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西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近些年随着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对种植水稻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大,农民群众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水稻产量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和其他地区水稻产量相比较,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该地区的双季水稻产量一直得不到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深度分析双季水稻单产质量不高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关键词] 余干县 双季水稻 产量不高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7-0045-01
余干县是江西省产粮大县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之一,年种植水稻187万亩以上。该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但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村劳动力减少、专业技术不足,日益加重的病虫害现状,给水稻产量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虽然双季水稻单产有所提升,但是和临近省份湖北省相比,其单产提升水平依然比较低下,为此,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秧田播种量多,大田用种量少
在双季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想获得高产和稳产,培育壮苗和科学定植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大苗移栽或者抛栽,这时育苗质量就对水稻产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秧苗培育过程中,播种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阶段余干县在采用湿润育苗过程中,双季杂交水稻的播种量通常在每亩15公斤以上,最高超过了20公斤,由于播种量大,秧苗生长密度大,均匀生长性能较差,在移栽或者抛栽过程中很多秧苗在没生长成大苗之前已经开始分蘖死亡。双季水稻在生产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效分蘖时间短,因此,在栽培过程中,保证稻田中的基本苗数量是获得高产的保证。一般情况下,双季杂交早稻每亩应该保证基本苗在6-7万株左右,基本丛应该每亩保证2-2.2万丛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育苗过程中,一般使用1.75-20公斤水稻种子育苗即可,而双季杂交晚稻稻田中的基本苗每亩应该保证在4-5万株左右,基本丛应该维持在1.8-2.0万丛之间。按照这个标准杂交晚稻用种量一般维持在1.25-1.4公斤左右。但是在实际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少地区杂交早稻用种量还不到1公斤,不能保证基本苗和基本丛,而双季杂交晚稻的用种量还不到0.75公斤,基本苗和基本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秧田播种量大而大田用种量少导致了大田秧苗细弱,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有效分蘖数量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及时改变上述不合理的播种技术,培育壮苗,科学密植。
2 肥料施入不合理
肥料是双季水稻获得高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内,氮磷钾肥料是水稻生长必需的肥料,然而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不科学施肥现象经常发生。很多农民群众认为多施氮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因此,在余干县很多农民群众纯氮输入量超过了20公斤,而钾肥和磷肥的施入量严重不足。过度施入氮肥,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促水稻叶子快速生长,但是过量施入氮肥会导致水稻徒长,田间病虫害数量增多,水稻生长中后期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提高农民群众对科学施肥认知程度,地区农业生产部门应该积极宣传教育,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同时在地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按照测试结果科学配制肥料。在地区积极推广缓释肥和控释肥,保证肥料使用多样性和科学性。
3 双季水稻无效分蘖数量数量
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有效穗数量少,大穗数量少一直是余干县双季水稻栽培存在的问题。在双季水稻生产理论中,水稻前期早发,多分蘖,中期成大穗,后期通过高效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这是双季水稻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无效分蘖数量多,成穗率较低。导致水稻成穗率低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水稻生长前期氮肥施入量过多,晾田不及时。现阶段,余干县双季水稻成穗率一般在40%-50%之间,如果能够再提升二十个百分点,双季水稻产量将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针对无效分蘖数量多,成穗率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控制好播种量,积极培育大苗和壮苗。水稻生长前期控制好水稻施肥量,尤其是要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到适时断水晾田,提高水稻成穗率。
4 农药使用不科学
双季水稻生产中病虫害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几年来,虽然以震频灯、黄板等生物、物理和农业防治技术不断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但是农药防治病虫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农民群众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对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药能够解决一切病虫害问题,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还有不少种植户认为增加农药浓度对防治病虫害有着更好的作用,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增加药量,减少用水量,这种防治技术在增加病虫害耐药性的基础上,还会对水稻健康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防治效果低下,因此,不管是从高产角度,还是绿色安全角度,都需要改进农药使用方法,保证农民群众严格按照防治原则科学使用农药。
参考文献
[1]王苏影,马众文,熊清云,祝飞,胡金和,郭畴敏,喻凤琴,赵燕,刘宗发. 直播稻与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
[2]李超,陈恺林,刘洋,杨光立,汤文光,胡杨,张玉烛.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07).
[3]董春华,高菊生,曾希柏,刘强,徐明岗,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02).
