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旨在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门人才。
  关键词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261-02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在生态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各级政府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连续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培养掌握食用菌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的专门人才[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1996年起面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微生物应用、食品工程、资源环境、园艺等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该门课程。近年来选修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表明该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普遍认为食用菌课程是少数能够真正学到实用技术的课程之一。但与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相比,有关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改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在此,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实验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
  讨,旨在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的食用菌科技人才。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材的编订与创新
  经过3年多的摸索,改变许多学校课程大纲、实验指导不变,所用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基本一样的传统做法,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办学特点、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本着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自编实验教材,其中收录了被称为“林间仙草”的灵芝、“山珍美味”的猴头菌、极具市场价值的蛹虫草等实验项目。它们迷人的观赏价值、丰富的营养价值、神奇的药效价值、诱人的开发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1.2 实验项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实验项目内容的编排以菌种组织分离、一级种制备、二级种制备、三级种制备、液体菌种制备,代表性菇类的栽培为主线,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食用菌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重点掌握菌种的分离方法、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种类的栽培技术,并能举一反三地在实践中应用。整个实验项目的安排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各个实验项目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基本上是采用上一次的实验结果开展下一次的实验课。例如,以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为材料,进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环环相套,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每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相互联系,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后一个实验要利用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前一次实验没有做或做得不好,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们大多能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缺课现象大为减少,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刚开始学习食用菌时,同学们对所做的实验不理解,甚至怀疑,而经过他们一步步的操作,从最初试管里的一小段雪白的菌丝,到最后这些瓶瓶罐罐真的能长出黑木耳、杏鲍菇、猴头等各种食用菌来,很有成就感。这种系统、连贯的教学安排,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食用菌有了透彻地认识和理解。
  1.3 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实验室里,对于具体的实验项目,不仅注重实验室操作的相关技能技术,还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做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所在的新洲区徐古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华蘑菇之乡”的称号,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周末或者蘑菇节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去参观规模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使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踊跃参加,并在参观过程中积极思考,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菇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栽培技术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1.4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用菌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技能。例如,金针茹生料栽培及反季节栽培、鸡腿菇和姬松茸引种栽培实验等。这样教学内容充实了,科研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学生听起来兴趣浓厚、记忆深刻,从中受到启发,也培养了其探索精神,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5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现有微生物、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把食用菌与食品交叉结合,延伸了实验的内涵。学生利用发酵工程的知识技术制作猴头菇保健饮料。这种探索和改革除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食用菌实验的格局,丰富了教学内容。
  
  2 实验过程的改革
  
  2.1 灵活安排实验教学过程
  具体实验过程中,灵活安排。比如,栽培过程的原料准备需要提前处理;灭菌过程安排在课后进行,三级种和栽培菌袋的接种安排在实验课的第2天课余时间进行。因此,实际教学课时数远比4学时多。由于能够增加动手的机会,学生对这样的安排也比较满意。
  2.2 节能增效,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实验室
  食用菌实验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课程,因为涉及到棉籽壳、木屑等固体料的灭菌,需要灭菌2~5h。经过摸索,把灭菌的温度一度一度的往上升,时间一点一点的往下降,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也节省了能源。在实验材料上,大力推行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实验用过的菌袋粉碎,曝晒,用于发酵料的栽培,将菌渣和新鲜棉籽壳混合配料,这些举措增加了实验室的工作量,增添了工作强度,但大大降低了棉籽壳的用量,每学期可节省棉籽壳1t左右。
  
