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中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简述自己在课外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外阅读;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42-1
一、目前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 “列书单”,亦即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目前是由《课程标准》的编订机构、各级教学科研部门、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目。被列入“书单”者,多为古今中外的名著,且多以文学名著为主,兼及其他。对“书单”响应最热烈、行动最迅速的是出版社和书商,学生那里较为被动,响应也非强烈。没有一份“书单”里没有曹雪芹和冰心的作品,也没有一份“书单”有郭敬明的名字。实际上有几个同学在深入读曹雪芹或是冰心的作品呢?又有多少学生在泛滥地读郭敬明?这里涉及一个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二) “搞活动”,亦即搞与读书有关的、旨在推动课外阅读深入开展的各种各类的活动
读书征文比赛指定读哪几部名著或一个大致的阅读范围,让学生读后写作一篇类似于读后感之类的文章,然后交由评委会筛选出获奖者。这类活动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等单位主办,下文件硬性规定学校必须上送几篇文章。学校往往是指定几个有可能获奖的学生参赛,故涉及面不广,且具有完成任务的性质。
阅读知识竞赛 这类活动大多由阅读类的杂志社主办,涉及题目的知识点是在当年或上一年的杂志里头。虽不收参赛费,但必须订阅全年的杂志,商业气息浓厚,学生往往不愿参加。
中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读书节或阅读节。但在较小的范围内,如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已经有人率先在搞。与读书节相伴的,往往还有美丽而诱人的读书口号以及图书打折展销等系列性活动。
这些往往是表面形式大于实际收效。
(三)“开设课程”,即在现有语文课之外再专门开设一个“课外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指导课”
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中学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上文列举的“列书单”和“搞活动”相比较,这个更切实际,更具体。但据同行的反映和笔者的实际观察,收效依然不大。原因何在?除了各学科的应试演练繁多而学生的应试压力太大这一大环境大气候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之外,课外阅读课虽然开设了,但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到位也是两大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后者。
认识不足既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表现在学生身上。领导和教师虽然也知道学生光死抠书本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去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但到具体落实的时候,总还是把它排在了中考高考科目的后面。
措施不到位主要在于教学目标任务的模糊甚至缺失。许多学校只是把课外阅读课往某个语文教师的名下一排,规定教师哪一节带领哪个班的学生进入校阅览室或图书馆阅读图书报刊。至于具体到这门课程该如何实施,基本没招。多数教师也就按学校的要求先是把学生带入阅读场所,然后是维持好40分钟的纪律而已。如此这般,原本是一个极好的课程创意,也就滑入了一种效率平平的形式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二、一些思考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从小”,二是“习惯”。只要看看爱读书的犹太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就不难明白这一点。他们一旦要出门,少不了要往小包包里塞一本两本书进去;公园里、地铁列车上,甚至是街头的石凳、公共场所的台阶上,都不难瞧见他们专心而优雅的读书身影。出门在外,还如此抓紧时间读书,是他们来不及完成老师催交的作业,还是明天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都不是,而是习惯使然。习惯一旦养成,你叫他不读书他都难受;而没有习惯,做再多的读书呼吁也枉然。
眼下,许多家庭似乎已经具备了营造读书氛围以影响下一代的条件,但万事开头难,要形成气候谈何容易?再加上国人好浮躁,有了钱先要买房买车,有了闲暇时间要出门旅游,零零碎碎的时间要搓几圈麻将。也难怪,多少年来,穷怕了,累够了,确实也该享受一下了。
(二)学校里的努力
1.硬性规定科学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每周摘抄点评。学校应挑选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或具备上述素质的图书管理员担任课外阅读课的任课教师。在这门课刚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可简单地讲一讲阅读的意义(切勿过度说教),然后是科学地详尽地教给学生怎样做阅读笔记,包括基本格式和记录要点等。
先是借鉴前人并根据自己的读书和记笔记的经验,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外阅读笔记的格式,其中主要的是栏目的设置,必须尽可能做到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记;既考虑中学生目前的学习需要,又兼顾将来的发展需要(如搞研究、做学问的需要)。本人设计的阅读笔记有编号、日期、题目、体裁、作者、出处、字数、累计字数、摘录、提要、感悟、评价等共12个栏目。
2.课内——语文书头笔记。这一笔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课内学语文要不要记笔记?回答是必须要记,包括预习、听讲、复习等都必须随学随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第二,记在哪里?一律记课本上。凡是学过的课文,原文的旁边必须留有你的文字和圈圈画画之类的各种符号,留下你思维的痕迹。第三,记什么,怎么记?我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共十个方面,即“注音、释义、补缺、纠错、记相关,划重(点)、提要、质疑、析难、评优劣。”
(三)“百家讲坛”的思考
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这么火?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把我们的民众需要的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主动地介绍给他们,灌输给他们,传承给他们。
有人说这是“游戏读书”,或者说是初级文化需求。读易中天的书大概不会产生一批战略家,读于丹的书,也不可能造就思想家,而读余秋雨的书,虽然他字里行间颇多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某种忧思,本来比较雅,但大多数人恐怕是当高级旅游指南来读的吧。如果把经典看做圣典,难免读的累。
