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密时代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天相当770年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日益被天量数据和信息所包围。数据显示,一天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光盘;发出邮件2940亿封;发帖子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我们一方面收获着便利,另一方面却面对着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86.5%
  刚买了车就有保险公司打电话;生完孩子没多久就有人要推销奶粉;刚在一家中介门店登记要买房,马上就会接到多个咨询、推销的陌生电话……一项针对近2000人的社会调查显示,86.5%的人确认个人信息曾遭泄露。
  1条6万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精确营销变得非常重要。掌握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就相当于有了“导航仪”,事半功倍。有人愿意为此付费。以一条信息为例,源头从几毛到几十元卖给信息交易中介,中介再以成百或上千元的不等价格卖给用户。调查发现,曾有一条超级VIP级别的信息最高卖到了6万元。
  1千赚几万
  以一个保险从业人员为例,最初,可以花1000多元在网上买几万条与保险业相关的个人信息,帮助自己提升工作业绩。用完后,“加入特定的QQ聊天群,把这些信息卖了十多次,可以净赚好几万。” 由于几乎没有门槛,一本万利,贩卖个人信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这条黑色利益链也越来越长。
  7个泄露源
  个人信息最初是从哪里流出的呢?据警方披露,信息泄露的源头绝大多数来自于电信、快递、银行、医院、学校、工商、税务等方便获取信息的部门。2011年“北京最大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中,被告中有7人就来自电信公司。某广告公司拥有的5.5万条老板信息来自工商和税务部门。而对此类问题,主管部门往往以“管理不善”为由草草了事。
  3毛钱
  相比“管理不善”,“主动泄密”的情况也由来已久。主动泄密的最原始方式是“信息共享”,在中介、银行、保险、航空公司等机构间,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例如在一些保险代理内部论坛上,几万份“打包”出售的客户信息,每份合计不足4毛钱;在某些物业公司,花800元就能买到数百楼盘的业主信息;在一些医院,花3毛钱就能收购一个新生儿信息……
  产值100亿
  更隐蔽的渠道来自于网络黑客,2011年底,国内几家拥有大型数据库的知名网站遭黑客攻击,上亿用户的注册信息被公之于众。据披露,中国黑客的信息黑色产业链规模或高达上百亿元。
  3成忍耐
  面对泄密,个人该如何有效维权?很遗憾,在2011年底一项社会调查中,有7成受访者在个人信息遭泄后,选择“忍耐”,仅3成人会以要求相关网站删除自己的信息、查询谁是泄露者或者举报等方式,作轻微的抵抗。法律人士表示:“一般人很难知道信息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的,所以,想要起诉的成本非常高。”
其他文献
头忽然痛,像一只手,在头皮里到处扯,扯到哪,哪痛。头痛欲裂。  妻子看出了我的异样,关切地问:“怎么了?”我龇牙咧嘴地告诉她:“头痛!”  妻子赶紧放下手头的活,掏出手机,埋头摁着键。我以为她要打电话叫120,忙阻止:太夸张了吧,还没严重到那程度。妻子扑哧一声乐了:“我不是打电话叫救护车,而是帮你百度一下,看看你得的到底是什么毛病。”  妻子很快找到了百度百科里的“头痛”词条。词条说,头痛的发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