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来源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患者主要的治疗选择.Ⅱ型内漏是由侧支动脉回流至动脉瘤腔引起的,是EVAR常见并发症.Ⅱ型内漏是动脉瘤扩张的危险因素,少部分Ⅱ型内漏患者可在随访期间发生破裂.因此,研究Ⅱ型内漏的有效治疗方式、对于Ⅱ型内漏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及预防对于改善EVAR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Ⅱ型内漏影响因素和处理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认识Ⅱ型内漏,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9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n=31)和未发生组(n=261).统计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患者年龄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多于未发生组患者,术后物理抗凝治疗少于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其中Ⅱa期3例,Ⅱb期4例,Ⅲ期1例,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8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下肢恢复血流的平均时间为(1.6±0.7)h,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下肢动脉远端血运未改善而行截肢,保肢率为87.5%(7/8).吸栓后,3例患者的股浅动脉存在局限性狭窄,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相关病例资料,以4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作为不稳定组,以59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剪切波弹性超声参数(最小弹性模量值、最大弹性模量值、平均弹性模量值)和应变性弹性成像参数[应变率(B/A)、组织弹性成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弹性超声下斑块特征(血管狭窄、纤维帽完整、钙化、出血发生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
目的 对比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放手术(OSR)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7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组(n=30)和OSR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休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周围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昏迷、瘤颈长度、瘤体最大直径、
随着中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腹主动脉瘤(AAA)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对AAA患者积极进行诊治的同时,对AAA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亦至关重要,有利于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据临床统计,95%的AAA被诊断为因衰老等原因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AAA.本文将对AAA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诊疗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
近期,美国、欧洲和日本心力衰竭学会/协会联合发布了《心力衰竭通用定义和分类》共识。利钠肽被写入心力衰竭通用定义,成为继肌钙蛋白之后第二个被写入疾病定义的心脏标志物。共识将心力衰竭分为4类,新增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心力衰竭通用定义和分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助于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患者理解和采纳,是心力衰竭诊疗标准化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临床工作人员在使用该定义和分类时,应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以推动心力衰竭诊疗的标准化进程。
目的 探讨超声刀辅助颈动脉体瘤(CBT)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BT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刀辅助组(n=40)和常规手术组(n=56).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中血管重建情况和住院时间)和不良事件(短暂性颅神经损伤、永久性颅神经损伤和脑梗死).统计两组shamblin分型为Ⅲ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结果 超声刀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目的 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治疗),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反应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
目的 比较分析化学发光法(ECLIA)与酶联免疫法(ELIS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在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确诊的乙肝患者90例,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20年1月—2021年1月,采用E-CLIA检验与ELISA检验患者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水平,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对比两种检验方法HbeAg、HbsAg、HbeAb、HbsAb、HbcAb的阳性率.结果 ECLI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主动脉疾病,以腹主动脉管壁渐进性扩张为主要表现.目前,对于AAA的临床筛查、监测和术后随访,超声检查依然是最佳手段,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术前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传统的影像学技术仅能观察AAA的形态学变化,无法反映AAA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得益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AAA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增强超声、分子影像、生物力学、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从多个维度对AAA的病理改变和破裂风险进行评估.本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