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来源 :地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iaohui870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通名是不同地方地名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部分,表征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变迁的认知.梳理多学科视域研究进展诠释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逻辑,基于EOF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格局及成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比例受河网水系影响最大,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类型丰富度在41个单元中总体呈现内陆到沿海且沿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②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典型非均衡集聚,空间上形成皖中、苏南、浙北和上海等东西条带状的一级中心位于长三角中部,两个团块状次级中心分列南北;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热点区为双中心格局且分布于安徽西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冷点区为单中心格局且分布在东部沿海呈纵向连续带状分布.③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海拔0~200 m、地形起伏度小于20 m、坡度小于5°的平原地带,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捷性对地名通名传承影响深远.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研究有助于提升地名命名科学性和规划管理协调度,为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产学合作网络是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当前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集中在“本地/全球”二元尺度讨论上,缺乏多尺度产学合作效应的比较分析.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本文从尺度和效应视角探讨了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①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的空间格局呈现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星芒状结构,核心城市占据的网络优势地位能够助力其在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并且高校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征进一步巩固了省会城市的优势地位,使得长三角创新产学合作格局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②本省与长三角区域尺度创新产学
中美两国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仅集中在双边贸易领域,而且延伸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博弈.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厘清两国贸易影响力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对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96-2017年国家间商品贸易数据,利用时间约束聚类识别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发展的阶段,构建贸易网络对比各阶段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影响力变化.研究发现:①1996-2017年间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呈三阶段跳跃式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②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的总体规模和覆盖程度均超越美国,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收支
旅游流是社会网络关系的一种地域表现形式,国家(地区)之间旅游流网络中心度的差异可以被理解为国家(地区)之间一种不对称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关系.面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旅游流网络中心度刻画指标不清晰、时空规律不精确、影响因素不明朗等问题,本研究构建了 5个网络中心度指标,并据此分析了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入境旅游流总体特征与空间演化规律,识别了主要地理因素对旅游流规模的影响程度变化.结果发现:2004-2019年全球入境旅游流规模增长近一倍,亚洲地区之间旅游流规模快速提升;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旅游影响力、向心力和
新冠疫情下的中断与非流动性改变新流动性范式的叙事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基本原则的流动性受到挑战与质疑,而正确认识非流动性事关新流动范式的未来转向与变革.为此,本研究对新流动范式下的非流动性研究进行综述,思考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辩证关系,为新流动范式的转型提供新的路径.本研究发现,新流动范式下非流动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四个重要转向:从批判解构到辩证关系的认识;从本体不可能到有可能的思考;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解释的叙述;从方法二元到方法平衡的转变.同时,非流动性研究中存在四大重要议题:地方性非流动人口;支撑性的停泊空间;非
“千年运河”品牌基因是“千年运河”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灵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从与大运河相关的网络游记中识别和提取“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谱系.并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区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①构建了由2个基因类别、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的“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识别框架.②运河核心基因和运河衍生基因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隋唐大运河尤其是卫河河段沿线城市的边缘关联基因分布较多.③根据“千年运河”品
为探究造林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收集并筛选出全球390组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文献数据,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及土壤、气候和土地利用因素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估算中国8个气候区退耕还林情景下表层土壤有机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占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比例主要受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和乔木地上、地下有机碳密度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密度影响.树种根冠比越大、土壤黏粒与粉粒含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区域地缘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南海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南海周边已成为全球重要战略区域和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地缘问题区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修正引力模型等方法,从贸易、投资、旅游等视角切入探究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区域的地缘经济联系演变及态势.结果表明:①2005-2019年域外国家与南海周边区域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但贸易合作的非均衡化现象较为突出,域内出口贸易网络呈现以中国为核心,老挝、文莱和柬埔寨为边缘地带的相对稳定网络结构特征.②域外国家对南海周边区域的投资规模显著提升但投资规
专业村是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销售市场作为影响专业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时空变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以河南省50个专业村2008年和2017年两次追踪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梳理了河南省50个专业村销售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专业村销售市场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差异性、扩张性、波动性和扁平化的分异特征.其中心迁移变动方向不一,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张,市场波动性比较明显,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②在网络结构上表现为“省内紧缩、省外拓展”的演化格局.国内一线城
传染病影响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边境口岸地区是传染病境外输入防控中的薄弱区域.然而,目前关于边境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指标体系构建或定性分析的层面.现有研究中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分析边境口岸传染病的时空演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定量测度与情景模拟有待加强,对中国边境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缺乏精准指导.本文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指数(ERI),评估了一般年份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中国陆地边境口岸不同管控措施情境进行风险分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