[关键词] 余干县 双季水稻 产量不高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7-0045-01
余干县是江西省产粮大县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之一,年种植水稻187万亩以上。该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但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村劳动力减少、专业技术不足,日益加重的病虫害现状,给水稻产量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虽然双季水稻单产有所提升,但是和临近省份湖北省相比,其单产提升水平依然比较低下,为此,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秧田播种量多,大田用种量少
在双季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想获得高产和稳产,培育壮苗和科学定植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大苗移栽或者抛栽,这时育苗质量就对水稻产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秧苗培育过程中,播种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阶段余干县在采用湿润育苗过程中,双季杂交水稻的播种量通常在每亩15公斤以上,最高超过了20公斤,由于播种量大,秧苗生长密度大,均匀生长性能较差,在移栽或者抛栽过程中很多秧苗在没生长成大苗之前已经开始分蘖死亡。双季水稻在生产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效分蘖时间短,因此,在栽培过程中,保证稻田中的基本苗数量是获得高产的保证。一般情况下,双季杂交早稻每亩应该保证基本苗在6-7万株左右,基本丛应该每亩保证2-2.2万丛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育苗过程中,一般使用1.75-20公斤水稻种子育苗即可,而双季杂交晚稻稻田中的基本苗每亩应该保证在4-5万株左右,基本丛应该维持在1.8-2.0万丛之间。按照这个标准杂交晚稻用种量一般维持在1.25-1.4公斤左右。但是在实际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少地区杂交早稻用种量还不到1公斤,不能保证基本苗和基本丛,而双季杂交晚稻的用种量还不到0.75公斤,基本苗和基本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秧田播种量大而大田用种量少导致了大田秧苗细弱,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有效分蘖数量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及时改变上述不合理的播种技术,培育壮苗,科学密植。
2 肥料施入不合理
肥料是双季水稻获得高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水稻整个生育周期内,氮磷钾肥料是水稻生长必需的肥料,然而在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不科学施肥现象经常发生。很多农民群众认为多施氮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因此,在余干县很多农民群众纯氮输入量超过了20公斤,而钾肥和磷肥的施入量严重不足。过度施入氮肥,虽然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促水稻叶子快速生长,但是过量施入氮肥会导致水稻徒长,田间病虫害数量增多,水稻生长中后期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提高农民群众对科学施肥认知程度,地区农业生产部门应该积极宣传教育,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同时在地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按照测试结果科学配制肥料。在地区积极推广缓释肥和控释肥,保证肥料使用多样性和科学性。
3 双季水稻无效分蘖数量数量
双季水稻生产过程中,有效穗数量少,大穗数量少一直是余干县双季水稻栽培存在的问题。在双季水稻生产理论中,水稻前期早发,多分蘖,中期成大穗,后期通过高效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这是双季水稻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无效分蘖数量多,成穗率较低。导致水稻成穗率低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水稻生长前期氮肥施入量过多,晾田不及时。现阶段,余干县双季水稻成穗率一般在40%-50%之间,如果能够再提升二十个百分点,双季水稻产量将会实现一个质的飞跃。针对无效分蘖数量多,成穗率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控制好播种量,积极培育大苗和壮苗。水稻生长前期控制好水稻施肥量,尤其是要控制好氮肥的施入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到适时断水晾田,提高水稻成穗率。
4 农药使用不科学
双季水稻生产中病虫害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几年来,虽然以震频灯、黄板等生物、物理和农业防治技术不断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用,但是农药防治病虫害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农民群众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对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药能够解决一切病虫害问题,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量。还有不少种植户认为增加农药浓度对防治病虫害有着更好的作用,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增加药量,减少用水量,这种防治技术在增加病虫害耐药性的基础上,还会对水稻健康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防治效果低下,因此,不管是从高产角度,还是绿色安全角度,都需要改进农药使用方法,保证农民群众严格按照防治原则科学使用农药。
参考文献
[1]王苏影,马众文,熊清云,祝飞,胡金和,郭畴敏,喻凤琴,赵燕,刘宗发. 直播稻与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
[2]李超,陈恺林,刘洋,杨光立,汤文光,胡杨,张玉烛.增苗节氮对早稻抛秧群体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07).
[3]董春华,高菊生,曾希柏,刘强,徐明岗,文石林.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