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抽象地思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多数人看来,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区别在于:哲学家提倡抽象的思考,而日常人的思维方式则是具体、形象的。作为德意志观念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更是被认为是在抽象思考这条道路上走到了极致。恩格斯曾说,黑格尔哲学乃是“倒立行走”,也就是说,它过于注重头脑和思考,而忽视了日常的现实生活。
  然而,在黑格尔的作品中,有一篇奇文却让我们颠覆了对这位哲学家的以往印象。这篇文章名曰:《谁抽象地思考》。早期黑格尔著作编撰者认为,这是黑格尔晚年在柏林所写;后来经过学者考证,发现这是1807年春夏之交黑格尔在班堡办报时期的作品。黑格尔研究专家古留加指出,这篇文章“证明了黑格尔是自己学说的卓越的普及者”。这除了意指黑格尔此文的文风外,也表明这篇文章的义理并不违背黑格尔的整体思想。
  这篇文章的核心主旨在于,表明抽象的不仅仅是科学思维或哲学思维,事实上,日常思维同样也是抽象的。那么,黑格尔的论据何在?究竟在黑格尔那里,抽象意味着什么?
  一
  我们不妨首先来看看黑格尔举的例子:
  且说一个凶手被押往刑场。在常人看来,他不过是个凶手。太太们也许会说,他还是个强壮的、俏皮的、逗趣的男子呢。人们却认为这种说法骇人听闻:什么?凶手俏皮?怎么能想入非非,说凶手俏皮呢?你们大概比凶手也好不了多少吧!这是上流社会道德败坏的表现!深通世道人心的牧师也许会这样补充一句……在凶手身上,除了他是凶手这个抽象概念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并且拿这个简单的品质抹煞了他身上所有其他的人的本质——这就叫做抽象思维。
  常人看到凶手,就将其脸谱化、标签化,因为这是一个凶手,所以就将一切罪恶的言辞加诸其身。他们不会深究,凶手为何是邪恶的,他做了什么事,让他被判决为邪恶的。常人只会抓住这个具体的人身上的罪犯标签,然后将此人判定为邪恶的,由此出发来理解这个人,于是一个具体的人就变成了一个标签(所谓的本质)的附属品。这就是抽象地思考。这还经常发生在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上。许多人理解历史人物,都是首先根据一般历史上对该人物的盖棺定论,甚至是民间的传闻所带来的判断,而这样的理解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抽象的。那么,合理的方式是如何的呢?黑格尔指出:
  研究人的专家则不然,他要考察一下这个人是怎样变成罪犯的,他会从他的生活经历和教养过程中,发现他的父母反目已久、发现他曾经为了轻微的过失而受到某种严厉的惩罚,于是他对公民社会忿忿不平,接着还发现他刚一有所反抗,就被社會所摈弃,以至如今只靠犯罪才能谋生。
  这段引文表明,具体的研究,是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是一种发生学的研究。其方式是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一个罪犯?为什么他成为一个罪犯?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性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具体事实,从而对这个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只有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才真正有发言权。
  黑格尔还指出,此外还有一种抽象思维的典型,就是将其过分美化。例如一个心肠好的老妇人,她同情罪犯,甚至给罪犯被砍掉的脑袋戴上花环:上帝宽恕了他,照耀着他!这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不明事理的责骂,还是无根可循的赞美,都不过是个人情感的发泄,与他们所面对的事情本身无关。这就是抽象的思考。
  二
  我们发现:所谓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总体实情中挑选出某种独特的特性,并且抛弃其他特性,仅仅看到这个特性,将其升华为唯一的视角。传统哲学区分事物的本质和偶性,注重事物的本质,而忽视其偶性。本质成了观看事物的唯一视角,不符合本质的都被排除。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从杂乱的现象中很快识别出重要之物,符合思维的“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思维框架,亦即本质-偶性的二分法也带来一定的弊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将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印象当成事物的本质,并被此所束缚。例如亚里士多德说,孩子把它第一眼看到的男人叫作爸爸。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养成分辨力。这也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原理。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往往基于第一印象,要纠正这个印象,需要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没有经过充分地判断,就相信某个特性是事物的本质,因此,会被本质所束缚,而无法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亦即其整体。
  事实上,即便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我们也很难断言,某个特性就是该事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为此找到证据,却永远无法证明这一点。即便是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也无法拥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总是会出现例外。由此可见,所谓的本质,只不过是“暂时”成为本质。本质,其实只是一种暂时得到承认的偶性。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和偶性的截然二分显然是危险的。因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它排除了偶性“革命”的可能性,却无法掩盖这种可能性的事实发生。
  要是执着于“本质”,认为成为本质之后就可安枕无忧,这就是抽象地思考: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是如此。而具体的思考方式则是,始终对本质保持着怀疑,始终寻找证据来证明或否证本质的合法性,不轻易下断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停留在对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或道德判断上,而分析和研究其来龙去脉。这才是具体研究的精神。
  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抽象思考,就是固守“本质-偶性”的思维框架,并且提倡本质相对于偶性的优先地位。这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模型,也是普通人的思考方式的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思维框架,从而既克服日常思维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哲学的新的哲学观?
