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峰值与气候变化

来源 :农业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疫灾的发生存在阶段性的高峰变化,人口变动趋势与疫灾频度变化存在线性关系,战争是导致疫灾频发、形成疫灾高峰波段的直接要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时期疫灾出现的首个高峰时期,气候的寒冷特征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是促使该时期疫灾发生呈现峰值变化的导向原因,存在如旱、水、兵—饥—疫等复合型灾害链的灾害表现形式。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应对措施是影响疫灾广度与深度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军队作为疫灾发生的重灾区,在应对疫病流行的治理上未显现出应有的正面处置措施,甚至借疾疫充当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加剧了疫灾流行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考察和比对数种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志和游记,确定了1949年以前西藏农作物的种类;综述了粟、黍、青稞及小麦等在西藏栽培与引进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近几年相关的考古新材料;根据有限的史料初步考述了1949年以前多种主粮、经济作物、瓜蔬及果树在西藏的栽培与引进情况;初步探讨了大麻、蚕桑、棉花、甘蔗及圆眼等是否曾在西藏栽培的问题,认为只有大麻和蚕桑可能在西藏小范围种植。探究西藏农作物种类及其栽培与引进,不仅可增加对西藏传统农业状况的认识,且可拓宽了解西藏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视野。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以虎门销烟的勋业彪炳史册,是禁烟除弊、反对侵略的民族英雄,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作为维护专制王权统治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除潜心政务外,还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本文通过整理散见于官私文献中的林则徐治河、赈灾、兴农、屯耕等为民造福的农业举措,对其深厚的农政思想及农业实践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