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尽管科学已经证明“儿童期是大脑想象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就小学教育来说,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能力=考试成绩”,所谓“想象力”也就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谈论素质教育时,“培养创造力”就已经被高调地提出,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创,顾名思义是新的,以前没有的,跟别人一样了就不再是创造了。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增强“想象”,“想”与“创”并存。
小学语文作文课一直以来都被誉为“难题”,从七十年代的“抄”,到八十年代的“模”,经九十年代的“凑”,而今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得引导学生“想”,激发学生“创”。怎样想,怎样创,以一堂作文课为例浅谈具体方法。
一、 激发好奇,诱发兴趣。
因为是尝试性上作文,我大胆地丢掉了课本,成功地让孩子们发现老师没有带语文书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用方巾包起来的东西,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没带书?”“要给我们讲故事吗?”“要教我们做游戏吗?”“不对、不对,你看老师拿着什么?”……此时,千万别马上制止他们,因为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激发好奇心。想象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产生新奇感,诱发上这堂课的兴趣。
二、 指导观察,鼓励想象。
当学生们看清老师故作神秘带来的只是个乖巧的木偶娃娃时,他们高涨的兴趣开始下滑,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了。“你希望这个普通的木偶娃娃出现什么奇迹吗?那你得仔细描绘她的样子,她一高兴,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哦!”一下子,气氛又活跃了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此刻应做的就是“听”,认真听他们说,及时鼓励与补充。
一个比一个更小的,却长得一模一样的娃娃从大一号的娃娃肚子里蹦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眼睛都睁圆了,当从大到小的一组套娃娃全部展示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连小嘴都张圆了。
生活这个大舞台包罗万象,我们的想象离不开它,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成为“有心人”,过了就忘了,所以要想让这一刻过了不忘,老师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来把课堂推入高潮。引导学生从课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把自己会做的游戏跟套娃娃分享,平等的讨论交流开始打破作文课的常规,培养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打破常规。
三、 尽情想象,创造新奇。
儿童的思维远不是我们可以任意估量的,在这堂作文课的目的已经达到时,学生的突发奇想提醒了我。
“老师,我可以不与木偶娃娃们做游戏吗?我想当老师,我要教他们写字。看,写对了,我表扬他们,他们都笑了。”这样的语言是我们“预设”不了的,我毫不犹豫地夸奖了他的“创新”,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老师,我就是那个最小的娃娃,我正努力学习,我要像《木偶奇遇记》里那个木偶娃娃一样,通过努力变成真正的人……”
在我原想结束这堂作文课时,学生的想象与创新却把这堂课推入了另一个高潮,准确地说,这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潮。由此,应该更加确信,要培养创造力,就要打破常规,尽情想象。
看来,作文课也不难,把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老师奖励他们每人一根思维的“橡皮筋”,把“橡皮筋”的另一头凝固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完成每堂课的任务。长期坚持,作文课老师不再犯难,写作文学生不再犯愁,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素质教育何难呢!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谈论素质教育时,“培养创造力”就已经被高调地提出,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创,顾名思义是新的,以前没有的,跟别人一样了就不再是创造了。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增强“想象”,“想”与“创”并存。
小学语文作文课一直以来都被誉为“难题”,从七十年代的“抄”,到八十年代的“模”,经九十年代的“凑”,而今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得引导学生“想”,激发学生“创”。怎样想,怎样创,以一堂作文课为例浅谈具体方法。
一、 激发好奇,诱发兴趣。
因为是尝试性上作文,我大胆地丢掉了课本,成功地让孩子们发现老师没有带语文书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用方巾包起来的东西,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没带书?”“要给我们讲故事吗?”“要教我们做游戏吗?”“不对、不对,你看老师拿着什么?”……此时,千万别马上制止他们,因为这正是我要的效果——激发好奇心。想象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产生新奇感,诱发上这堂课的兴趣。
二、 指导观察,鼓励想象。
当学生们看清老师故作神秘带来的只是个乖巧的木偶娃娃时,他们高涨的兴趣开始下滑,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了。“你希望这个普通的木偶娃娃出现什么奇迹吗?那你得仔细描绘她的样子,她一高兴,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哦!”一下子,气氛又活跃了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此刻应做的就是“听”,认真听他们说,及时鼓励与补充。
一个比一个更小的,却长得一模一样的娃娃从大一号的娃娃肚子里蹦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眼睛都睁圆了,当从大到小的一组套娃娃全部展示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连小嘴都张圆了。
生活这个大舞台包罗万象,我们的想象离不开它,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成为“有心人”,过了就忘了,所以要想让这一刻过了不忘,老师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来把课堂推入高潮。引导学生从课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把自己会做的游戏跟套娃娃分享,平等的讨论交流开始打破作文课的常规,培养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打破常规。
三、 尽情想象,创造新奇。
儿童的思维远不是我们可以任意估量的,在这堂作文课的目的已经达到时,学生的突发奇想提醒了我。
“老师,我可以不与木偶娃娃们做游戏吗?我想当老师,我要教他们写字。看,写对了,我表扬他们,他们都笑了。”这样的语言是我们“预设”不了的,我毫不犹豫地夸奖了他的“创新”,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老师,我就是那个最小的娃娃,我正努力学习,我要像《木偶奇遇记》里那个木偶娃娃一样,通过努力变成真正的人……”
在我原想结束这堂作文课时,学生的想象与创新却把这堂课推入了另一个高潮,准确地说,这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潮。由此,应该更加确信,要培养创造力,就要打破常规,尽情想象。
看来,作文课也不难,把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老师奖励他们每人一根思维的“橡皮筋”,把“橡皮筋”的另一头凝固在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完成每堂课的任务。长期坚持,作文课老师不再犯难,写作文学生不再犯愁,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素质教育何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