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类管理是“及时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全国一些省份陆续展开高校分类管理的探索,上海年内将编制全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规划,明确各级各类、各个层次的学校布局,以及各个专业的比例结构;山东将所有省属高校分为应用基础型、应用性、技能型三类进行建设;江苏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起科学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体系。这些举措宛如迟来的“及时雨”,对于破除当前高校发展趋同化、盲目化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一个有利突破口。
  毋庸置疑,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198所,其中本科院校877所,专科1321所,还不含292所独立学院。然而,虽规模位居第一,但我国却远非高教强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体系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还相差甚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滑坡,教学资源稀释,大学生缺乏竞争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高校升格跟风现象愈演愈烈,许多高校贪大求全,热衷攀高,专科升本科,本科上硕士、博士点,单科院校办多科院校,多科院校千方百计办综合型大学,这一股“升格风”已席卷全国。由于办学定位错位、缺乏特色、内涵雷同,导致高校千校一面,没有办成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反而泯灭了原有的特色,丧失了发展机遇,学生往往“毕业即失业”。最近媒体就报道,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贡献了大量“失业者”。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对策,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高校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没有选准自己的生态位,没有将自己定位到教育生态链的正确位置上。
  其实,一个国家的大学,就像一个生态群落一样,应该有多样性,由各种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构成,由于生物种类繁多,群落才形成一个较独立的能量和营养循环单位。美国教育专家马丁·特罗指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系统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如果丧失了多样性,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从而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一位副省级领导就曾在某会议上坦言:“中国教育出现了重大结构性矛盾。”“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中国高校毕业生则相反,40%是应用型人才,60%为学术型人才。”事实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犹如金字塔:一个科学家、9个工程师、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办学地位的高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等办得很有特色,享有盛誉,并没有一味向哈佛、耶鲁看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甚至称“社区大学是美国的最佳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此言可谓切中要害、一语中的。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因分类管理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成功先例。1960年,面对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剧增、内部结构混乱、恶性竞争激烈等问题,美国加州制定了高等教育规划,将区域内高校分为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加州大学系统,三类学校之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功能互补,满足了加州人民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加州地区所需各层次、各类别人才,都能从加州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里面得到。同样,2002 年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颁布高等教育发展蓝图,实施“角色划分”,鼓励大学不要互相模仿,避免重复办学,从此大幅度促进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同美国加州和我国香港地区当时情形一样,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也正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质量下滑,高校对资源的竞争混乱无序的问题,亟需政府部门对地区高等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当前一些省市正在进行的高校分类管理探索,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眼下,应尽快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高校的功能和作用,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避免高等学校盲目攀比办学层次、一味追求学校升格。教育部门应对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改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鼓励高校个性化发展,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棘手问题日益凸显,仅靠局部性、碎片化的教育改革已不合时宜,需要全局性、整体性的综合改革。由于分类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高校固有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利益的纷争决定了规划的艰难性。为此,更需政府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敢于啃硬骨头、涉浅滩,着眼全局,谋求治本之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释放“改革红利”,促进高等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赵昂在2013年12月3日《工人日报》撰文指出:今年,对于广大的本科生和非“211”院校硕士生来说,恐怕与长安大学保卫干部一职无缘了。因为据媒体报道,这个职位要求应聘者是有六级证书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211”院校和公安、政法学校毕业者优先。也许很多大学生不屑于去当一个地处二线城市大学的保卫干部。但是,如果这个职位有事业编制又另当别论了。要知道,有事业编制的工人岗位都有名校硕士生争相报考,更何
美国的迈阿密大学是位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的the University of Miami(简称UM),其实还有一所位于俄亥俄州牛津市的Miami University(简称MU),由于与前者的命名十分相近,很容易被其它国家的人们弄混。尽管前者现在的名气更大些,但实际上后者也是名校,而且其历史比前者悠久百余年。不仅如此,由于命名方式不同、异名同译、重名等种种原因,英语国家的某些大学校名很容易让国人搞
2021年3月24日,由于H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学进行了很多改革,诸如招生收费、高校扩招、大学合并、岗位聘任,以及名目繁多的考核、评估及奖励等。对于这些改革,无疑不能全盘否定。但今日大学里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不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过来的教师,都较怀念那时大学里相对纯粹的学术氛围。这种现象颇令人深思。  课题与职称晋升挂钩  在当今我国大学里,一方面课题项目越来越大,经费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很多教师的学问却越来越少。这
9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结果的通知,批准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的68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此前一天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说:“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推动中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始进入我国,随着合作范围的拓宽、合作
1993年,国务院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为重点。现在的中职和高中录取比例被确定为以1:1录取为目标,但在高考扩招、而初中毕业生又减少的大背景之下,中职学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生源素质下降等问题,连同教师职业倦怠、毕业生就业困境、教师更新迟缓、教学跟不上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等问题成为中职改革的新课题。  发达地区中职“招生难”  金老师原是一所
在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那些漫过原野的花。  ——题记  蒙古高原的天空很高,很适合飞翔。航班比预计早了一个小时,于下午四点二十分抵达呼和浩特。高原的天空没有尽头,从上倾泻而下的阳光没有经过云层的削弱,落在人脸上,仿佛有了重量。  我徑直上了机场巴士,在一个年轻女人身边落座。  她应该很年轻,看起来却有些疲倦。她的头靠在车窗上,怀里稳稳抱着一个孩子。察觉到我的靠近,她把身
学生军训,主要目的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知识普及,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然而,近年来,校园军训期活动中学生突发事故时有发生,引起广泛关注,激起人们对于学校军训质疑和讨论,涉及课程设置、军训尺度、体检预防、医疗救护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甚至体育课中的一些突发事故也被拿来比对,屡受诘难。为此,《教育》旬刊收集到一些军训学生事故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  大学生军
那个青葱的毕业季,男孩将我作为离别礼物送给女孩。我看到女孩接过我时绯红的脸,像极了点缀在我衣衫上的那几朵素色小花。那一刻,我白色的衣衫抹上了淡粉的底色。我这枚白色的书签,就像女孩未知的青春,什么色彩都有可能被涂抹上。女孩将我紧紧地攥在手中。那年,窗外挂着一个风铃,铃声清脆。风儿给女孩送来了青春。  我陪伴女孩翻开的第一本书,是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那是本纯净童真的长篇小说,让女孩想起了和青铜一样聋
胡德维在2012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浙大提前录取高二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启真班,一个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即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当然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但是这与提前录取与否好像也关系不大。如果大学的教育、培养、管理过程仍然给学生限定了太多无用的条条框框,那么提前录取了高二学生,也照样培养不出来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直言不讳地说,仅靠把高等教育提前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