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干及其多分支变异1例

来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6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和研究生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发现1具60多岁老年男性尸体的腹腔千分支变异,合并有脾动脉存在异位起源,为积累解剖学变异资料,报道如下.rn1腹腔干分支变异rn该男尸身高162 cm,解剖腹腔干时发现自膈的主动脉裂孔下方约2.4 cm处仅有一支比较小的动脉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且未找到其分支脾动脉.在探查中发现,沿胰的上缘向左走行并抵达脾门的脾动脉起自于肠系膜上动脉,故判定腹腔干缺乏脾动脉分支(图1):①腹腔干:直径为0.55 cm,长1.37 cm,先发出左、右膈下动脉,末端分为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②左、右膈下动脉:直径分别为0.23 cm、0.21 cm,自腹腔干两侧分别距其起始0.78 cm、0.86 cm处发出(图2).③胃左动脉:直径0.26 cm,分出后行向左上方,在贲门右侧分为胃小弯支(图1A)和胃底贲门支(图1B)分别进入胃小弯和贲门前面,后者进一步分为贲门支(图1C)和胃底支(图1D).
其他文献
笔者在解剖1具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右侧颈外静脉先天性缺如,并伴有头静脉汇入部位变异,为了积累国人解剖学相关数据,现报道如下.rn老年男性尸体,经10%福尔马林固定5年余,身长约178 cm.在解剖该标本时,发现其右侧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与上颌静脉在腮腺内前方汇合而成后并没有分前、后支,而是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向后下走行,直径约3.5 mm,沿途收集了耳后静脉和枕静脉的血液,未见形成“颈外静脉”,与其前方的面静脉汇合后继续下行约12 mm,随之与颈横静脉、头静脉汇合,然后向前约8 mm,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
期刊
目的 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 利用4度评估法,3位测评者对2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的轴向位CT图像上C3/4~ C6/7节段共160个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和退变程度进行单盲随机测评,并统计分析.结果 20具颈椎标本在不同节段间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无显著性差异(F=0.55,P=0.6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也无显著性差异(左侧:Z=3,P=0.646;右侧:Z=3,P=0.376),但C3.和C4/5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与同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A,SA)通过上调SIRT1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9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柴胡皂苷A 1 mg/kg组(I/R+ SA 1 mg/kg)、柴胡皂苷A5 mg/kg组(I/R+ SA 5 mg/kg)、柴胡皂苷A 10 mg/kg(I/R+ SA 10 mg/kg)和尼莫地平1 mg/kg组(I/R+ NMDP 1 mg/kg).双
目的 为口周岛状皮瓣切取提供更精准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63例(126侧)头颈部铸型标本,观察口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变异和动脉构筑特点.结果 口周的血供主要来自上唇动脉、下唇动脉、唇颏动脉和颏下动脉升支.上唇动脉多于口角平面以上(68.25%)或以下(22.22%)起自面动脉,形成面动脉的l条分支(44.44%)或终支(49.21%),左、右侧呈对称(51.59%)或不对称(46.83%)分布;偶见缺如(1.59%).下唇动脉多于下颌骨下缘上方(43.65%)或口角平面下方(28.89%)起自
目的 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预后评估提供影像数据.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正常者100例和前交叉韧带Ⅲ、Ⅳ级损伤重建61例及随访57例,划分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处及正常组相应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生成纤维示踪图像.结果 前交叉韧带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的FA值和ADC值为(0.395±0.047)、(0.541±0.056)、(0.5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膜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47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观察前腹壁的解剖及术后对手术视频分析,描述手术径路及解剖层次.结果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横筋膜及腹膜前筋膜之间操作,可解剖分离出无血管的平面,手术出血最少.壁平面与脏平面相互之间贯通需离断腹膜前筋膜.结论 膜解剖指引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可让手术更加精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山茛菪碱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龄鼠脑组织形态和功能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50只幼龄大鼠均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加药组(尾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5、5、10 mg/kg)共5组.脑组织干湿重法检测脑指数和脑含水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TUNEL染色观察脑海马神经元周围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m blot检测脑组织中Bax/Bcl-2、caspase-9、caspase-3、BDNF和NGF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DNF和NGF mRNA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SOD、MDA和G
目的 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 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mm弯曲30 °)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裂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左侧L1~L7测量值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子宫骶骨固定术(MLUC)治疗POP-QⅡ/Ⅲ期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LUC治疗,改良组采用MLUC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客观治愈率、临床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术后生活质量及性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01);术后6个月,两组Aa、Ba、D、Ap、Bp均较
目的 探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游离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使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4例,其中18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4 cm×7 cm~ 24 cm×14 cm;5例为手或足的两处创面,面积4 cm×4 cm~30 cm× 17 cm;1例为左2~5指背侧远端创面,作为两个创面来处理.所有病例设计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双叶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4~70个月,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