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培养兴趣,引导积累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在班里创办“图书角”,学生在那里可以借到自己想看的书,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优秀的文章或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变成集子,成为自己的“百宝箱”。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阅读;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以不求甚解、全解;既提倡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识,提倡多读多背。总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民族文化中、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的营养,充实自己,从而丰富积累,使作文有源头活水。
2 培养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趣
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让学生明白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写作是生活的乐趣。
2.1 观察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有重要的作用。观察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这要求教师把观察生活纳入教学计划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事物的特征,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比如:哪天小草偷偷地发芽了,哪天杏花盛开了……日久天长,认真地观察就会触发灵感,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2.2 阅读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写作提供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说明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从写作角度看,阅读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所以,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的基础上,还要扩大他们的阅读面,让他们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教师不仅要提倡学生多读书,还要注意读好书。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才能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
2.3 修改
要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只有让学生动手修改文章,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写作规律。叶圣陶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该不当苦于批改的“保姆”,而是做乐于指点引路的“向导”。
3 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卢勤教授说:“给孩子一对翅膀,他会飞翔,给孩子一个展现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诚然,当看到学生一本本新颖别致的剪贴,当欣赏到学生一首首稚拙的小诗……笔者常常感动不已。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班级设计“课前10分钟自我风采”活动,可以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可以是一段心灵的感悟……一节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每个学生都把这10分钟当成展现自己的机会,谁也不甘示弱。他们读着自己的“佳作”,那神情,那语调,无不让人骄傲。慢慢的,课前10分钟成了语文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发表”作文的机会,墙报成了班级的“报纸”,每半月一期,他们共同挑选佳作,共同设计版面,作文入选的兴奋不已,落选的暗暗努力,班级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这才是作文课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这种令学生耳目一新的作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并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旭阳学校中学部)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在班里创办“图书角”,学生在那里可以借到自己想看的书,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优秀的文章或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变成集子,成为自己的“百宝箱”。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阅读;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以不求甚解、全解;既提倡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识,提倡多读多背。总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民族文化中、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的营养,充实自己,从而丰富积累,使作文有源头活水。
2 培养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趣
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让学生明白写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写作是生活的乐趣。
2.1 观察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对写作有重要的作用。观察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这要求教师把观察生活纳入教学计划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捕捉事物的特征,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比如:哪天小草偷偷地发芽了,哪天杏花盛开了……日久天长,认真地观察就会触发灵感,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2.2 阅读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写作提供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说明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从写作角度看,阅读就是间接获取作文材料,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所以,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的基础上,还要扩大他们的阅读面,让他们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教师不仅要提倡学生多读书,还要注意读好书。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才能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效果。
2.3 修改
要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只有让学生动手修改文章,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写作规律。叶圣陶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该不当苦于批改的“保姆”,而是做乐于指点引路的“向导”。
3 创设情境,给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卢勤教授说:“给孩子一对翅膀,他会飞翔,给孩子一个展现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诚然,当看到学生一本本新颖别致的剪贴,当欣赏到学生一首首稚拙的小诗……笔者常常感动不已。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班级设计“课前10分钟自我风采”活动,可以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可以是一段心灵的感悟……一节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每个学生都把这10分钟当成展现自己的机会,谁也不甘示弱。他们读着自己的“佳作”,那神情,那语调,无不让人骄傲。慢慢的,课前10分钟成了语文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发表”作文的机会,墙报成了班级的“报纸”,每半月一期,他们共同挑选佳作,共同设计版面,作文入选的兴奋不已,落选的暗暗努力,班级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这才是作文课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这种令学生耳目一新的作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并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旭阳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