  我们再来看黑格尔举的另一个例子:
  在地位低、收入少的家庭,仆人的境遇比在任何地方都坏;相反的,主人越发高贵,仆人的境遇就越好。但这里,常人又要搞抽象思维了,他对仆人摆架子,把他只当仆人看待,他只记得住仆人这个唯一的名称。
  从引文中我们看到,仆人并非总是卑微、低贱的;相反,由于受到其英明主人的影响,有时仆人恰恰是有见识、交游甚广的。如果因为一个人是仆人,就轻视他,那也只是受到了表面名称的误导。要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就要跟他具体地打交道,而非借着某种身份或标签。同时,这个仆人,他作为仆人只是当下的、暂时的;假如有机会,他到了另外一个处境中,也许会晋升和转变为主人。我们不止要看一个人现在是什么,还要看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把现在当作永恒,这是懒人的视角;而从现在中看出变化、看出将来,这才是高人之见。
  有研究者指出,这个例子可能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主奴辩证法”有关。主人和奴隶的身份也是瞬息可变的,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其当下的身份,而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事物。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固定、僵化、静止的思维框架方面,可以发挥莫大的作用。
  黑格尔进而指出,要回答“什么是抽象地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谁抽象地思考”的问题。他的答案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才会抽象地思考。因为未受教育,所以其心智停留在儿童阶段,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个面向,并将其作为“本质”,然后由此出发,来理解事物的全部。这就是一种片面的方式。而受过教育的人则学会了具体的思考,对事物有了全面的、动态的理解眼光。他们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不被表面所迷惑,坚持探究事物的根本(来龙去脉)。与此同时,他们也不被那种所谓的“根本”——亦即用某一种普遍适用的逻辑来理解一切事物——所迷惑。既不停留于表象,也不受制于虚假的根本;既反对表象,又回归表象,对事物的认识保持着开放性。而这正是受过教育的表现。
  然而,这是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始终保持怀疑的眼光,批判一切本质事物呢?也非如此。对本质的怀疑并不意味着对本质的取消,就像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并不一定是对它的颠覆。在对事物的认识中,“本质”仍可以起到一个有限的指引作用,一个在杂多之现象中找到方向、而不至于迷路的作用。本质乃是思想的“路标”,带我们领略生活的迷宫。
  具体的思想家不排除本质,仅仅排除对本质的“路径依赖”。他们从本质出发,开启具体化的实行道路。
其他文献
一  光绪三年(1877),大清国第一任驻外使节郭嵩焘已经五十九岁。在此之前,已饱尝拂逆挫折、宦海浮沉的他却依旧在心里有着对人生和理想的憧憬,顶着强大舆论压力和唾骂来到英国就职。  这天晚上他在英国寓所里做了一梦:“夜梦至城西老屋,所居西室下房,宽敞逾倍,中设四榻,南向一榻为予卧榻。比入,则西清叔已寝其上,余二榻不详何人。”紧接着,郭嵩焘拿出写给曾国藩的挽联给他们看,“同生世上徒苦悲,独立天涯谁与
狗是居住在亚欧大陆的居民最早驯化的动物。据生物考古学的学者研究,这个时间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年前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狗为代表的驯化动物和人类社会一起成长,人类与它们的关系仿佛如自身之间的关系,所以它们是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的动物。神圣世界中的狗  中国古代的《周礼》记有“六牲”:牛、羊、豕、犬、雁、鱼;有“六畜”:马、牛、羊、豕、犬、鸡。据此书记载,这些动物主要用来食用和祭祀,也各有职官。如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此,我没有格外兴奋的感觉。十多年来,我只在等待一个人拿这个奖,他就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 觟mer,1931— ,因为他的译名很长,下面有时简称“托马斯”)。去年我终于愿望成真,兴奋的感觉至今仍在,这种偏爱无疑是任性的。这几年来,我在香港浸大开设的新诗创作课,都以他的短诗做教材(主要教《黑色明信片》、《哀歌》和《四月与沉默》几首)。暑假前在校园