  3 培养目标的全新定位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服务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实用技术课程[2]。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菌种的分离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方法以及代表性菇类栽培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观察鉴别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能力。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将上一次实验中失败的材料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对失败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失误的具体环节,这样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也容易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改进。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合格菌种和污染菌种的情况以及不同生产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菌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配料、灭菌、接种、培养等4个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症状。通过举一反三,反复实践,学生对菌种质量的鉴别和控制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的科学习惯,还增加了其学习兴趣。
  3.2 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完成一个大的综合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年产10万袋的菇场,一个村、一个镇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或某种珍稀菇类栽培的可行性报告等,要求学生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季节安排、生产菌种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来源、销售市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其中。
  3.3 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开设常规性实验,还要增加很多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如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探索性实验、食用菌新品种引种栽培实验等),使过去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变成“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3.4 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有的学生专业兴趣及科研兴趣浓,继续学习的愿望强烈,要升本或者考研,对这类学生,要侧重从知识上、专业上培养引导;有的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目标定位是就业或者创业,对这类学生,要侧重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能生存、能发展,并且生存能力强,发展空间大。
  
  4 评价体系的改革
  
  4.1 撰写实验报告的改革
  摒弃传统的撰写实验报告的做法,设计专用实验报告册,引导学生科学地、专业地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改革的结果,发现学生的实验报告像一本生产实践指导书一样有吸引力。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们按照学校的要求留下5本实验报告册存档,但是,同学却认为,毕业的时候什么也可以丢,但是这门课的实验报告一定得带走。有的同学还说,要把这本实验报告带给自己的父母、亲戚,鼓动他们创收创业。
  4.2 考评实验成绩的改革
  食用菌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课前告知学生每个实验的评分标准,讲明成绩与实验操作技术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好坏直接挂钩。由于从菌种分离到各级菌种的制备乃至代表性菇类的栽培,都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操作,因此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课,尽可能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绩。教师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综合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实验成绩。
  
  5 结语
  
  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素养的养成,很多学生对食用菌、对微生物、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与社会产业的紧密结合,有许多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食用菌的工作,担任了单位的技术负责人,还有的学生自主创业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大学生成为村官、利用专业知识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我国食用菌产业年产量超过1 200万吨,产值达1 000亿元,从业人员有1 800万人,是我国农林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该产业需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在10万人以上,每年需要新的专业人员要在1 000人以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大学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因此在大学中开设食用菌专业课程并坚持教学改革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6 参考文献
  [1]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王贺祥.食用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今朝,冉景盛.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61-163.
  [5] 陈今朝,冉景盛,谭永忠.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13-215.
  [6] 毛永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21):210-211.
  [7] 刘斌.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菌物研究,2006(3):87-90.
  [8] 邓振山,任桂梅,高小朋,等.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改革与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8-79.
其他文献
去年12月26日中午吃饭时间,因这天其他年级外出,初一学生猴子称大王,操场上集中了好多初一年级男女生,我班几个男生抢到场子便开始打篮球,小A进了一个球,观看同学都拍手叫好,可小B说
总结了淮安市淮阴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整地施肥、精细播种、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小麦种植户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1969年撤销。1978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延续至今。值此中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手术的麻醉处理张媛莉,陈书荣(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湛江524001)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多数患者病情严重,施行手术及麻醉的危险性较大。我院从1973年以来,共实施缩窄性心包
摘要分析了农民培训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指出要科学和谐的开展农民培训,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分析了以培训推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为农民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业发展;作用;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71-01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
为解决镀锌板表面Cr^3+钝化剂含量的测量问题,系统地探讨了各种镀锌板表面Cr^3+钝化剂含量测量方法的优劣,通过总结和研究,列举了一系列试验方法的不足之处,最终利用分光光度法
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目的,是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有序就医体系,是实现疾病急慢分治的重要举措之一。全科医生的作用是在由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包括
通过对莱钢4#265m2烧结机烟气脱硫系统影响烧结生产的分析研究,采取了提高料温和改善润滑密封等措施,解决了烟气脱硫影响烧结生产的问题,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使经济技术指标
目的:评价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浆可溶性CD36( sCD36)水平的差异,分析sCD36与炎性反应、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3月-2012年1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合庆及机场
传统颅脑手术术后引流,多将引流条等置于皮外,使引流物直接渗于敷料上,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为减少感染环节,作者自1991年8月至1996年采用创口闭式引流方法共观察了63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