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梁式抽油机自动加黄油装置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游梁式抽油机中轴承和尾轴承的保养工作中,需要把抽油机停下来,由工人爬到游梁上用黄油枪加黄油进行润滑保养。这项工作中存在着高空作业危险、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弊端。本文论述的游梁式抽油机自动加黄油装置能够极大地削减抽油机保养中给中轴承和尾轴承加黄油的高空作业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时率。
  关键词:游梁式;抽油机;自动;加黄油装置; 液压泵原理
  在油田生产中,按时对抽油机进行维护保养是对维持正常生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保证。但是在保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不但会使生产时率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设备保养工作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大程度的影响到原油生产。本文论述了自动加黄油装置(以下简称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在实际生产中带来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组成结构
  本装置主要由黄油桶、柱塞泵、进油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柱塞泵向上倾斜地安装在抽油机架上部,黄油桶安装在抽油机上部的横撑上。其中黄油桶盖的下部设有弹簧,弹簧下端设有压板,黄油桶中部周侧设有出油接头,出油管接头通過进油管与柱塞泵相连,同时柱塞泵出口通过三通与中轴承和尾轴承的进油管相连。(如图1-1)
  图1-1中 1-驴头 2-游梁 3-中轴承 4-尾轴承 5-柱塞泵 6-进油软管 7-弹簧 8-黄油桶
  二、工作原理
  本装置主要运用液压泵原理进行工作。选用一个能承压的黄油桶,在桶盖下部固定一个带压盖的弹簧,桶内加2/3黄油后盖上盖,安装固定在抽油机上不横撑上。把柱塞泵向上倾斜地安装固定在抽油机上部。利用软管把黄油桶的出口接头、柱塞泵和润滑点相连,利用游梁上下摆动的力作为柱塞泵动力,将黄油从黄油桶中泵至中轴承和尾轴承处。当游梁向下摆动时压柱塞泵一下,黄油由柱塞泵腔通过软管进入中轴承和尾轴承;当游梁向上摆动时,黄油桶内的黄油靠弹簧的张力作用将柱塞泵的活塞顶起进入泵腔内,等游梁向下摆动时再被压进中轴承和尾轴承。重复进行泵工作实现了润滑点的润滑。
  三、与传统保养方法的对比
  本装置与传统的游梁式抽油机中轴承和尾轴承的保养方法相对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安全性有所提高。传统的保养方法需要由工人爬到3米多高的游梁上,由于停机位置的误差,可能造成游梁倾斜,给操作人员作业带来限制,存在高空跌落的安全隐患;本装置在实际操作中只需要工人通过抽油机支架梯子爬至横撑处将装置固定住便可远离抽油机,极大地降低了高空坠落的可能性。
  生产时率有所提高。传统的保养方法需要持续停机操作2小时左右;本装置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安装固定时需要较短的停机时间(约为几分钟),保养的整个过程完全在抽油机正常运转下进行。
  润滑质量有所提高。传统的保养方法在设备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打入的黄油不能很好的进行流动,容易停留在一处,开机后润滑效果不佳;本装置在抽油机正常运行下工作,中轴承和尾轴承处于活动状态,有利于黄油均匀的进入各接触面,润滑效果较好。
  四、结论
  游梁式抽油机自动加黄油装置解决了中轴承和尾轴承加注黄油的困难,并预防了操作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抽油机关键部位的润滑正常和抽油机的运转时率,其安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深受现场工人欢迎,值得在生产中广泛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为深刻吸取近几年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违章操作、违规动火,检维修管理、现场管理、承包商管理不到位,连续反复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石油库和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专项检查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如何加强石油化工产业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石油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形成原因,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
摘要:本文针对虹吸刮泥机系统的特点和性能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利用PLC技术实现了水厂虹吸刮泥机的自动控制,按工作要求编写了PLC程序,提高了虹吸式刮泥机的刮泥效果,经过运行实用表明,实用性良好,完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设计;PLCS7-200;虹吸刮泥机  一、背景介绍:刮泥机是水厂净化水中的一种必备设备,它对所净水水质的质量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若沉淀中大量的淤泥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大领域,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固定资产管理要适应当前新形势,更新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方便、快速、准确。本文针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从条码技术的优点、功能及效益评估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