曾有自题小像,录于此:抬眼栏杆,低眼栏杆,管什么月牙儿挂在那山梁上。踱回到书房,俯身在桌旁。画一个醉眼和尚,题两行歪斜文章。涂一匹烈马,腿儿又颤弯弯,勾几位侍女又丑得不像样。不觉夜已尽,星落光,且喜得几张拙作挂在粉墙上。罢了,罢了。伸一会儿懒腰,打几个哈欠汆汤,做一团跌睡在藤椅上,又谁知斜阳早透进了碧纱窗。  《古本山海经图说》,有一种叫类的兽,样子像野猫,吃了它的肉,人不知妒忌。这野味,如今倒是
在昆曲史上,文人与歌姬始终是两个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阶层。不惟发源地是如此,在流布的区域也是如此。徽州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明代中叶,由于传奇作家梅鼎祚是宣城人,汪廷讷是休宁人,汪道昆是歙县人,加上评论家潘之恒和鼎鼎大名的阮大钺,那里的昆曲演出活动十分兴盛,业内一直有“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的说法。八卷信札集《精选当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明·许以忠选编)中,收录了汪道昆的多封信札。仔细
作为狭义上的随笔文集,止庵目前共出版十二种。这十二种随笔集,多是他“因读书而生的想法”,都有“一点儿自己的意思”。对于这些随笔集子,很值得称道的是:其一,这些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从第一册《樗下随笔》起,均保持很高的水准,前后文章差距并不明显,可见其起手甚高。其二,止庵似乎没有一些其他随笔作者将新旧文章混编的习惯,除了选集外,他的文集中的文章,均是初次收录,这一方面说明其有很强的文集编选的自觉意识,另
《文本盗猎者》一书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介绍了参与式文化的基本信息,包括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粉丝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粉丝接受模式的特点、粉丝社群的批评和阐释行为以及粉丝反馈中所起的作用。后四章将目光转向粉丝群体的文化产品,详细介绍和分析包括同人写作、同人视频和音乐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发展与流传现状。  有研究者指出:“粉丝群体是一个基于趣缘的人际交往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交往圈。因为对某个偶像的
郑也夫先生新著《文明是副产品》,堪称是继《代价论》、《信任论》之后的第三论“文明论”,基本风格与前二者类似,但这本文明论关注更宏大,为人类文明寻找逻辑,大胆推论下缜密的逻辑,让人叹为观止;不管是外婚制的形成、农业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还是造纸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背后的逻辑是它们都是非目的性的“副产品”。在这个共同逻辑之下,这每一项人类重大发明自身的形成逻辑都具有自身个性。因而阅读
丰子恺在评价弘一大师的时候说,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和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或灵性。  丰先生说,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有的人终其一生赖在一层楼上,他们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丰裕,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也就满足了;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想爬到二层楼去看看,或者久居于此,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
一  1942年1月19日,在战火纷飞的香港医院临时救护站,萧红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去世时才三十一岁,确实不甘!  可是,萧红如果地下有知,她恐怕也无法料到当今学界会掀起如此强劲的“萧红热”:各类传记至今已有七十多部,相关研究论文更是成千上万难以计数;2011年3月其百年诞辰,三卷本两百万字的《萧红研究七十年