20世纪之前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理论”,在21世纪受到了致命的挑战。
  现代人对亚当•斯密不公正在于,往往只记住了他“利己主义”的一面,却忘记了他“道德主义”的另一面。他一生写了两本重要著作,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主要讨论了“人的自利行为”,并“从自利行为出发论证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却被人“遗忘”或“忽略”了。最近10多年来,西方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才重新掀起研究《道德情操论》热潮。其实,亚当•斯密认为同情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禀赋。重要的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如何将这种自利心和同情心导向一个美好的社会。
  
   “小康之本”真谛何在?
  
  《小康》:在您看来,小康之本究竟是什么?
  陈群:“小康之本”无非是回答这类问题:“人生”应怎样度过?应怎样才算幸福?“彼岸”究竟是什么?从而回答“人本”难题:更多的是物欲,还是精神?
  今人笃信物欲,一是本性确有贪婪存在。有说上帝就是这样造人的,说对了一半,因为大自然并不赞成此信条。人类大犯天怒,已经遭报应了。二是人类有个先天不足,即不由自主的“趋同性”和“盲目性”。常常忽视深层潜规则——精神很容易被“塑造”。唐代妇女“以肥为美”,谁会用大量金钱去减肥?先驱者以为理想献身为幸福,谁会贪恋财富?……相反,当把社会理解为“经济至上”,把人的精神塑造成“唯财是举”的时候,也很容易以此为天经地义的小康观。
  何为“小康之本”?若是欲望,则欲望无边,最终无路;若是“财富”,则财富有限,永远争斗。我以为,最大限度丰富人的精神,才是社会唯一可行的发展方向。古人说“大同”,今人盼“小康”,资本迷“私有”,马氏论“共产”……其实最高明的还是马克思,既有“物质极大丰富”,也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符合人本精神。若把“人本”视为“欲本”,恰恰是剑走偏锋!真正的“小康之本”,当是“满足物质需求,崇尚精神富有”——即“第三现代化精神”,这是我提倡的。
其他文献
曾经,天津就像一个豪门贵族“海天富艳.景物饶人”的欧风美雨式的繁秉像一块大磁石将天南海北的人吸引到这个天子渡口来。
王吉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当前的医疗改革还是取得一定成就的,特别是医改使老百姓、企业承担大病的能力提高了,因为盘子大了,按照大树法则,毕竟得重病的人少。但某些方面还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简单地说,所谓“虚拟现实”,
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并不懈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对于大脑,我们普通人有的也只是一些浅显的认识。不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与大脑有关的口头禅倒是不少。比如,“脑洞大开”“脑袋被门挤了”“脑子进水”,等等。可是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大脑上真的有洞吗?大脑上的沟是被挤出来的吗?水真的可以进入脑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些有趣的话题!  No.1脑洞大开:大脑上真的有洞
“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城市用地内部和周边所有绿地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应该是完整和连贯的。“绿色基础设施”使绿地能够与城市运行必需的其他基础设施
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公众参与研究和实践,取得了
试验以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对鲁梅克斯K-1(RK-1)、紫云英(ASL)、高丹草(SHS)、苏丹草(SSS)、矮象草(PPM)、苜蓿(MSL)、木薯干草(CH)、稻草(RS)、氨化稻草(ARS)与木薯渣(CR)的品质进行了评定。IV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上海市木本植物种类进行了统计整理,并对上海木本植物的组成、来源、变化和区系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具有木本植物87科304属721种(含亚
金融危机下不必人人自危,但是具备量价齐跌特征的行业除外。饱受金融危机摧残的行业伤势各不相同,受伤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圈目团口日躅国际上有一个流
“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10月13日,胡锦涛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强调抓住农村改革重点能带动中国经济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考虑。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未来农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