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出自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追问——源始伦理学“在”之源的解蔽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出自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以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人,这种做法并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论的真理观,因此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出自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道主义认为人之人性是绽出之生存,入只有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使入之本质得到根本绽现。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并不是主张非人道主义,而是开启了人道主义的其他眼界,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人绽出之生存原初要素的思想称为源始伦理学。
其他文献
财富的主导形式从使用价值的具体财富、交换价值的抽象财富到使用价值和价值辩证矛盾运动的历史嬗变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论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斯密财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仅仅依靠一支笔、一面墙、一张嘴、一本书进行数学教学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
人类道德培育的规律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控制力的失效,呼吁道德建设走伦理制度化之路。作为道德建设日益重要的部分,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是环境道德建设的未来趋势,也符合环境伦理作为一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伦理的特征,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环境伦理制度化主要有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要求自身的制度化以及环境伦理渗透到已有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的两种制度化路径。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既具有一般伦理制度化的普遍限度,也存在其特殊的困境。
审美经验是一个时间性过程,但鉴赏判断作为审美经验的中心环节,它的时间性过程需要分析与描述。从感性直观到反思判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获得两种愉悦:鉴赏判断在
今天的孩子物质生活是非常的富裕,但是精神生活的确是贫乏的,几乎每天被各种学习所包围,心感觉特累,没时间也没地方得到有效的释放。人是诗意栖居,笔者通过诗化的课堂带给学
幼儿阶段是人生中成长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最为稚嫩且身心不断成长的关键性阶段,需要幼儿教师加强重视。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往往都是偏理论性的知识,对于认知
作为特校的语文教师要相信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要通过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这种创造潜能;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让他们能从语文
拉克劳提出了社会不可能的论断,在他看来,传统的结构主义的总体系统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差异的无限游戏,社会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话语。齐泽克则进一步用精神分析的征兆理论解释了社会不可能性,指出征兆是社会不可能的实证化的外在表现。但是,齐泽克和拉克劳又都认为,虽然确定意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达到相对确定意义上的社会,即建构一种可能的社会。由此看来,社会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这就是社会建构的悖论,也是社会的宿命。
艺术学门迎来研究与教学上的新挑战,出现了自己的学科忧思。艺术学门在研究上遭遇如下新挑战:社会影响力提升但学科实力薄弱,艺术特殊性凸显而艺术普遍性淡忘,普通艺术学独立而与
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限制与禁止开发类区域,承载着环境公共利益。由于现行立法缺乏对保护区内农民的正当利益保护加以充分考量,从而引发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与管理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依据利益补偿理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对农民合法利益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立法理念,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生态公共利益与保护区农民私人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