关键词:课外阅读;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42-1
一、目前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 “列书单”,亦即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目前是由《课程标准》的编订机构、各级教学科研部门、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目。被列入“书单”者,多为古今中外的名著,且多以文学名著为主,兼及其他。对“书单”响应最热烈、行动最迅速的是出版社和书商,学生那里较为被动,响应也非强烈。没有一份“书单”里没有曹雪芹和冰心的作品,也没有一份“书单”有郭敬明的名字。实际上有几个同学在深入读曹雪芹或是冰心的作品呢?又有多少学生在泛滥地读郭敬明?这里涉及一个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二) “搞活动”,亦即搞与读书有关的、旨在推动课外阅读深入开展的各种各类的活动
读书征文比赛指定读哪几部名著或一个大致的阅读范围,让学生读后写作一篇类似于读后感之类的文章,然后交由评委会筛选出获奖者。这类活动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等单位主办,下文件硬性规定学校必须上送几篇文章。学校往往是指定几个有可能获奖的学生参赛,故涉及面不广,且具有完成任务的性质。
阅读知识竞赛 这类活动大多由阅读类的杂志社主办,涉及题目的知识点是在当年或上一年的杂志里头。虽不收参赛费,但必须订阅全年的杂志,商业气息浓厚,学生往往不愿参加。
中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读书节或阅读节。但在较小的范围内,如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已经有人率先在搞。与读书节相伴的,往往还有美丽而诱人的读书口号以及图书打折展销等系列性活动。
这些往往是表面形式大于实际收效。
(三)“开设课程”,即在现有语文课之外再专门开设一个“课外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指导课”
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中学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上文列举的“列书单”和“搞活动”相比较,这个更切实际,更具体。但据同行的反映和笔者的实际观察,收效依然不大。原因何在?除了各学科的应试演练繁多而学生的应试压力太大这一大环境大气候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之外,课外阅读课虽然开设了,但对这门课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到位也是两大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后者。
认识不足既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表现在学生身上。领导和教师虽然也知道学生光死抠书本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去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但到具体落实的时候,总还是把它排在了中考高考科目的后面。
措施不到位主要在于教学目标任务的模糊甚至缺失。许多学校只是把课外阅读课往某个语文教师的名下一排,规定教师哪一节带领哪个班的学生进入校阅览室或图书馆阅读图书报刊。至于具体到这门课程该如何实施,基本没招。多数教师也就按学校的要求先是把学生带入阅读场所,然后是维持好40分钟的纪律而已。如此这般,原本是一个极好的课程创意,也就滑入了一种效率平平的形式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二、一些思考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从小”,二是“习惯”。只要看看爱读书的犹太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就不难明白这一点。他们一旦要出门,少不了要往小包包里塞一本两本书进去;公园里、地铁列车上,甚至是街头的石凳、公共场所的台阶上,都不难瞧见他们专心而优雅的读书身影。出门在外,还如此抓紧时间读书,是他们来不及完成老师催交的作业,还是明天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都不是,而是习惯使然。习惯一旦养成,你叫他不读书他都难受;而没有习惯,做再多的读书呼吁也枉然。
眼下,许多家庭似乎已经具备了营造读书氛围以影响下一代的条件,但万事开头难,要形成气候谈何容易?再加上国人好浮躁,有了钱先要买房买车,有了闲暇时间要出门旅游,零零碎碎的时间要搓几圈麻将。也难怪,多少年来,穷怕了,累够了,确实也该享受一下了。
(二)学校里的努力
1.硬性规定科学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每周摘抄点评。学校应挑选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或具备上述素质的图书管理员担任课外阅读课的任课教师。在这门课刚开始的几节课里,老师可简单地讲一讲阅读的意义(切勿过度说教),然后是科学地详尽地教给学生怎样做阅读笔记,包括基本格式和记录要点等。
先是借鉴前人并根据自己的读书和记笔记的经验,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外阅读笔记的格式,其中主要的是栏目的设置,必须尽可能做到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记;既考虑中学生目前的学习需要,又兼顾将来的发展需要(如搞研究、做学问的需要)。本人设计的阅读笔记有编号、日期、题目、体裁、作者、出处、字数、累计字数、摘录、提要、感悟、评价等共12个栏目。
2.课内——语文书头笔记。这一笔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课内学语文要不要记笔记?回答是必须要记,包括预习、听讲、复习等都必须随学随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第二,记在哪里?一律记课本上。凡是学过的课文,原文的旁边必须留有你的文字和圈圈画画之类的各种符号,留下你思维的痕迹。第三,记什么,怎么记?我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共十个方面,即“注音、释义、补缺、纠错、记相关,划重(点)、提要、质疑、析难、评优劣。”
(三)“百家讲坛”的思考
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这么火?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把我们的民众需要的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主动地介绍给他们,灌输给他们,传承给他们。
有人说这是“游戏读书”,或者说是初级文化需求。读易中天的书大概不会产生一批战略家,读于丹的书,也不可能造就思想家,而读余秋雨的书,虽然他字里行间颇多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某种忧思,本来比较雅,但大多数人恐怕是当高级旅游指南来读的吧。如果把经典看做圣典,难免读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