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臂巨大滑液囊肿压迫尺神经麻痹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报告14年治疗的56例血管损伤伴随肢体损伤。其中车祸25例(45%),工伤17例(30%)。累及腘动脉为首16例(29%)。29例(64%,29/45)重建损伤血管在6小时之内。骨折采用髓内针方式固定24例(65%,24/37)。33例(77%,33/43)肢体存活具有良好的机能。一期截肢11例,二期截肢2例。挽救肢体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神经损伤的程度,骨折严重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和其
自1984年10月~1993年4月共收治下肢长骨多段骨折16例,9例为股骨多段骨折,7例为胫骨或胫、腓骨多段骨折。作者对该类骨折的临床特点、整复方法及治疗选择做了探讨。作者认为:该类骨折采用Ender针内固定是目前最好的适应证。因为:(1)Ender针固定可采用闭合复位;(2)Ender法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创伤小;(3)Ender针较Kuntscher针固定范围广。特别在股骨转子部骨折或股骨下1
本文采用经酸碱处理提纯的精制蚕蛹壳几丁质,不含蛋白质,杂质,肽类及水分,用特殊工艺制成的可吸收性的生物管道,作为神经再生室,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选用体重250~300gWis-tar大鼠,实验组20只,以骨骼肌桥接作为对照组10只。术后4,8,12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组织学检查和HRP(辣根过氧化酶)逆行示踪法鉴定。结果显示:神经电生理测定术后8周几丁质桥接组测到大鼠腿部肌肉
期刊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经生物力学实验及分析具有多功能(复合)载荷,高强度、高刚度及高稳定性的特点,万向关节多方向调节能矫正各种移位,既可延长维持患肢长度,又可对断端加压,骨折中后期支架动力化,使骨折部按生理需要修复,它适用于骨折尤其无理想固定器械又不宜做内固定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复杂骨折,还用于关节融合、截骨后的固定,骨缺损、感染性骨折、骨不连等的治疗。我院自1990年8月~1994年12月共治疗25
期刊
选50只Wistar鼠分成A、B两组,每组25只,A组移植低温贮存的同种异体颈动脉30条(其中5只行双侧颈动脉移植),B组移植自体颈动脉25条。A、B两组通畅率分别为90%和92%,两组组织学变化类似,无明显排异反应。作者用低温贮存的同种异体血管修复了6例7条血管,缺损血管平均长4.75cm(1.0~15.0cm),缺损血管平均外径2.03mm,平均随访19.6个月(13~36个月),5例良好,1
作者对采用双向牵引法治疗的5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患者进行了报道。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是一种严重的损伤,作者强调,应在1周内进行复位,并采用患肢外展15°、内旋20°、屈髋30°体位的双向牵引法维持,遵循早期活动关节,晚期下地负重的原则,即便骨折对合相差0.5cm,远期疗效仍然是满意的;作者还认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与损伤的严重度无明显关系,而与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有关。
作者报道了36例髋臼骨折,通过对12例手术治疗和24例牵引治疗的临床体会,认为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处理髋臼骨折应象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应早期手术治疗,尽可能地使骨折移位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至少要使骨折移位小于3mm。作者采用两枚螺钉作为复位支点进行复位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本组36例全部得到随访,总的满意率为81.6%。
严重四肢损伤早期截肢与否,国内尚缺少量化的评定标准。肢体损伤综合征指数(MESI)评分法是根据肢体的皮肤、骨骼、血管、神经和肢体以外的全身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结合延迟时间、原有疾病、年龄、休克而制定的评分标准。本组93例肢体损伤综合征(MES)住院患者的回顾性验证表明:51例截肢者,42例保肢者,两者MESI均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MESI≥20的46例中,初期截肢40例,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