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体育课融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课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运动中人的价值,关注运动的主体——学生的精神生活,从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入手,重视人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运动走进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生命力旺盛、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张静(1971- ),女,河南洛阳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13-02
  
  一、关于高校体育课
  
  自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大的补充和调整,教学方式也日趋灵活合理,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基本上做到自主“择师,择时,择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但在教育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知识技能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技能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将知识技能当做体育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技能与人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精髓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创造人的教育意义,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的。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学生。(1)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帮助他们形成勇敢、果断、坚毅的品质。同时,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和关注。不管是优生,还是一般生,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关怀学生的的困难和痛苦,理解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2)教师和学生只能算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事实上,今天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有时学生知道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却是知识的盲点。对此,体育教师应面对现实及时改变,否则,会使自己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并会拉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与谅解。(3)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以真挚的爱教人、育人,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与敬仰。对体育教师来说,爱是责任、是信念、是尊重,爱体现了人文平等、人文关怀。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多关心爱护学生。尽管现在的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身体和心理发育日渐成熟,但其主体性人格尚需不断修炼。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览无余。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可以广泛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3.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宽容锤炼学生。学生在智力、人格、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很大,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安排丰富的练习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及其表现,既要看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又要给学生以自尊和自信。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的构想
  
  (一)加强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性化,使运动项目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
  近几年来,中国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和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但体质体能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体育活动不足。足够的运动时间和适当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的要素。应坚持体育运动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性化,即健身性和趣味性,使运动项目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改变原有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组织方式,开展旨在使运动参与能够得到身心愉悦的趣味性运动竞赛,改变片面追求成绩的现状,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之一。
  (二)让体育锻炼生活化、习惯化,成为消除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有力武器
  进行体育锻炼可增进健康,并能防止慢性及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当前很多大学生具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在电脑前久坐等。而且许多学生因为学习太忙,没有时间进行锻炼,缺少户外活动。这些不良习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肥胖或纤弱学生的增加,以及患消化不良、便秘及近视眼等疾病学生的增加。运动是消除肥胖的良方,习惯性的运动和健身活动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缓解精神紧张,以及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增加葡萄糖的耐受力,从而减少生病的几率,保持体魄健康。
  体育运动的生活化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活方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高品质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
  (三)使大学生树立用体育的方法来获得健康的意识
  具有健康意识是大学生成为社会期望的人才的内在因素。具有健康的意识,还必须选择最佳的获取健康的手段。获取健康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运动无疑是第一选择,因为体育运动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也是一种最方便、廉价、快乐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动力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并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渗入心理调控训练,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达到能自我调控的程度,以满足提高动作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自觉和理性的选择。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价值观
  健康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健康心理和生活技能等方面价值观构成的综合体。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许多人患有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疾病,这对社会、家庭、个人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正视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生质量的内涵。
  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清楚地知道没有健康就没有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具备进行健康行为的能力和动机,并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能理解“人格完整和谐”等标准是健康范畴的重要成分之一。体育教师应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价值观,使所有大学生都能自觉地、有效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发挥学校体育在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正确的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现实的健康和将来健康的养护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生命力旺盛、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活动主体正是我们人类自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体育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尊重运动中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从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入手,重视人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运动走进学生生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充沛的工作精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尚旭,尹锡荣,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教育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
  [2]李顺英.上海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体育科研,2006(2).
  [3]杨则宜.中国大陆学生体质状况及运动和营养干预[J].体育科研,2006(6).
  [4]卢元镇.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J].体育科研,2006(4).
  [5]杨金田,邢建辉,武树霞.体育院系大学生的哲学观分析[J].体育科研,2007(2).
  [6]邹勤.关于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构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
其他文献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法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独立
中小户型住宅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住宅消费的主流。本文主要论述中小户型住宅的精细化设计,通过中小户型住宅设计过程中压缩公摊面积、户内的平面布置、居住功能空间尺度的选
目的: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的体会进行研究总结。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进入我院的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共63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摘要]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由于行动体系课程对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与之对应的中职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机制需要建立“引动”系统、“助动”系统和“驱动”系统,并关照“扰动”系统的客观存在及其转化机理,使四大系统形成一股整体力量,共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行动体系课程 中职教师 教学能力 促进机制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8- ),男,浙江东阳人,
高强度混凝土由于其强度等级高,密实性能好,减轻自重,节约成本。已被列为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重点推广项目之一。由于节能减排,降低水泥用量以及各种原材料的波动
本文从传统户外写生学习内涵入手。解读其同纯艺术和设计类专业之间的价值关系.通过动画语境的植入,从动画的历史发展、本质概念、制作流程、学习方法等角度重新思考动画专业户
文章通过对目前医学免疫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医学免疫学应采用PBL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方法的操作过程及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
本文从结构设计角度阐述钢结构节点设计的原则,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城镇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当围绕区域城镇布局,采用梯度推进战略,形成能为区域服务的多层级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不同层次人
[摘要]文章阐述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针对“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 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贲春明(1967-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教学、双语教学、职业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